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罗恩病症情复杂,病因涉及饮食、禀赋、外邪、烟毒、药毒及他病影响等;病机包括邪伤机体,蕴而化热,酿生毒邪,搏结痰瘀,损伤脾胃,正气亏损等;治疗方法主要为清肠化湿、化痰祛瘀、解毒扶正等。  相似文献   

2.
儿童厌食症最常见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其次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其病机为食热积滞,胃络受阻;湿热蕴蒸,气机不通;中焦虚弱,胃不受纳;脾阳虚,运化无源;胃阴虚,升降无力。脾胃阴虚是根本。治疗应注重食滞、痰浊、湿热、气滞、脾虚5方面。临证分饮食积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虫积等型治疗。  相似文献   

3.
刘嘉湘教授认为,肺癌之为病,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六淫之邪乘虚袭肺,邪滞胸中,肺气膹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聚津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痰气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辨证强调:治病求本,扶助正气;扶正培本,辨证为先;扶正治癌,阴阳为纲;扶正培本,重视脾胃;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正气亏虚,邪毒搏结"是肺磨玻璃结节的核心病机,其中正虚是内因,邪毒外凑是外因.内因正虚与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外因邪实主要与感受烟毒雾霾、六淫邪气、电离辐射等有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津液输布障碍,集聚成痰,痰凝气滞,痹阻络脉,痰瘀胶结,日久形成结节.据此确立了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及补肺益气的基本治法,临证常以散结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是以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认为邪郁化毒,气血随之壅盛为“毒瘀”形成之始动环节;痰瘀同病,互相兼杂是痰浊或瘀血为病发展的病理结果;气化失司,血流不利则为水是“水瘀”为病之关键。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名出自《金匮要略》中“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病因多为感染湿热虫毒,以咽喉及前后二阴的腐蚀证和目赤为临床特征;伴有发热、形如伤寒。面垢等症状者亦不少见。中医研究认为:本病病因复杂,为阴阳合邪。有源于久居潮湿之地,湿毒侵袭;有因于忧思郁虑而酿湿化热;有饮食不节致脾胃积热、升降失调:诸因均可诱发本病。湿、热、火、每六淫之邪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缠绵难解,蕴久化热。热为阳邪,灼伤津液,毒热蕴结,蒸腐气血,上攻口眼、下注二阴而成溃疡疼痛;外犯肌肤人络为斑,内侵脏腑…  相似文献   

7.
总结黄金玲教授辨治胃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胃癌的发生与正气虚弱、饮食不节和情志不遂有关,虚、痰、瘀、毒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脾胃正气虚弱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宜以扶正培元、化痰解毒为法,结合八纲辨证,宽胸开结、化痰破瘀、通腑解毒。其临证强调组方用药宜动静相合,升降相因,防治结合,为胃癌的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或外邪等致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失于运化,形成痰、湿、瘀、热、毒等蕴结中焦,而致诸症杂生。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分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则包含气滞、血瘀、湿滞、痰阻、热郁等,治当补通结合。“以通为补”理论深刻认识到了胃腑通畅的重要性,强调以通运胃腑来实现补益的目的。陈伟教授运用该法辨证施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本病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窜疮”、“蜘蛛疮”、“蛇丹”,多由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疹。本病多发于胸、腰肋、四肢及头面等处,初起皮肤发红,继则出现密集成簇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血状疱疹,迅速变成小水疱,三五成群,集聚一处或数处,沿周围神经排列成带状。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 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 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 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寅 《中国医刊》1999,34(6):46-47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1辨证分析11热盛型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食纳不佳,小便赤,大便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或微数。辨证属...  相似文献   

12.
浅谈痰邪与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医学关注的热点,分析现代医不及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痰邪的相关认识,二者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强调治疗中注重痰邪这一病理因素,同时要采用健脾、疏肝理气、补肾等治则,为亚健康状态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阴土阳土,水火喜恶不同;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火(邪火)乘土位而元气(真火)不足,不湿(客水)停滞而津液(主水)不布是内伤热中证的基本病机;脾升则木(肝)升,木升则火(心)旺,胃降则金(肺)降,金降则水(肾)生水随脾升则火不上炎,火 随胃降则水不下寒,失此则脾胃内伤,百上生。指出水火学说是认识脾胃生理、病理及指导脾胃病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主要由于脾胃气虚,加之痰、湿、瘀毒内生而成,而且胃癌是有形邪实凝滞在胃脘,病在血分,早期涉及于肝脾,后期病及脾肾。邪实初期为气滞、痰凝、水湿、热结,最终化为痰毒、热毒、瘀毒、湿毒,毒易入血,胶着凝滞于血分,因此出现耗损正气,难以治愈,容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所以"邪实凝滞"是胃癌的辨证关键。治疗当以顾护胃气为要,采用健脾和胃法,保证患者正常饮食消化功能,方能攻逐邪气,达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同时,"祛实邪"要伺机而行,根据痰毒、热毒、瘀毒、湿毒等邪实的不同,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佐以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等治法,并注重情志因素,"病""情"互根,适度疏肝,日常养生调摄亦不可放松,节制欲望,保养真元,以抗邪气,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扈晓宇 《肝博士》2023,(2):22-23
<正>1.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属祖国医学“酒毒”“酒病”“酒厥”等范畴。急性酒精中医按照疾病程度的轻、中、重,可分别辨证为:(1)毒热内蕴,上扰神明:酒病初期,酒性为火,其形似水,多饮则易伤脾胃,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因而内生痰湿,酒毒蕴而化火可挟痰,痰火上扰心神。(2)热毒炽盛,热极生风:酒病中期,酒毒痰热之邪蕴而化火,火热之毒炽盛,煎灼津液而耗伤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去滋养,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记载"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也",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外因寒邪侵犯损伤脾胃,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等各种因素引起正气虚弱,内因外因相互搏结成为息肉、溃疡等恶性病灶,正虚抗邪无力,癌毒蕴结,气血失调,脾胃亏虚而成。提出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早期大肠癌以祛邪为主,晚期大肠癌以扶正顾护脾胃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癌毒是肿瘤发生和传舍(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湿、瘀等诸邪搏结、合酿癌毒是癌毒产生的病机。癌毒致瘤的核心病机涉及“正气亏虚” “痰瘀郁毒”。“络虚失约” “癌毒挟邪” “经络传舍”涉及癌毒传舍的核心病机。扶正抗癌是防治癌毒及肿瘤转移的治则;重视通络祛毒治法;重视复方大法、多法联用;重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诊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胃炎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近年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受伤,百病由生".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名医宋孝志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不但说明了五脏与胃的关系,并把脏腑间的发病症状、脉象也作了详细的阐述.如肝胃痛症、脾胃痛症、肺胃痛症、肾胃痛症.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治疗慢性胃炎,补中益气、健运脾胃是中医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胃肠同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主受纳,肠主传化。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故“降”是胃肠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一旦邪气犯胃,气失通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湿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病因引起的种种胃肠疾患。此乃正邪交击,气机壅滞之实滞;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于中,则属于虚中挟滞。所以胃肠病不论寒热虚实,“滞”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治疗虽有温清补泻之分,但多以开其壅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一个“通”字。胃气得通,浊邪得降,则清气自升,脾胃将养,此即所谓“以通为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