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攻型微钛钉支抗在矫治成人上颌前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钛钉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攻型微钛钉作为支抗矫治19例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成年患者,拔除双尖牙并排齐牙列后,微钛钉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2周后以每侧1.0~1.5N滑动内收前牙。通过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9例上颌前突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7.49mm,切牙牙轴与SN交角平均减少17.94°,与NA交角平均减少12.4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了7.4m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前移0.38mm,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前后垂直向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7%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自攻型微钛钉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突成年患者,改善侧貌,起到强支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螺钉种植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望雁  夏春鹏  侯铁军  李岩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66-468,i0008
目的:研究微螺钉加载正畸负荷后的稳定性。方法:本研究包括了15例成年患者,以植入上颌颧突的微螺钉作为前牙内收的颌内支抗。微螺钉植入2周后施力。加力前及加力后9个月分别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将头影测量片进行重叠,测量微螺钉的移位变化。结果:15例中6例患者的微螺钉伸出并移位(-0.5~1.5mm)。微螺钉头部平均向前移位0.4mm,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是一种稳定的支抗装置,但是在承载正畸负荷的过程中,并不保持绝对的稳定,部分微螺钉在正畸力作用下有移位。为了防止因微螺钉移位伤及临近的重要组织结构,建议微螺钉应植入在没有主要神经、血管通过的非齿槽骨区,或植入在齿槽间隔区,但微螺钉与牙根之间应留出2mm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前牙作支抗近移下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方法:将24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近移下颌磨牙。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8.5mm,疗程10.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2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2.5°,磨牙垂直向压低0.28mm,下颌中切牙位置无改变。对照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7.8mm,疗程10.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76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角度7.5°,磨牙垂直向压低0.06mm,下颌中切牙发生舌向倾斜9.5°。下颌中切牙切端向舌侧移动了3.0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支抗腭向移动上颌第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方法:将20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腭向移动上颌磨牙。测量上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颊舌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上颌第二磨牙平均腭向移动3.8mm,疗程4.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6mm/月,磨牙垂直向压低0.45mm。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平均腭向移动4.0mm,疗程6.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5mm/月,磨牙垂直向伸长1.86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磨牙移动速度更快。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种植体与口外弓作支抗推上颌磨牙远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分别以微小种植体作支抗和利用颅部作支抗,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比较其临床效果及矫治特点。方法:患者16例,其中8例采用口外唇弓推磨牙,为对照组,8例采用种植体作支抗推磨牙,为实验组,共植入16枚微小种植体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颊侧牙槽骨内。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速度和距离,在近远中方向、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及上切牙的位置变化,衡量磨牙的移动方式和特点,评价支抗强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结果: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移动距离3.9mm,疗程6.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0.5°;磨牙发生远中舌向水平旋转约1.5°;磨牙颊向移位0.8mm;上颌中切牙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移动距离4.5mm,疗程4.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0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0.9°;磨牙发生远中舌向水平旋转约5.5°;磨牙颊向移位0.9mm;上颌中切牙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推上颌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但种植体支抗更强。并且对患者的依赖性降低,大大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钟摆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方法:将28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远移上颌磨牙。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颊舌向、垂直向的位置变化以及水平向的扭转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上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5.2mm,疗程4.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4.6°;磨牙颊向移位1.6mm;磨牙发生远中舌向水平旋转约4.9°;上颌中切牙位置基本无改变。钟摆矫治器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5mm,疗程4.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12.6°;磨牙颊向移位0.5mm;磨牙发生远中舌向水平旋转约2.8°;上颌中切牙切端向远中移动0.5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且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微种植钉支抗远移上颌全牙列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科室确诊收治的上颌轻中度前突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非拔牙矫治,用微种植钉作为支抗体植入上颌颧牙槽嵴区,利用镍钛拉簧施加牵引力拉上颌全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及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磨牙关系变为中性关系,前牙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患者侧貌得以改善;18例患者共计植入36颗微型种植钉,其中有2颗发生松动,其余34颗保持稳定而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治疗后,经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患者上颌双侧第一磨牙牙冠和牙根分别平均远中移动了3.17mm、2.77mm。上颌切牙牙冠和牙根分别平均远中移动了3.29mm、0.73mm,以上数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硬组织测量项目中MP-SN平均增大了1.22°,OP-SN平均增大了1.52°,两者数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SNA、SNB、ANB、PP-SN、A-FHP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微种植钉支抗远移上颌全牙列而矫治上颌轻中度前突的II类患者过程中,上牙列通过整体远移获得了有效的远中移动量,前牙覆牙合覆盖、后牙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患者侧貌有了明显的改善,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口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收集15例Invisalign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病例,患者平均年龄27岁,均配合Ⅱ类颌间牵引。在治疗前及第一磨牙远移到位时拍摄CBCT影像,运用Dolphin软件生成CBCT转化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中切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移动情况,以及上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评价磨牙远中移动效率和整体移动效率。结果:①隐形矫治远移磨牙使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远中移动(2.03±1.01) mm,牙根远中移动(1.13±1.02) mm,根尖平均压低0.35 mm,上颌第二磨牙牙冠远中移动(2.54±1.34) mm,牙根远中移动(1.66±0.82) mm,根尖平均压低0.80 mm。