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旨在了解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对人体器官的影响及返回平原多长时间内人体内脏器官的超声改变可以恢复。作者选取了13名进驻海拔5200m地区的男性官兵,年龄在(18-20)岁,均为平原出生,身高(168±5)cm,进驻高原前均经体检确认健康。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13名青年军人进驻高原前(1400m)、高原地区(5200m)守防一年、返回平原后(1400m)5个月、一年后的肝、肾、脾脏器进行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居住喀喇昆仑山海拔5200m处的28名健康青年,在进驻高原前12d、海拔5200m处居住1年后及返回平原(海拔1400m)后第1od进行了3次尿中胃蛋白酶原和总氨基酸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训练部队官兵骨代谢的变化 ;方法 :随机选择两个连队 ,官兵 1 1 5名 ,由平原 ( 1 3 0 0m)进驻高原 (海拔 43 0 0m) 2个月后 ,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测定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 ,并与返回平原 2个月后进行对比 ;结果 :进驻高原地区 2个月后不同年龄段尿脱氧吡啶酚的排泄率与返回平原后相比 ,2 0岁以下和~ 3 0岁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40岁和 >40岁以上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结论 :进驻高原地区的官兵 2个月后与返回平原地区 2月后之间骨代谢异常可能与高原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82人由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在该处适应性训练40d,然后快速(4h)进驻海拔5270m,随访7d,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32.3%.另一支部队134人在同一季节,同一路线,由平原途经5d到达海拔5010、5200和5380m,随访10d,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85.7%,有2人发生高原脑水肿合并高原肺水肿.作者认为,部队进入海拔5000m以上地区前应在海拔3700m左右进行1个月的阶梯适应性训练  相似文献   

5.
海拔5200m驻防官兵每天吸氧1h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驻防喀喇昆仑山海拔5200 m某哨卡官兵每天吸氧1 h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在海拔5 200m对驻防1年,并在驻防的后5个月每天持续低流量吸氧1 h的某哨卡43名官兵作心电图检测(2008年组),并与2005年在该哨卡驻防1年的40名未吸氧官兵的心电图(2005年组)作对比。结果:2008年组异常心电图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2005年组降低(P<0.01),右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5 000m以上驻防官兵,每天持续低流量吸氧1 h可显著降低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1年及返回平原1年的同一群体144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1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返回平原1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1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模拟不同海拔高原环境下氦氧潜水对潜水员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4名潜水员于高低压两用舱内,连续9d先后模拟平原、海拔3000 m环境及该环境下30 m潜水、海拔4000 m环境及该环境下30 m潜水、海拔5200 m环境及该环境下30m潜水和50 m潜水.分别于实验第1天早上进舱前空腹,实验第3天3000m高原早上空腹,实验第4天3000 m高原30m潜水减压返回3000m后,当天17:30晚饭前,实验第6天4000m高原30m潜水减压返回4000m后,当晚17:30晚饭前,实验第7天5200 m高原停留1夜,早上空腹,实验第8天5200 m高原50 m潜水减压回到5200 m后(23:00),实验第9d实验结束后出舱午餐前抽血.采用自动生化仪进行肾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糖、血钾、血钠、血氯;连续9d留取晨起中段尿,采用尿流式细胞仪行尿常规检查.结果 在完成4000m高原30 m潜水减压返回4000 m后,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有升高趋势,但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潜水员的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糖、血电解质、尿液pH值、尿密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蛋白、尿酮体、尿糖、尿胆原,尿胆红素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模拟高原氦氧潜水过程对潜水员肾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 300m地区一年及返回平原一年的同一群体168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一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肺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返回平原一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一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模拟不同海拔高原环境下氦氧潜水对潜水员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4名潜水员于高、低压两用舱内,连续9d先后模拟平原、海拔3000 m环境及该环境下30 m潜水、海拔4000m环境及该环境下30 m潜水、海拔5200 m环境及该环境下30 m潜水和50 m潜水.分别于实验第1天早上进舱前空腹;实验第3天3000 m高原早上空腹;实验第4天3000 m高原30 m潜水减压返回3000 m后,当晚17:30晚饭前;实验第6天4000 m高原30 m潜水减压返回4000 m后,当晚17:30晚饭前;实验第7天5200 m高原停留1晚,早上空腹;实验第8天5200 m高原50 m潜水减压回到5200 m后,晚23:00;实验第9天实验结束后出舱午餐前抽血.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从实验开始至实验结束出舱后的各个时间点,白细胞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海拔5200 m[(6.21 ±3.27)×109/L]高原环境停留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平原[(3.22±1.18)×109/L]及海拔3000 m[(3.43 ±1.18)×109/L]高原明显升高(P<0.01),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明显下降(P<0.01),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亦有相应的改变(P<0.05);在海拔5200 m高原环境50 m潜水减压回到5200 m时[(2.80±0.30)×109/L],淋巴细胞计数较平原[(2.02±0.15)×109/L]及海拔3000 m高原[(2.20 ±0.26)×109/L]明显升高(P<0.05);其余时间点白细胞变化不明显.实验过程中各时间点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较平原及海拔3000 m高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实验条件下的模拟高原氦氧潜水过程对潜水员的血常规及T淋巴细胞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急进海拔5200m高原15名健康成人血乳酸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进海拔5200m低氧环境下人体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国内尚少报道.作者于1991年6月至9月对15名健康战士由海拔1400m急进海拔5200m处进行血乳酸自身对比调查,结果如下.对象和方法1.本文调查对象年龄18~22岁,其中首次进入高原10人,再次进入高原、但在平原生活一年以上者5人.经体格检查,符合上高原条件.2.对上述战士由海拔1400m乘车经海拔3900m~3800m~5000m高度连续4天进驻海拔5200m守防点,在海拔5200m处停留第7天、15天、60天分别做血乳酸检测.3.所有受试者在试验期间,体力活动较少,在试验采血前坐位休息15分钟,采耳垂血按杨天乐的方法测定血乳酸浓度.结果海拔5200m不同停留时间的15名健康人血乳酸浓度的分析结果如附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模拟高原环境下氦氧潜水对人体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4名潜水员于高低压两用舱内,先后模拟海拔3000m环境及该环境下30m潜水、海拔4000m环境及该环境下30m潜水、海拔5200 m环境及该环境下30 m潜水和50 m潜水.分别于试验第1天早上进舱前空腹,试验第3天3000m高原早上空腹,试验第4天3000 m高原30 m潜水减压返回3000 m后,当晚17:30晚饭前,试验第6天4000m高原30 m潜水减压返回4000 m后,当晚17:30晚饭前,试验第7天5200 m高原停留1夜,早上空腹,试验第8天5200m高原50m潜水减压回到5200m后(23:00),试验第9天试验结束后出舱午餐前抽血.采用自动生化仪进行7次肝功能指标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白蛋白,分析高原潜水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各时间点测得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血清白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模拟高原氦氧潜水过程对潜水员的肝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及SaO2。(2)对首次进驻海拔5200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d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试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检测血气指标。结果(1)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进驻海拔5200m的青年,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有效提高机体血液中PaO2和SaO2,缓解高原缺氧症状。为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为高原供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平原部队官兵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的过程中,体内氧代谢与SHH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从平原(海拔200m)进入高原(海拔3960m)驻训的男性官兵80人,年龄20~30(22.3±2.9)岁,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在进驻高原前、高原居留6个月及返回平原后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HH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SHH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MO和细胞核蛋白GLI2的表达。结果进驻高原后,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SHH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SMO和细胞核GLI2表达水平在高原驻训时显著高于进驻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但返回平原后仍显著高于进驻高原之前(P<0.01)。结论高原暴露对体内氧代谢及SHH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高原低氧环境是激活SHH信号通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 m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3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4 300 m前、进驻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上高原后不同时间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进驻1年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进驻海拔4 300 m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部队适应性训练后急性高原反应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西洲  曾云 《人民军医》1995,(10):10-11
我们以国家军用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为依据,将部队进驻两个不同海拔高度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现场随访调查,并与未经过阶梯适应性训练的某高原边防部队作对照。1对象和方法某机械化部队482人在平原(海拔1400m)经过2个月的体能训练,体检确认健康,于1994年7月,3天内途经海拔4100m后进驻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处,在该处经过40d的适应性训练,然后于4h内快速进驻海拔527Om。急性高原反应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视其严重程度将头痛分为4度,计1、2、4、7分。呕吐分为3度,计2、4、7分,其余症状各计1分。首先…  相似文献   

