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例1女,10.5个月,因"发热8d,腹胀5d"入院.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6℃,热型不规则.5d前出现腹胀,呕吐1次,于当地医院治疗,住院第3天出现皮疹、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等症状,考虑川崎病,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等治疗,发热有所好转,腹胀无减轻,大便量少,腹部立位片提示部分肠管扩张、积液.我院拟诊川崎病、不完全性肠梗阻收入院.入院后出现呕吐2~3次,仍发热,最高39℃以上.查体:少许陈旧性皮疹,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口唇红、皲裂,见杨梅舌,心肺无明显异常,腹稍膨隆,指趾端及肛周脱皮.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8.30×109/L,N 0.470,PLT 634×109/L,CRP 32mg/L,ESR 27 mm/h.腹部立位片:不完全性肠梗阻.心脏超声: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包括:(1)发热5 d或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2)四肢末端在急性期充血、硬肿,亚急性期指趾端有膜状脱皮;(3)多形性皮疹;(4)双侧球结膜充血;(5)口唇红肿,皲裂,杨梅舌;(6)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发热为必备条件,具备以上6条中的5条或以上时可确诊川崎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无特异性,必须注意排除其他有类似表现的疾病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包括:(1)发热5 d或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2)四肢末端在急性期充血、硬肿,亚急性期指趾端有膜状脱皮;(3)多形性皮疹;(4)双侧球结膜充血;(5)口唇红肿,皲裂,杨梅舌;(6)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发热为必备条件,具备以上6条中的5条或以上时可确诊川崎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无特异性,必须注意排除其他有类似表现的疾病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川崎病8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肺炎并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MP IgM≥1:80和咽拭子分泌物PCRMP DNA阳性 ,临床诊断为MP肺炎并川崎病 8例患儿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例均有发热、皮疹、淋巴结大、眼球结合膜充血、手足硬肿、四肢末梢指 (趾 )端脱屑。心电图异常 6例 ,心脏多普勒彩超示冠状动脉异常 4例 ,肺部改变 8例。均用红霉素治疗 2周 ,阿齐霉素序贯治疗 2周 ,并及早应用高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 ,均痊愈。结论 MP肺炎患儿可并川崎病 ,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眼球结合膜充血 ,淋巴结大 ,手足硬肿 ,四肢末梢指 (趾 )端脱屑 ,心脏冠状动脉有异常表现。使用红霉素、阿齐霉素、人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规范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小儿川崎病25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收治的川崎病中,误诊25例均为住院患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6岁,男15例,女10例。入院时均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史,体温39至40℃;伴有眼结膜充血2例,口咽粘膜弥漫充血、口唇潮红5例、杨梅舌10例,单侧颈淋巴结肿大5例,皮疹9例。实验室检查:25例外周血白细胞均>1.5×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出生第26天出现持续发热伴皮疹,抗感染治疗无效;首次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无异常,出现指端脱皮后复查超声证实左侧冠状动脉扩张。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患儿发热、皮疹好转,3个月后复查左侧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1年及3年,冠状动脉大小及相应指标正常。结论新生儿川崎病少见,且表现不典型。  相似文献   

7.
信息动态     
目的 小于6月龄婴儿川崎病发病率低,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难以与发热性疾病鉴别,故对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病史进行总结,探讨小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及N末端心房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早期鉴别小婴儿川崎病与感染性发热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住院治疗的51例小于6月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25例小于6月龄感染性发热疾病患儿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特点,比较分析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前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NT-proBNP等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小于6月婴儿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为6到12 d,皮疹及结膜充血发病率较高(分别占78.40%与58.82%),CRP与ESR,川崎病组较感染性发热组高,PCT则比感染性发热组低,NT-proBNP在川崎病早期明显升高,平均值为(3 628.18±4 140.38) ng/L,而感染性发热组患儿NT-proBNP平均值为(207.88±101.94)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是一项较敏感、快速、简便的鉴别婴儿川崎病与感染性发热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 60例川崎病患儿中,典型川崎病组48例,不完全川崎病组12例,典型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生率依次为发热、口唇改变、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手足末端改变、多形性皮疹;而不完全川崎病依次为发热、口唇改变、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皮、多形性皮疹、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典型川崎病组与不完全川崎病组中,WBC分别为(17.68±7.12)×109/L、(21.26±7.55)×109/L; CRP为(96.82±60.69) mg/L、(115.21±79.86) mg/L;ESR为(86.54±28.32) mm/h、(81.23±24.15)mm/h; WBC、CRP、ESR明显增高,而HCT分别为(31.07±3.76)%、(27.32±3.10)%.冠状动脉病变两组发生率分别为20.8%和25.0%.在发病年龄方面,不完全川崎病年龄小,典型川崎病相对年龄较大.在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分别为(6.8±1.8)d、(9.4±3.6)d和(8.7±3.3)d、(12.6±5.4)d,不完全川崎病组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应注意仔细询问和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对疑似病例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检测WBC、ESR和CRP,动态观察PL变化,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抗癫癎药物(AEDs)过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例服用AEDs过敏的住院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儿服用传统AEDs 4例,其中服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各2例;服用新型AEDs 2例,其中服用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各1例.6例均发热,体温38.2 ~39.5℃,为持续性发热,热程3~15 d.皮疹6例,疹退后均伴脱屑及色素沉着,部分呈片状脱皮.淋巴结大3例,肝脾大4例.6例均应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用丙种球蛋白1 g·kg-1·d-1,连用3d.AEDs治疗2例改为丙戊酸,3例改为左乙拉西坦,1例改为托吡酯.随访观察6个月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癫癎发作得到控制.结论 有明确的服用AEDs史,有发热、皮疹、内脏损害三联征,停用致敏药物后病情逐渐恢复,除外其他疾病,应诊断AEDs过敏综合征.此症诊疗关键在于早诊断、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同时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 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7.5岁,因“诊断川崎病半年,伴心前区不适1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6个月出现发热,伴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球结膜充血,躯干部皮疹,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川崎病”后连续3d给予丙种球蛋白10 g/d(相当于1 g/kg总量),及巴米尔(阿司匹林泡腾片)、潘生丁(双嘧达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