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收集2个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GEFS+)家系,分析中国人GEFS+的遗传特点.并对2个GEFS+家系进行GABRG2基因突变检测,以期发现新的突变位点.方法 对参与本研究的2个GEFS+家系成员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参与调查、体检和血样本采集.另取2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对先证者及患者和健康对照组GABRG2基因全部9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将患者基因组各外显子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正常序列和健康对照组外显子片段测序结果通过互联网(BLAST)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GEFS+2个家系成员共40份外周血中均未发现K289M、R43Q、Q351X、IVS6+ 2T→G、R139G、W390X等6种已知突变位点,仅在外显子5第40碱基处发现1个已知C/T多态性.结论 GABRG2基因很可能不是我国汉族人群GEFS+家系主要的致病基因,其与国外报道的GEFS+的主要致病基因存在种族及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SCN1A及GABRG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8个GEFS+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符合GEFS+临床表型的生存患者共31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均为汉族.采集外周血提取DNA,设计合适引物特异性扩增SCN1A及GABRG2基因组全部外显子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全部GEFS+患者在SCN1A及GABRG2基因均未发现迄今已报道的所有已知突变.然而,在家系E先证者的SCN1A基因第1外显子发现了新核苷酸多态性(SNP) c.69G>A,呈杂合子变异,密码子由GCG序列突变为GCA,属同义突变;随后在2/100例健康对照人群中也证实存在.另外,在GABRG2基因的翻译起始密码前发现1个新SNP c.-14delA,表现为cDNA序列的第-14号核苷酸A缺失变异,未参与氨基酸的表达;该变异存在于所有GEFS+患者及92/100例健康对照者中.结论 SCN1A基因发现的1个新SNP(c.69G>A)虽未引起氨基酸改变,但可能通过影响mRNA的稳定性,从而改变受体蛋白的功能.GABRG2基因发现的新SNP(c.-14delA)是我国人群高频SNP,并非GEFS+致病的潜在因素.该新发现的2个碱基多态性丰富了SNP数据库,为癫(癎)易感多态位点的研究提供了候选位点.SCN1A及GABRG2基因很可能不是我国南方汉族GEFS+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证实GEFS+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患者的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γ2亚单位(GABRG2)基因分布。方法对10个家系先证者的GABRG2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一核苷酸多态位点,未发现已报道的突变。结论GABRG2基因突变在我国北方汉族人分布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患者的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γ2亚单位(GABRG2)基因分布。方法对10个家系先证者的GABRG2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一核苷酸多态位点,未发现已报道的突变。结论GABRG2基因突变在我国北方汉族人分布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5.
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GABRB2基因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对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侯选基因GABRB2进行测序研究。方法设计GABRB2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内含子引物,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一GEFS 家系GABRB2编码区全部11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儿GABRB2基因外显子2,mRNA第133个碱基发现一新的C/G多态性。结论该家系未发现GABRB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所显示的mRNA的单个碱基多态性对以后其他癫家系的连锁分析及GABRB2 mRNA、基因功能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ies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的临床特点,并对部分患者进行SCNIA基因筛查,寻找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两个GEFS+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留取先证者和部分家系成员的血液标本,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s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等方法进行SCNIA基因筛查、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1)两个家系共101名成员,其中受累者28例(男、女各14例).