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约有2.1%~6.0%进展为肝硬化。年龄、病毒复制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等都影响HBV感染后进展至肝硬化的速率。而进展至肝硬化后HBV仍可持续存在,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 DNA阳性,这些患者还处在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癌(HCC)的危险中,只有抗病毒治疗,即清除或持续抑制HBV,才能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腺肽联合华檐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6例,对照组32例,分别以胸腺肽联合华蟾素及肝炎灵和抗乙肝核糖核酸治疗3mo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2.2%.结论胸腺肽联合华蟾素治疗用药,可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可能对防止乙肝的慢性肝硬变有一定程度作用.  相似文献   

3.
1关键点1.1概述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美国约有125万HBV携带者[定义为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HBV携带者发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增加。绝大多数HBV携带者不会由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功能失代偿,但15%~40%的患者在其生命过程中将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斯崇文 《胃肠病学》2006,11(4):193-194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性、进展性传染病。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为3.5亿人,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地区。根据2002年全国HB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9.09%,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后约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14%。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者约30万人。此外.母亲为HBV携带者可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受染,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发作肝炎.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HCV和HBV可同时或重叠感染并持续存在于同一患者。有相当数量的重型肝炎可能涉及到HBV、HCV重叠感染,而慢性HBV感染者重叠HCV感染后其肝脏病变在组织学和临床失代偿方面表现更为严重。本文作者经过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重型乙肝HCV重叠感染与预后的关系,协助了解HCV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HDV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在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HDV对HBV复制和HBVM表达有无抑制作用。方法:HBV DNA定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抗HD IgM采用CIA抗体捕获法,抗HD采用EIA竞争法,HDAg采用EIA夹心法,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重叠感染组和单纯乙肝组的HBV DNA定量高滴度(≥10~6cps/ml)病例数比率分别为75%和67.74%,各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HBV DNA定量高滴度病例数比率,重叠感染分别为68.42%、71.43%、100%,单纯乙肝组分别为65.38%、66.67%、100%。两组病例HBVM主要表达模式均为HBsAg( )、HBeAg( )、抗HBc( )或HBsAg( )、抗HBe( )、抗HBc( ),重叠感染组分别为57.14%、17.86%,单纯乙肝组分别为54.84%、16.13%,两组主要表达模式的HBV DNA定量高滴度病例数比半,重叠感染组分别为87.5%、60%,单纯乙肝组分别为88.24%、6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V对HBV的复制和HBVM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2年的疗效。方法对初治的慢性乙肝32例(慢性乙肝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10例(肝硬化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1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应用ADV治疗2年,治疗前和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Au等生化指标及HBVDNA等病毒学指标。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ADV治疗1年和2年时,3组ALT的复常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时慢性乙肝组HBVDNA水平下降的中位数为5.9log10 U/ml,肝硬化代偿期组为6.2log10 U/m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2.9log U/m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比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代偿期组差。结论接受ADV治疗2年的慢性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毒学应答差。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和IFN-γ水平,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方法:用双抗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25例急性乙肝。35例慢性乙肝和30例正常人血清IL-10和IFN-γ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急性乙肝患者(P<0.01),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慢性乙肝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明显低于急性乙肝组(P<0.01),两组的血清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组(P<0.01)。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肝患者IL-10水平增高,限制了IFN-γ合成,削弱了其对HBV清除作用,可能是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之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FN-γ浓度与AL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选取的部分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变异位点的检测。结果 α-干扰素治疗24周以上,HBeAg不发生血清转化,或出现HBeAg(-)/抗-HBe( ),但HBV—DNA定量检测仍持续阳性患者与nt1896、nt1814、nt1762、nt1764位点突变有关;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先下降或转阴,后又再度反弹患者与aa528、aa552变异(即YMDD变异)造成拉米夫定耐药有关;拉米夫定治疗52周以上的部分患者易发生YMDD变异(26.4%);在慢性乙肝患者中nt1896位点变异较普遍(68.5%);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与nt1896、nt1762、nt1764位点突变亦有关。结论 HBV基因变异可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临床上通过对乙肝患者进行HBV常见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对判断疾病预后,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慢性重型肝炎的病原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婕 《传染病信息》2001,14(2):87-87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慢性重型肝炎(下称慢重肝)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11例患者的选择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抽血做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原学检查。结果 111例慢重肝患者中,HBV感染者108例(97.30%),HEV感染者22例(19.82%),HAV感染者4例(3.60%),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者3例(2.7%)。单纯乙肝病毒感染者83例(74.77%),其中HBV DNA阳性率18.07%(15/83),HBeAg阳性率57.83%(48/83)。乙、戊重叠感染者21例(18.92%),乙、甲重叠感染者3例(2.70%),乙、甲、戊三重感染者1例(0.90%)。结论 (1)HBV感染是慢重肝最多见原因。其中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HBeAg的阳性率均不很高,二者同时阳性者更少,说明其在慢重肝的发生中不起决定性作用。(2)HBV与其它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在慢重肝中占一定比例。尤其是乙、戊重叠最多。单纯HEV感染诱发重型肝炎者不多见,而在中、重度慢性乙肝或肝硬化基础上再感染HEV,易发展为慢重肝。HBV与HAV重叠较少见,本组与HCV或HDV重叠发生慢重肝者未见。