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慢性胃炎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胃镜检出率为71%~90%;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3.7%~19.07%,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中医学认为,此病属于胃脘痛、痞满、胃痞等范畴。何炎焱教授认为胃失和降是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脏腑生克中最常见的足肝木克土,慢性胃炎患者常见肝木横逆克土之象。治疗上强凋通降胃气,疏肝和胃[1]。颜正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病初多在气分、多属气滞,而气滞多责肝郁,行气重视疏肝[2]。胡晓平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虽也属中医胃脘痛之症,其病也有寒、热、虚、实之辨,但临床体会,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痛多在食后发作,且稍食即胀,不能多吃,这是与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其病多实证或虚中夹实。在病之早期,多属气滞,但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气病日久,  相似文献   

3.
败酱草治愈慢性胃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胃炎有寒、热、虚、实之辨 ,但临床体会 ,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 ,其痛多在食后发作 ,且稍食即胀 ,不能多吃 ,这是与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 ,其病多实证或虚中夹实。在病之早期 ,多属气滞 ,气病日久 ,痛处固定不移 ,胃脘部多有烧灼感 ,舌苔多黄厚而腻 ,故辨证多属热瘀。笔者用生败酱草治疗慢性胃炎 ,收到满意疗效。方法 :取生青败酱草放入清水中洗净为止 ,再用凉开水洗一遍盛入盘中食用 ,30 g/次 ,1日 3次 ,一般连续食用 5 d,可获痊愈。曾治女性 4 0岁 ,患慢性胃炎 10余年 ,男性 38岁 ,患慢性胃炎 8年 ,均服用败酱草获愈 ,随访 2年未发…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之辨证常涉及脾、胃、肝、胆,虚实夹杂。江一平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起因多为过劳疲惫及忧思恼怒,胃病之食积、痰湿、气滞,脾病之中虚气滞,肝病之气机壅滞,胆病之邪气郁热,四者在慢性胃炎不同时期主次不同或相兼出现,治宜脾胃肝胆同调,消补兼施,辨证、辨病、辨症用药,不拘成法,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及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相关性,以期为本病的临床病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手段。方法 以96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四诊资料并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的证素分布规律,并研究胃泌素水平差异,分析其与证素、病性兼杂特征的关系。结果 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气滞、湿、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胃、脾、肝多见,气滞易与其他病性证素兼具。慢性胃炎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慢性胃炎的胃泌素水平肝组高于胃组,阳虚组高于气滞、湿、血瘀组。慢性胃炎胃、脾、肝、气滞、气虚、阳虚、阴虚组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湿、热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分布实际情况,能够更好规范临床辨证;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本病的中医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平主任医师观察以"胃痛""胃痞"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发现其二者证素基本相同,病位与胃、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多表现为气滞、气虚、阳虚和湿。林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多见平和体质、阳虚体质,主要病机"脾虚气滞"贯穿疾病始终。林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辨证上注重"体质、病证结合",治疗上强调"脏腑并调",以"调脏运气汤"为基础方,随"证、症、病"加减,使机体阴阳气血归复平衡,充分发挥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慢性疾病治疗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膏方药性滋润,善于补益,冬季胃肠功能相对旺盛,更益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慢性胃炎病情多复杂,究其病因病机当属本虚标实,脾胃亏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因此,应用膏方调治慢性胃炎施用补益药物的同时,需注意适当的施以祛邪药物,提倡补益药略重于祛邪药,使得祛邪建立在扶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方法通过传统辨证方法收集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90例,同时采集患者的证素信息,填写体质量表,并统计分析证素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结果 1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湿、气滞、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见;2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体质分布为:阳虚质(33.33%)平和质(26.67%)湿热质(11.11%)气虚质(10.00%)痰湿质=气郁质(6.67%),其中以阳虚质和平和质为常见。结论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除湿热外,还以气滞、阳虚、气虚多见,而体质分布上以阳虚质为主,提示湿热型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长期脾阳不足,复因肝胃气滞、脾气虚损,湿热由生。  相似文献   

9.
徐致君 《河南中医》2013,33(8):1225-1226
总结方晓华主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主任认为慢性胃炎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湿浊为主,兼见气滞、血瘀、食滞、热毒之证.治疗特点:①补益脾胃,复其升降;②治湿为主,兼顾他症;③脾虚久病,从瘀论治;④辨证辩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者一般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胃阴亏虚三型,并认为与脾、胃、肝三脏有关。但究竟哪个脏腑与本病关系最密切,各家看法尚不一致。既往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为胃阴不足。钱氏将133例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及虚寒兼气滞三型。实际只脾虚、肝胃不和二类。张氏的122例慢性胃炎,多属肝胆郁热,胃失和降。可见胃阴不足的确不太多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经胃镜诊断的201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看出脾虚可能是慢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溃疡、胃息肉和胃癌常继发于慢性胃炎,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目前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间阶段,在治疗上倾向于从治疗浅表性胃炎开始,冀其恢复为正常胃粘膜。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一般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血证”范畴。其病因多起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或脾胃素虚等。其病位主要在胃。其病机从脏腑讲涉及肝、胃、脾三脏,主要是气滞、血  相似文献   

