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此菌广泛地存在于腐生物中.本病为一职业病,主要发生在苗圃、农业和林业工人中.绝大部分病人为皮肤淋巴管型,极少数累及内脏和骨.作者报道了3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都是明尼苏达州东部的一个苗圃的工人,由于接触泥炭藓(Sphagnum Moss)而引起发病,从藓中发现了申克氏孢子丝菌,此藓产于威斯康星州.作者报道的3例患者均为上肢皮肤淋巴型损害.除活检作组织病理检查(包括HE染色、改良Brown-Brenn革兰氏染色、PAS染色和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和真菌培养外,同时也取泥炭藓标本作培养.其结果是3例组织和泥炭藓标本培养均见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真菌培养确诊的56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淋巴管型15例(26.78%),固定型41例(73.21%)。发病部位主要为面部(76.78%)。主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肉芽肿(64.29%)。结论儿童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可提供诊断线索,斯皮仁诺口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粤东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及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确诊的39例皮肤深部真菌病临床特点及皮损组织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中老年男性农民是好发人群,79.5%患者发病前存在伤口感染史.真菌培养检出申克氏孢子菌(41%)是主要致病菌种;其次为酵母样菌(15.4%).结论 本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以申克氏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孢子丝菌病为主,酵母样菌等机会致病性真菌活跃增殖成为致病菌的病例应引起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7岁。右拇指、腕部及前臂结节伴瘙痒和疼痛3月。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化脓性肉芽肿性改变。真菌培养见申克孢子丝菌生长。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5.
孢子丝菌病( sporotrichosis)由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感染所致,该病为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之一,临床上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和皮肤外型4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类型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和淋巴管,皮肤外型罕见,主要发生于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者,常累及肺、脑膜、骨关节和眼等,治疗困难,可危及生命.目前孢子丝菌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外科手术等可作为补充疗法. 一、常用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黑龙江地区50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近年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特点,为今后防治孢子丝菌病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对2014年4月—2017年4月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过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50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9.7岁,以41~65岁人群最为多见。66.5%的患者在冬春两季发病,76.2%的患者为农民,37.8%的患者有明确外伤史。皮肤固定型占74.9%、皮肤淋巴管型24.9%、皮肤播散型0.2%。患者对碘化钾、特比萘芬治疗反应良好。结论孢子丝菌病在黑龙江地区发病率高,其流行病学特点与吉林省、辽宁省相似,但不同于其他国家。碘化钾、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是其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一例托儿所保育员由于经常与患有孢子丝菌病皮损的息儿接触而发生相似皮损,两者的皮损真菌培养均为申克氏孢子丝菌.为证明这种孢子丝菌有直接传播的可能性,我们以有孢子丝菌病灶的小白鼠尾部与其它健康小白鼠尾部接触,后者无论皮肤有无外伤,均产生孢子丝菌性病灶.故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病是由于与患儿直接接触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近年临床积累的孢子丝菌病例进行临床治疗总结分析。探讨菌子丝菌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门诊疑为皮肤孢子丝菌病的患者进行真菌学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对确诊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经临床和真菌学检查共25例皮肤孢子丝菌病,病理上按炎性浸润类型的不同,分4型。所有患者确诊后口服10%碘化钾溶液10nd每日3次,大多病例2至2.5个月治愈。结论:本病淋巴管型临床诊断不难,固定型因皮疹形似其他皮肤病易误诊,因此对慢性顽固难治的溃疡及可疑病例应作深部真菌检查培养及时明确诊断。该病治疗首选碘化钾,如单独口服碘化钾效果不明显或皮损面积较大者可考虑联合应用其他抗真菌药物及局部治疗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孢子丝菌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真菌培养,涂片和病理检查而确诊38例孢子丝菌病,其中皮肤淋巴管型21例,皮肤限局型17例。采用10%碘化钾2-3个月治疗,达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0.
三并萘芬(terbinafille)是一种新的丙烯胺类口服抗真菌药.在试管显示良好的抗皮肤真菌活性。本文报告三并萘芬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的效果及耐受性。5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20~73岁,病期8~40周(平均16周),无肝、肾或血液病史,经真菌培养证实为皮肤孢子丝菌病,其中例1、2、4、5为淋巴管型,例3为局限型。  相似文献   

11.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深部感染性真菌病。当人皮肤有外伤时接触此菌易被感染,一般见于暴露部位,尤其是手足多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孢子丝菌病样皮肤淋巴管综合征因临床上易误诊为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导致治疗失败而引人关注。该综合征可由某些真菌、细菌、分枝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经皮肤直接外伤种植引起。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淋巴管引流区域分布的皮下结节和/或淋巴管炎。寻找相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及合适的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原体是确诊的关键。根据分离的病原体及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该菌为双相性真菌,本实验通过不同的温度刺激体外培养的酵母型孢子丝菌,观察其形态结构的变化、生长繁殖规律及最低温度的致死率,进一步探讨孢子丝菌病温热疗法的作用机理,以对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资料和方法筛选1例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处组织块及渗出液,用沙堡培养基27℃培养一周,将此菌落接种在脑心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BHI)上,36℃培养一周,以此菌株做为本次实验的实验菌株。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14个月.因左侧颞、颈、胸部相继发生红斑片、丘疹、结节、脓肿、溃疡伴反复发热、咳嗽9个月,门诊疑诊皮肤结核、深脓疱疮、孢子丝菌病收住院.左上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为炎性肉芽肿,PAS染片内有大量孢子和菌丝.左颈坏死组织压片PAS染色镜检,发现大量菌丝,真菌培养及鉴定均为白念珠菌.超敏C反应蛋白(14.4 mg/L)显著高于正常.总T细胞比例40.21%,CD3/CD4(26.41%)下降;抗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胸部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双肺感染.先后给予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经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和支持治疗3个月皮损痊愈,伊曲康唑维持治疗8个月肺部炎症减轻.  相似文献   

15.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发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等容易暴露受伤的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囊的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并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16.
孢子丝菌病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慢性传染病.1898年Schenck首先报告本病以来,其后关于本病的临床分类繁多.根据Lever 19T5年对本病的分类,本文报告的14例应属于原发皮肤接种性孢子丝菌病.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9例有明显外伤史.均在病理组织内发现了申克氏孢子丝菌的星状体和孢子.3例霉菌培养证实申克氏孢子丝菌.本组14例病人均经服用碘化钾液而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 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800bp、850bp、500bp、180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400bp、800bp、700bp、500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500bp、1400bp、1000bp、700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 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140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明确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皮肤科确诊的≤14岁儿童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儿中男女比例1:0.73,平均年龄5.8岁,平均病程4.59个月,冬春季节发病比率最高,但夏秋季发病并不少见.居住于农村者132例(94.29%),有外伤史者占22.86%.临床分型以固定型最常见(107例,占76.43%),其次为淋巴管型(32例,占22.86%),还有不确定型1例(占0.71%).受累部位以面部最多(125例,占89.29%).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单独或联合治疗,资料完整的患儿6个月治愈率达10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近年来儿童孢子丝菌病并不少见,累及面部和表现为固定型者较常见.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婴幼儿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7年间经真菌培养确诊的20例婴幼儿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并与文献报告相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发病部位均为面部。皮损表现为炎性肉芽肿或结痂渗出性斑块。其中固定型15例(75.00%),淋巴管型5例(25.00%)。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改变。20例患儿应用特比萘芬7.5~10mg/(kg·d),连续服用3个月后,均治愈,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婴幼儿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口服特比萘芬7.5~10mg/(kg·d)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0.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