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7~2004年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血栓形成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并做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本组20例中16例术前3天服用抗凝药,4例为急诊PTCA,糖尿病患者8例。术前心脏B超:EF≤40%、室壁活动明显减弱、左室扩大。结果:20例患者均于支架置入术后3天内出现血栓,均有典型的心绞痛,ECG有典型的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cAG)16例完全栓塞、TIMI血液0级,4例不完全栓塞、TIMI血液1级。结论: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5%,多于术后3天内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高龄、糖尿病、LVEF降低、室壁活动减弱及支架远端血流减慢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童保文 《海峡药学》2012,24(4):128-131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洗脱支架因能明显降低支架植入术后靶血管的晚期再狭窄的发生率而广泛应用。但不论是裸支架还是药物洗脱支架,均能明显增加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支架内血栓形成虽然少见,但危害极大,往往引起致命的后果。因此,支架内血栓形成已成为临床介入医生关注和警惕的焦点。现对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他汀类药物的防治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521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经住院治疗及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分析12例(13次)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521例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50%(13/521),6个月内病死率达41.7%(5/12);7例存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扩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多因素相关的临床事件,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针对2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特点,分析冠状动脉腔内药物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患者高龄、冠脉病变程度及长短、术后低射血分数以及PCI术中支架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等因素均与支架内血栓事件有关。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术中合理决策,术后规范用药及随访可以减少或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1例39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于前降支置入1枚支架。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和替格瑞洛90 mg口服、2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4 d后患者自行停用替格瑞洛,停药3 d后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形成,考虑与停用替格瑞洛有关。予患者血栓抽吸术,再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497例冠状动脉支架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为提高冠状动脉支架使用安全性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冠状动脉支架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使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应加强对冠状动脉支架的监测与再评价,提高冠状动脉支架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SST)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而抗凝不当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本院2002年12月起予成功接受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使用国产低分子肝素(海普宁)并同时予服国产氯吡格雷(泰嘉)、阿司匹林,以预防支架术后的SST,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冠脉病变特点、PCI过程等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12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5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为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为极晚期血栓形成。5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患者为弥漫性病变,其中1例为小血管病变;2例为急性血栓病变。3例患者置入长支架,其中2例为支架串联置人,仅1例行高压后扩张。2例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未坚持服用阿司匹林。2例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行血栓抽血及球囊扩张,其余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和2例晚期血栓形成患者接受血栓抽血及支架置入,5例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与长病变和支架贴壁不良有关;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支架内皮化延迟及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有关;支架内血栓形成行血栓抽吸、球囊扩张及再次支架植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6月至 2 0 0 0年 3月我所进行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180例 ,男 16 3例 ,女 17例 ;年龄 34~ 76岁 ,平均 (5 6± 8)岁。单支病变 91例 ,双支病变为 6 3例 ,三支病变 2 6例。结果 在 2 0 6处病变共置入 2 17枚支架。在未经介入治疗的病变置入支架 (De N-ovo stenting) 92枚、PTCA术后结果不理想置入支架 117枚 ,PTCA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置入支架(Bail- out stenting) 6枚 ,再狭窄病变置入支架 2枚。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 (87± 13) % ,术后残余直径狭窄 (3±10 ) %。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 1例 (0 .6 % )、穿刺部位大出血 2例 (1.1% )。结论 国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效果 ,其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AMI行PCI治疗后发生ST的患者28例,围手术期均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片或噻氯匹定双重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因胃溃疡或出血未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ST8例,在经球囊扩张(PTCA)并尿激酶溶栓术中发生室颤死亡1例,发生ST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22例均于PTCA或PCI治疗血管再通。2例经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好转。2例可能的ST在术后24h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经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多因素logist回归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C型病变、支架的长度及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病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的ST形成发生率很低,但是预后较差。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型类型和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可能是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AMI行PCI治疗后发生ST的患者28例,围手术期均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片或噻氯匹定双重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因胃溃疡或出血未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ST 8例,在经球囊扩张(PTCA)并尿激酶溶栓术中发生室颤死亡1例,发生ST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22例均于PTCA或PCI治疗血管再通.2例经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好转.2例可能的ST在术后24h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经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多因素logist回归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C型病变、支架的长度及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病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的ST形成发生率很低,但是预后较差.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型类型和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可能是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共9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106支血管115处病变,其中A型19处,B1型37处,B2型31处,C型28处,植入支架7种121只,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术后常规口服阿斯匹林和抵克力得,对于部分病人酌情选用抗凝治疗。结果 121只支架全部植入成功,血管平均直径狭窄程度由术前75%-100%降低到术后-10%-10%。术后随访5-9个月复发心绞痛10例,7例经CAG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无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冠脉内支架植入术(ICS)治疗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41例(47支狭窄的冠脉,均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之后置入支架50枚,均为denovo支架植入。结果 84%A型病,14%B型病变,2%C型病变,50枚支架全部植入成功,无一例发生支架血栓形成和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4年,仅1例心绞痛复发,经冠脉造影(CAG)证实支架部位无狭窄。为支架远端血管病变加重所致。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de novo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姜成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43-3044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冠脉造影资料较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8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脉病变特点、支架性质。结果多支病变占73.9%。89例复查冠脉造影,发现再狭窄率为23.5%;其中,裸支架组的再狭窄率35.2%明显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狭窄与无狭窄患者的年龄和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糖尿病病例数量、支架长度以及支架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糖尿病、支架总长度、多个支架、支架性质为再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7年Sigwart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用于临床以来,在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接受支架置入患者数目的增多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以及血管内超声(IVUS)等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而且成为制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支架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支架内再狭窄仍无法避免,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近年来,对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与基础医学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当今国内外治疗冠心病的最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自1994年10月~2001年4月,我科共为28例冠心病患者植入了39只金属支架,经康复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山西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030001)李保刘卓敏王绪太李运乾邱龄梁峰温静霞王慧仙芦丽芳李建新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PTCA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和术后再狭窄问题限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