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贵州省1958—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1958~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贵州省卫生防疫站(贵阳550004)周健先,卢大琦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从1958年经病原学证实后在我省流行已有36年历史,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国较高(1)。为掌握流行规律,摸清传染源和流行菌群,我...  相似文献   

2.
李忠 《山东卫生》2005,(3):59-6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人兽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 irosis,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 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我国曾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钩体病流行,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的有10次,而9次是洪涝之年[1]。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m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1989~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唐继亮(湖南省卫生防疫站410005)近年来,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发病数居全国前列,病死率居全省急性传染病前五位以内,1993年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是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一个主要传染病。现...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张彦平1李林村1郭万申1时曼华2李锡洪3孔祥熙3曾贵金1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文献报道[1],我国淮河流域为钩端螺旋体病的经济疫源地,流行形式以雨水和洪水型为主,流行菌群主要为...  相似文献   

8.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吴冬宁1993年8月24日至9月18日名佳容农场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发病17例。波及5个大队,经采取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疑似钩体病的病例逐个进行流行...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宿主动物调查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杭州310009)龚震宇,赵芝雅,傅桂明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以鼠类和猪、牛、蛙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浙江省曾经多次暴发流行钩体病,造成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45年来,全...  相似文献   

10.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戴正仁,陈大保,王天柱,胡旦元1993年7~8月.湖南省岳阳市春风农场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暴发.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现场调查到疫区察看访问,对凡有发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疑似钩...  相似文献   

11.
韦芳青  何标祖  蒙福荣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70-257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县为广西所辖县份之一,是钩体病重点疫区,1986-2007年共报告钩体病病例995例,发病死亡人数为32例,病死率为3.22%。为了解钩体病病例的死亡原因,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病死率,现对32例钩体病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和防制对策龚震宇傅桂明赵芝雅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疫区分布广泛。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我们分析了全省疫情状况,探讨了防制对策,以进一步控制本病的流行。1资料来源全省各县市调查上报资料、疫情报告、监测...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野鼠、耕牛和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探讨减少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对野鼠鼠肾、耕牛牛尿和生猪猪肾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在野鼠鼠肾和水牛牛尿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结论:野鼠仍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牛为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初步发现近年我省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减少可能是由于野鼠种群变化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调查报告张田周,王建方,任留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水网地区发生较多,在豫西极少见到流行的报告,作者在偃师市工作期间,曾参与了一起该病流行的调查,现整理报告如下:1疫区概况:该次流行区位于偃师南部丘陵地区,以寇店乡、李家村发...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宜春市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为探讨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以便制定防制措施,对宜春市1990~1999年钩体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菌群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于 1974年首例报告以来 ,因菌群复杂多次引起暴发和流行。进入 90年代以后 ,我县钩体菌群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钩体菌群变化规律 ,加强防制 ,控制暴发和流行 ,1997~ 1999年开展了钩体病人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监测。现将本次监测结果结合我县 1985~ 1989年监测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1]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用MAT法检测抗体和分离培养病原体。3 宿主动物监测 在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  相似文献   

17.
武平县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老疫区。近年来再度发生较大程度的流行。1987和1988年全县发病率分别为141.90/10万和162.51/10万。经病原和血清学调查证实,当地人群及动物的流行菌株群和血清群已发生较大变动。由于既往使用的菌苗株与近年来的流行株群别不符,1989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了符合当地流行菌群的丙五价钩体菌苗。为了对这批菌苗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作出评价,我们于1989年5~12月在武平县系统地观察了接种该苗的反应、免疫及流行病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63—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开展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县19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南部在永兴镇、临江镇和莲塘镇,北部在忠信镇、管厝乡和仙阳镇。流行强度年平均发病率为7.75/10万,病死率4.6%。病人数有3个高峰:1966年、1975—1976年和1989—1992年。钩体疫源地属于自然疫源地型。主要宿主动物为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多呈散发,局部暴发流行主要是稻田型,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型为多。[结论]本调查阐明了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及菌型变迁情况,今后应开展多价菌苗预防接种及和以灭鼠和管理畜类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改造疫源地。加强基层医疗单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及早发现和救治病人。  相似文献   

19.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我省主要的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曾发生多起钩体病的暴发或流行,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疫情下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疫情有所回升,近几年疫情又有下降且渐趋平稳。特别是50、60年代多次暴发或流行钩体病的沿海平原地区,70年代已基本控制,从80年代至今未出现钩体病的流行和暴发。对其流行趋势变化的特点,近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如下。1 发病人数及流行形式 我省沿海地区在50、60年代曾发生多起钩体病的暴发流行,70年代又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