发作表型有热性惊厥(FS)7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6例、FS+伴失神发作1例、FS+伴肌阵挛发作1例.未发现严重发作表型.另外,有肯定的临床发作,但由于不能获得详细的临床资料而不能进行发作分类者13例;两个家系都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一个家系存在双系遗传现象.(2)GEFS+家系B的先证者和家系正常对照均发现SCN1A第9外显子存在A>G突变(c.1212A>G),系一多态性位点;SCN1A其余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本研究在GEFS+家系B仅发现G/A多态现象,未发现SCN1A致病性突变,支持其遗传异质性;病因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芬兰型NPHS1基因Fin-minor突变患儿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对可能致病基因NPHS1、NPHS2、PLCε1、LAMB2、COQ2和LMX1B外显子和WT1基因第8、9外显子,以及外显子相邻附近区域进行直接测序。对该家系相关成员进行NPHS1基因外显子及附近调控区域直接测序,分析突变位点,并文献综述。 结果2例患儿均于出生后1个月内起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血清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家系调查未发现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的成员。NPHS1、NPHS2、PLCε1、LAMB2、COQ2、LMX1B和WT1基因分析发现,2例患儿存在双NPHS1基因杂合突变,未发现其他基因有致病性突变。1例患儿为NPHS1基因的p.R1109X(c. 3325C>T ,Fin-minor)和IVS26DS-2A>T杂合突变,IVS26DS-2A>T剪切突变为首次报道,其父亲携带IVS26DS-2A>T,其母亲携带p.R1109X。1例患儿为NPHS1基因的p.R1109X (c. 3325C>T )和p.A1160X (c.3478C>T)杂合突变,其母亲携带p.R1109X突变,未发现p.A1160X突变,其父亲拒绝行NPHS1基因分析。以上发现的突变在100例正常人群中未发现。 结论中国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不仅有NPHS1基因突变,而且有经典的Fin-minor突变,为国内首报。本研究新发现的IVS26DS-2A>T剪切突变丰富了NPHS1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8.
分析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CPTⅡ)缺乏症患儿及其父母CPT2基因突变类型,为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先证者,女,于3个月时发烧8 h入院,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显示棕榈酰肉碱显著增高,提示CPTⅡ缺乏症。收集患儿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和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直接测序法进行CPT2基因5个外显子编码区及与外显子交界的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测序。患儿母亲于妊娠中期采取羊水,分取羊水细胞进行CPT2基因突变分析。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CPT2基因存在两个已知致病突变c.886C > T(p.R296X)和c.1148T > A(p.F383Y),突变来自父母双方。母亲第二胎羊水细胞CPT2基因存在c.886C > T(p.R296X),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胎儿出生后血液酯酰肉碱谱正常,发育正常。通过家系CPT2基因分析,证实了先证者死因为CPTⅡ缺乏症,在突变明确的前提下,成功地进行了下一胎同胞的产前诊断,为该家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个常染色体显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AD-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致病基因。方法 调查1个中国AD-FSGS家系,收集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并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尿液筛查,并留取其外周血,对其中尿液筛查异常的2个家庭7名成员进行ACTN4、TRPC6和INF2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WT1基因外显子8和9直接测序。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27名成员,现有成员23名。发病者5例,女性3例,男性2例,平均发病年龄26.9岁。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临床特点符合AD-FSGS诊断。7名成员中未发现ACTN4、TRPC6基因所有外显子和WT1基因外显子8、9有致病性突变,其中5例发病者INF2基因外显子8均有纯合缺失突变,缺失的碱基为CCCCACCCCCAC(c.1249delCCCCACCCCCAC,p.T420_P423del),缺失在外显子8第274~285位点,该位点突变既往未见报道。c.1249delCCCCACCCCCAC位于INF2表达分子inverted formin 重要的Diaphanous抑制结构域(DID)编码区。结论 INF2基因外显子8上的杂合缺失突变可能是该家系AD-FSGS患者的致病原因,c.1249delCCCCACCCCCAC是引起AD-FSGS的一种新型突变。  相似文献   

10.