测量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磨牙矢状向远移、垂直向压低、远中倾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垂直向移动距离,转矩角的差异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病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正畸患者30例,根据治疗需要在双侧磨牙区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推上颌磨牙远移。记录患者治疗前(T0)、治疗结束时(T1)及治疗后3年(T2)的影像及模型资料。通过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头影测量值的差异,以观察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的远期疗效。结果:平均治疗时间2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3个月。治疗结束时,U6牙冠远移平均值为4.4 mm,U1牙冠腭侧移动值为3.4 mm,牙冠向腭侧旋转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年,U6在矢状向与轴倾角的变化与正畸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P-FH与PHF/AFH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时,磨牙移动基本为冠根整体移动,并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过程中,采用主动结扎关闭间隙时,两种施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对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配对设计,对30例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进行配对,共配成15对,分为A、B两组,两组均采用主动结扎法关闭间隙,A组施力于弓丝上(弓丝法),B组施力于牙上(牙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上颌牙齿移动的测量研究。结果:两种方法关闭间隙时,在所耗时间、前牙后移比率和消耗支抗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垂直方向上,弓丝法压低前牙0.5mm,牙列法压低前牙0.2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主动结扎关闭拔牙间隙时,采用施力于牙列上或施力于弓丝上的方式都可以,两种方法都能有效的关闭间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抬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的上颌前突患者,拔牙模式均为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和口外弓。分析2纽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实验组SNA、ANB、U1-sN、UI—L1、U1-NA、U1-PP、U6-PP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II类1分类错拾畸形患者的面形和牙弓凸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中使用后牙区高位微型种植支抗改善患者露龈微笑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2011年8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双颌前突伴露龈微笑且设计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的患者39例,搜集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及患者微笑和侧貌像,并测量。结果采用后牙区高位种植体压低、内收上前牙,1-SN距和1-NA距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唇突度和上下唇间距均有一定程度减小。结论应用后牙区高位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明显压低上前牙改善露龈微笑,并且操作简单,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动物实验观察微小种植体辅助螺旋扩弓器上颌快速扩弓的效果,为临床使用微小种植体进行快速扩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个月龄雄性犬8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利用微小种植体作支抗,另一组按传统方法利用牙齿为支抗进行扩弓。两组实验犬均测量实验前后上颌同名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之间的宽度;各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牙齿倾斜角度,进行组间前后比较。结果:两组牙弓均能够有效地使上颌横向扩大,但实验组没有发生牙齿倾斜,对照组均观察到支抗牙的颊向倾斜。结论:使用微小种植体辅助螺旋扩弓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能够有效地避免利用牙作支抗进行扩弓的缺陷,避免了支抗牙的颊向倾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2例,年龄15~40岁,所有患者经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都是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病例,其中上颌拔除左右两个第一双尖牙共计17例,上颌由于第二双尖牙不同程度龋坏而拔除左右两个第二双尖牙或一侧拔除第一双尖牙而另一侧拔除第二双尖牙共计15例。合理设计种植体植入部位,在左右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间隔植入微螺钉种植体。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例位片,比较矫治前后第一磨牙的前移量、上前牙的内收量。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都完全关闭,上前牙内收效果明显,1/NA角从33.7°减小到22.5°,平均减小11.2°(P〈0.01);1-NA距从10.3mm减小到5.9mm,平均减小4.4mm(P〈0.01);6-参考线(经翼上颌裂点与FH垂线)距离从22.8mm增加至23.7mm,平均增加0.9mm(P〉0.05),说明上颌第一磨牙前移不明显;SNA、SNB、1/NB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可以为那些非常规拔牙患者需要最大支抗的病例提供稳定而可靠的支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正病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年龄13~20岁,安氏Ⅱ类,严重拥挤需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治的错畸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进行矫治,对照组仅使用常规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治疗前后模型和头颅侧位片测量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错畸形患者均解除拥挤,排齐牙齿,但实验组上颌切牙的后移距离大于对照组,而支抗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前移距离却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上下颌不对称拔牙矫正病例中不仅能更好地内收前牙、改善侧貌,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支抗丧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ertion torque and stability of miniscrews in terms of resistance against dislocation, then comparing a self-tapping screw with a self-drilling one.

Methods

Insertion torque was measured during placement of 30 self-drilling and 31 self-tapping stainless steel miniscrews (Leone SpA, Sesto Fiorentino, Italy) in synthetic bone blocks. Then, an increasing pulling force was applied at an angle of 90° and 45°,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miniscrews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Maximum Insertion Torque (MIT)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showed that force angulation and MIT ha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niscrews stability. For both the miniscrews, an angle of 90° between miniscrew and loading force is preferable in terms of stability.

Conclusions

The tested self-drilling orthodontic miniscrews showed higher MIT and greater resistance against dislocation than the self-tapping ones.
  相似文献   

17.
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内收上前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内收上前牙的有效性。方法:从临床病例中选择30例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上颌强支抗的双颌前突患者,均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手段,植入部位选择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的颊侧牙槽骨,植入4周后施加350g以内矫治力,观察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并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微螺钉种植体5个月内的成功率为93.3%,稳定性高。30例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内收效果明显,获得了磨牙强支抗的效果。结论:微螺钉种植体能作为稳定的正畸支抗,能有效地内收上前牙,起到了加强磨牙支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