12.
临床解惑     
怎样运用清热方药治疗慢性胃炎? 答:慢性胃炎病程较久,不论浅表性或萎缩性炎症,按其临床表现,一般均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本虚有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有的呈气阴俱虚。标实的基本病理因素是气滞,胃中气滞或兼肝气郁滞。气滞久则形成郁热;气滞津凝,而生湿浊;气滞久则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窦黏膜Fhit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属脾胃湿热证组35例,脾虚气滞证组32例,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电子胃镜检查时活检取胃窦黏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脾胃湿热证组中Fhit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8.29±10.06、34.52±10.33、23.07±9.44,脾胃湿热证组胃粘膜组织Fhi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胃粘膜组织Fhit蛋白表达与脾虚气滞证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Fhit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脾虚气滞组明显降低,可能部分揭示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李轲老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并加以分析总结,指导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对李轲老师诊治慢性胃炎的病案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结果:李轲老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胃虚致病、湿阻致病、气滞致病、瘀阻致病4种;证型分别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临床上以中医为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李轲老师对慢性胃炎认识充分,辨证准确,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分阶段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慢性胃炎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气滞热郁是浅表性胃炎的病机特点 ,脾胃气阴两虚是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根本 ,痰阻络瘀蕴毒是胃癌前病变的病机关键。并指出合理调养应贯穿慢性胃炎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6.
陈吉全  庞景三 《光明中医》2013,28(2):254-255
目的探讨庞景三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方法分析慢性胃炎病因病机,介绍庞景三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色。结果庞景三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证""反酸"等病范畴,属于虚实夹杂之症。其中虚性病理因素主要有脾胃气虚、胃阴虚,实性病理因素主要有湿热、痰湿、瘀血、毒邪等。慢性胃炎治疗时应虚实兼顾,通补兼施,宜遵循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脾胃气虚、胃阴虚、气滞、湿热、瘀血、痰湿、毒邪的轻重偏颇,综合采取补脾益气、滋养胃阴、理气活血、清热祛湿、凉血止血、制酸护膜、化痰拨毒等治疗方法。在贯彻以上治则的基础上庞教授拟定了一个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方,疗效非常显著。结论庞景三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总结徐珊教授调畅气机法治疗慢性胃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气机失于通降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慢性胃炎从气滞、气逆、气虚、气陷4个方面着手,所选方药多用辛开苦降配伍,调畅气机,化浊和胃。  相似文献   

18.
辨证施灸治疗胃痛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炎起病较急,疼痛剧烈.慢性胃炎起病较慢,疼痛隐隐;溃疡疼痛有节律性;胃神经官能症多在精神受刺激时发病,痛连胸胁,无固定痛点.慢性胃炎和溃疡有出血倾向.胃痛初起,多因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气滞日久,由气滞导致血瘀.如络脉受损,亦可出现吐血便血.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俗称为肝胃气痛或心痛。疼痛的主要部位是在上腹近心窝处,但不能与心痛混为一谈。它属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的上腹疼痛等病的范畴。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症状有别,临床若辨证准确,就能收到良好效果。一、病因病理痛位在胃,但发病与脾、肝气滞、血瘀有关,痛的原因常由于胃之功能失常所致。多与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饥饱失常,致使脾胃运化  相似文献   

20.
赵玉英 《新疆中医药》2003,21(3):F003-F003
慢性胃炎一般临床均有脘腹胀满之症 ,且多较顽固 ,难于消除。现仅就其脘腹胀满的治疗谈谈个人体会。1 辨证论治根据临床所见 ,慢性胃炎的顽固性脘腹胀满主要可分为气滞、热郁、湿阻、血瘀、气虚、阴虚等 6个证型 ,其中以气滞、热郁、气虚最为常见。气滞有肝郁气滞与脾胃气滞之分 ,然肝气最易犯脾胃 ,故二者常难以截然分开 ,多兼夹为病 ,而表现为肝气犯胃之症 ,可兼见嗳气、胁胀、郁闷等症。治宜疏肝和胃、升降并调。方如柴胡疏肝散之类。热郁常见肝胆热郁犯胃之证 ,症见胃中灼热 ,急躁易怒 ,脘腹胀满。治宜疏肝利胆、泄热和胃。方如左金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