单纯性热性惊厥与酪蛋白激酶1γ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单纯性热性惊厥(sFS)患儿酪蛋白激酶1γ1(CSNK1G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寻找sFS的易感基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陕西省包括配偶在内的sFS家系三代17人,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SNK1G1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预测的启动子区域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人类基因序列数据信息比较,寻找突变碱基.以另外50例家族性sFS患者和相同地区50例健康儿童作为病例和健康对照组,均为中国北方汉族人,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SNK1G1基因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SNPs)位点的多态性,应用SPSS 10.0软件对2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进行X2检验,运用EH 1.20软件分析单体型频率,并以单体型为标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陕西省sFS家系的突变筛查中,在CSNK1G1基因扩增的区域内未发现SNPs位点及与该疾病相关碱基突变.在病例及健康对照组研究中,2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由2个SNPs位点构成的单体型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 在中国北方人群中,CSNK1G1基因可能不是sFS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SCN1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共收集GEFS 家系6个,采集40份外周血,并取健康对照组外周血50份。提取基因组DNA,设计7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符合条件的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个别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结果6个先证者和50名健康对照进行SCN1B的5对外显子筛选时,均未发现异常带出现。6个先证者的PCR产物测序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比对,也未发现碱基改变。结论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是一种复杂综合征,本组家系中未发现SCN1B基因突变,GEFS 具有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全面癫伴高热惊厥附加症 (GEFS )家系进行基因定位 ,并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方法 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GEFS 家系进行研究 ;设计GABRA6外显子 内含子交界处全部 9对内含子引物 ,采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对GABRA6PCR测序。 结果 在 5 q34区域最大LOD值 3.815。GABRA6基因测序显示外显子 8有一C/G多态性。结论 GEFS 症致病基因在 5 q34区域取得了肯定的连锁关系。在该研究的两家系未发现GABRA6基因突变 ;所显示的单个碱基多态性对其他癫家系的连锁分析及其他癫综合征分子遗传学机制的研究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是国际抗癫联盟新近提出的一种新的癫综合征。在家系分析的基础上,目前GEFS+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定位方面,研究表明GEFS+与编码电压依赖性Na+通道(SCN)基因突变有关。现就GEFS+与SCN1B、SCN2B、SCN1A、SCN2A基因突变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规律。方法:首先对15个GEFS+家系的先证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及体格检查,建立完善的家系图谱,部分患者行EEG、头颅CT或MRI检查,按照国际分类法对癫癎发作和癫癎综合征进行分类,然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5个家系共196名成员,75例患有癫癎,其中64例表型与GEFS+一致(1例去世),男性38例,女性26例,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作起始年龄均在儿童期。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44例,FS伴肌阵挛1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13例,FS+伴失神发作2例,FS+伴肌阵挛1例,FS+伴局灶性发作3例。结论:GEFS+具有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常见表型为FS和FS+,少见的表型为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GEFS+家系中父母一方患病,男女发病机率均等,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5):436-44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CNlA基因rs3812718基因多态性与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相关性,以期为GEFS+的诊治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方法 采用MassARRAY阵列基因分析系统的iPLEX技术检测50例GEFS+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的SCNlA基因rs3812718位点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将SCN1A基因rs3812718位点的CC、CT、TT基因型频率在GEFS+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TT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T的频率在GEFS+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三种遗传模式下(CT/CC、TT/CC、T/C),GEFS+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5倍(95% CI:1.04~15.69)、30.60倍(95% CI:6.46~144.85)和4.64倍(95% CI:2.54~8.48)。结论 SCNlA基因rs3812718基因多态性是GEFS+的危险因素,携带T等位基因人群的GEFS+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 KCNT2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收集201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GEFS +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哥哥、外祖父母的外周血DNA,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个无关的A型尼曼-匹克病家系酸性神经鞘磷脂酶(ASM)基因SMPD1突变及遗传特征,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 收集2位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组小剂量抽提试剂盒从2个家系共6名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的基因序列(NM000543)设计4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并应用PCR产物回收试剂盒进行产物回收,采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测序结果应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对测序异常的片段重新进行PCR扩增与测序,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PCR扩增所得片段与预计扩增片段大小一致,无非特异扩增带,可以进行纯化与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后,在先证者1和2的SMPD1基因的第1号外显子均发现一个纯合突变T107C,遗传密码子由GTG变为GCG,从而导致36位缬氨酸被丙氨酸替代(p.V36A),最终致使ASM(E.C.3.1.4.12)活性缺陷,产生临床症状.先证者之父母为携带者,100例健康对照中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证实SMPD1基因是本研究中2个无关的A型尼曼-匹克病家系的致病基因.2个家系患儿均为SMPD1基因纯合突变致病,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基因突变携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