(3)还有3例慢重肝甲-戊肝病原学指标均阴性(可除外药物、酒精、中毒等原因所致慢重肝),提示仍有一部分慢重肝病因未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与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抗HCV、抗HAV-IgM、HBV-M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CV阳性率15.05%,慢性肝炎、肝硬变和重型肝炎阳性率高于急性肝炎;抗HCV阳性者中,27.40%有输血或血浆史;57.53%HBV-M阳性,其中HBsAg阳性占54.76%,抗HBc阳性达88.10%;既往有HBV感染者占33.33%.HBV与HCV重叠感染中慢性肝炎占58.06%,IAV与HCV重叠感染以急性肝炎多见(94.44%),HCV与甲乙型肝炎病毒三重感染可加速肝炎重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及19.4%低于血清及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分别为29%及48.4%),HBV-DNA阳性者病死率高(66.6%),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HBV-DNA阴性患者病死率较低(12%),其死亡与肝病无直接关系。结果提示,检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HBV-DNA有重要意义。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预后可能有重要作用,在血吸虫病疫区普及乙肝疫苗接种将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产生重大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内毒素在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所起的作用.方法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32岁±10.82岁,分别检测血浆NO,ET和内毒素水平,并与30例(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44.7岁±8.72岁)健康人作对照,并对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O,ET和内毒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将36例失代偿期肝硬变患者按Paugh-Child肝功能分级分为A,B,C三级,并对各级之间NO,E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O3/NO2,ET,内毒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79um/c±2.07um/c,99.89um/L±13.20um/L,0.476eu/mL±0.222eu/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87um/L±0.73um/L,42.34um/L±6.27um/L,0.142eu/mL±0.081eu/mL,P<0.01),还发现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O和ET,ET和内毒素,内毒素和NO均呈正相关.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A,B,C各级问NO,ET有显著增高趋势.结论NO,ET和内毒素在肝炎后肝硬变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随肝功能减退,NO,ET水平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l)、HBVDNA,探讨HBV—LP与HBV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HBV—LP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preS1和HBVM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HBV—LPA值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65,P〈0.01),在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1)。结论HBV—LP是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良好的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的HBV—LP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体内监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杨方  杨栋  魏倪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283-284
我国作为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而一旦肝功能失代偿,其5年病死率高达70%~86%,最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昂贵的费用及供体短缺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我国大部分乙型肝炎失代偿患者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学和临床意义的分析,了解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特点,探讨其形成机理及抗-HBs的作用。方法:采用Abbott和PCR定量、PCR定性方法分别检测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的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结果: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与其它模式组比较,其抗-HBs值显著升高(P<0.05);HBsAg、抗-HBs、HBeAg阳性组与其它模式组比较,其HBV DNA含量显著增高(P<0.01);定性检测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阴性组比较抗-HBs值,前者抗-HBs值显著降低(P<0.05);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生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HBs阳性不同血清学模式病人比较其肝炎临床类型的构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即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HBsAg、抗-HBS、HBeAg阳性组与HBsAg、抗-HBs阳性组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结论:抗-HBs阳性时HBV处于复制水平,但并不标志HBV复制的停止,仅预示病人感染相和恢复相的动态消长过程。如抗-HBs水平不断提高,则感染相向稳定的恢复相发展。同时从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及肝炎临床类型分析,提示抗-HBs引发的免疫效应最终使部分病人由感染相进入恢复相。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一个标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的患者体内HBV DNA亦较高。有报道所有该类标本均可检测到HBV DNA,且绝大部分(83.33%)的HBV DNA滴度高于10^6拷贝/ml。然而,我们在对临床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该类血清标本不能检测到HBV DNA或检测结果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为了排除所用试剂盒缺陷造成的可能,我们对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常用的三种HBV 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早期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鉴定出的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主要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别引起甲~戊型肝炎,其中HDV需在HBV的辅助下才能感染人。近年来发现的HGV、TTV、B19和SEN—V对人的确切致病作用尚未明确。在我国,临床肝炎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并有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急性肝炎则主要由HAV和HEV引起。肝炎病原学的多样性以及重叠和/或共同感染的存在,使得临床肝炎更加复杂。我们对上海市1990年至1994年的1054例肝炎人院患者进行病原学研究,分析各种肝炎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为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偿献血员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特点,方法:71份HIV阳性献血员及89份HIV阴性献血员的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两组人群的HCV、HBV及HCV/HBV感染情况,结果:HIV阳性献血员的抗-HCIV阳性率为70.49%,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两组人群的HCV、HBV及HCV/HBV感染情况。结果:HIV阳性献血员的抗-HCV阳性率为70.49%,地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与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HBV的阳性率分别为8.20%、29.51%、3.28%、44.26%,11.48%、47.54%、1.12%、47.19%、6.74%、47.1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人群的HCV、HCV/HBV感染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HBV血清学标志物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HIV阴性献血员相比,HIV阳性献血员的HCV感染率很高,而HBV血清学标志物则无显著性差异,对献血员进行HBV检测而未检测HIV、HCV造成的选择偏倚,可能是中国中部一些省份HIV感染者HCV感染率高而HBV感染并不相应增高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