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80m氦氧饱和—100m巡潜作业是我国饱和潜水技术由实验室模拟试验进入海上作业的首次实践。本文通过对潜水员氦氧饱和潜水前后诸项内分泌指标测定,发现GH、LH/FSH、F、17-OHCS、17-KS均较潜水前显著增高。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体对水下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特别是静水压、高气压下各种气体分压及环境低温等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应激性反应,进而说明潜水员进入高压环境后出现的心率减慢、心律紊乱和ST-T段的可逆性改变亦是上述应激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4名海军潜水员在DDC内1.0MPa氦氧饱和条件下暴露72h,此间他们分批经SDC到海底巡潜,最大深度到达112m。饱和潜水期间,DDC内氧分压控制在40kPa,氮分压低于136kPa,氦分压为925kPa,二氧化碳分压小于10kPa。SDC内氧分压为45kPa,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lkPa以内。巡潜时,潜水员呼吸氧分压为110kPa的氦氧混合气。减压采用适当修正后的英国饱和潜水减压表中有关方案完成。在潜水现场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未发生高压神经综合征、减压病、氧中毒及其他潜水疾病;除晕船外,潜水员生理状况和主观感觉良好,顺利完成了各项水下操作任务。  相似文献   

3.
1987年,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成两批,任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物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定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海军在海上实潜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积累的经验将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向深海进军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大深度饱和潜水对潜水员的心理影响。方法: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法和行为学测试、脑功能ERP(event related potiential)测试方法调查了8名参加140m饱和-166m巡回潜水的潜水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饱和潜水中,潜水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焦虑、恐惧、抑郁等3个方面明显低于我国青年常模。但潜水前后进行的行为学测试和脑功能ERP测试结果基本正常。结论:大深度饱和潜水可以短暂性引起潜水员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35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的22天过程中,对4名男潜水员进行中午及夜晚睡眠时连续心电图监察。发现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和心电不稳,表现为高电压、电交替、早期复极和异位搏动增多。其中1例原有显著心动过缓者,除以上变化更大外,还曾先后3次发生持续数小时的缺血型ST-T改变。作者认为,上述各种变化可能主要与高气压条件下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有关。因而提出凡心率过慢者,应避免进入高气压环境。  相似文献   

6.
潜水员利用饱和居住舱在某一高气压环境下长期(>24h)暴露,使呼吸气体中的惰性气体在机体各组织中达到完全饱和状态.在饱和潜水基础上,潜水员通过巡回潜水方式离开饱和居住舱到水中作业,故称为饱和潜水[1].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论高压暴露时间如何延长,其最终的饱和减压时间是相等的,因此潜水效率得以提高,使大深度潜水作业成为现实.以高气压生理学为基础的潜水医学保障贯穿于饱和潜水全过程,科学地规定了潜水程序和潜水员及辅助人员的技术职责,以此保证潜水员的安全[2].医学保障主要体现在总体潜水方案的制定,人员健康的维护,潜水疾病的防治.海上潜水时的医学保障更要顾及实际条件的限制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1996年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海军医学研究所500m饱和潜水设备系统实验大厅,16:00整,4名海军潜水员经过了整整8个昼夜的“龙宫”之旅后,从120m“海底”回到水面、顺利地完成了“对300m潜水员呼出气——氦气回收净化装置”的第二次载人验证试验,并接着进行了100mHe-O_2模拟饱和—120m巡回潜水  相似文献   

8.
以往我们进行过20~36.5、50m氮氧饱和潜水实验。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了解40m氮氧饱和深度条件下潜水员的呼吸阻力、氮麻醉程度、适应性和工作能力的变化,并研究相应的安全减压问题,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氮氧饱和潜水深度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9.
法国Comex公司4名潜水员,于1992年11月20日,从675m的饱和深度藉一个独立的舱加压到701m,从而创造了氢氦氧潜水的世界纪录。这次潜水是Comex公司在马赛的Comex模拟舱内进行的,3名潜水员到达650~675m停留了3天,其中1名潜水员到达701m。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1月22日17:30,我海军8名潜水员,从100mHe-O_2饱和环境下,安全减压出舱,标志着我海军现场大深度He-O_2饱和-巡回潜水实潜训练获得圆满成功。训练是在南海舰队榆林基地防救船大队,南救506船上,利用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建造的艇用300m饱和潜水系统进行的。从10月6日开始,参训人员进入第一阶段饱和潜水基础理论学习,设备系统装置、装具的熟悉和操练;然  相似文献   

11.
郑莉凡 《中外医疗》2013,(18):30-30,3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ST-T段改变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18导联心电图筛选出存在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纳入该研究,入组患者经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分为心电图ST-T有动态变化组和无动态变化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以确诊是否为冠心病。结果经冠脉造影检查,ST-T有动态变化组和ST-T无动态变化组的确诊率分别为70.7%和27.3%,两组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4,P<0.01)。结论心电图ST-T段发生动态改变的冠心病确诊率显著高于ST-T段未发生动态改变的确诊率,ST-T段动态改变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个简便、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对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后,实施心电图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的结果将其分为A组(ST-T段动态变化)和B组(ST-T段无动态变化),并以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两组患者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冠心病患者的患病血管支数不同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对两亚组患者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检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变血管支数与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本文1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有534例,诊断阳性率为44.50%。将A、B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可见其各自的确诊率分别为66.03%和34.98%,伴ST-T段动态改变的患者的确诊率显著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534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比较其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检出阳性率,结果为69.20%和68.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分别为66.03%、65.02%、65.33%。结论通过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可以对冠心病的发生进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异舒吉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使用异舒吉2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调整滴数(1.25~5.0mg/h)。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症状、心率、血压、心肌耗氧程度及心电图改变。结果:经异舒吉治疗,症状缓解总有效率85%;心肌耗氧量(以心率和收缩压乘积表示)减低;ST段下降,T<1R/10,T波倒置等心电图缺血表现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异舒吉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孙辉平 《当代医学》2011,17(11):107-10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200例的心电图特点及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或)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心电图的异常对脑出血病情的预后有一定意义,并且随脑出血病情的减轻而好转或消失。对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要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5.
胡志永  郝金凤  郑秀芹 《河北医学》2014,(11):1830-1832
探讨心电图在颈心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选取的197例不合并其他疾病的单纯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病分型,并对其颈椎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发生率的组内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窦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交感型颈椎病中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ST-T改变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相比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不同,作为一种简单、经济的检查方法,心电图对颈心综合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131例甲亢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104例(79.38%)心电图发生异常,与病程、年龄有关;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ST-T改变多见,是一种可逆性改变,提示甲亢心电图改变的原因在于甲亢本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检测并记录124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与96例单纯性冠心病(对照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分析ST-T变化以及HRV时域4项指标。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缺血性ST-T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两组比较,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能引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加重,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气压并低水温环境下大白兔直肠温度、脑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在常压低水温、高气压常温和高气压低水温模拟潜水条件下对大白兔直肠温度、脑电图和心电图进行实时监测。结果:常压低水温时直肠温度降低,心率加快,心电图中T波倒置,脑电图无明显变化;高气压常温条件下直肠温度无明显变化,心率减慢,脑电图慢波增多;高气压低水温环境下直肠温度降低,心率减慢,心电图中S-T段抬高,脑电图慢波增多。结论:高气压低水温对脑功能和心功能抑制较其他两种情况严重,机体耐受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