16.
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相关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代谢情况。方法选择高原暴露人群64人,男61人,女3人;年龄27~55岁,平均39.48岁,施工海拔3080~5231m,平均4014.8 m;高原居留时间6~50个月,平均33.61个月;返回平原时间31~61个月,平均56.51个月。选择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87人为对照组,分别测试其人活性氧簇(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六项指标。结果 ROS、GSH-p、SODx值及SOD/MDA比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后者P<0.05),MDA则相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60个月后SOD/MDA比值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SOD/MDA比值与进驻高原时间及所在高原海拔呈正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负相关;MDA则与进驻高原时间、所在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正相关;其他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后在较长时间(5年)内自由基代谢仍处于超(过)氧化状态,这种改变对适应平原环境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进高原前后士兵体能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高原施工对士兵体能的影响,为制订高原施工卫生保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300余名士兵为对象,分别在进驻高原并,进驻高原2周后,返回营区后进行了体重,肌力,1000m跑测定。结果:经过2个月高原施工,返回营区50天后体重增加,背肌力下降,握力变化不大,1000m跑成绩下降,进驻高原2周未施工前,体重,握力增加,背肌力下降;结论:有力的卫生保障对高原施工部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原施工对士兵体能有一定的影响。返回平原后存在脱习服过程,低氧环境可能对背肌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原医学杂志》2013,(1):39-39
本文对海拔5000m以上地区部分换防官兵返回平原后进行高压氧干预治疗,以评价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的效果,为制定高原脱习服标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作选择驻守在海拔5000m以1年的55名男性青年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7-24)岁,进驻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将其随机分成3组,其中高压氧I组20例,高压氧治疗1次/d,共治疗10次;高压氧Ⅱ组20例,高压氧治疗1次/2d,共治疗5次;对照组1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5d、lOd进行脱习服症状调查。  相似文献   

19.
用平原最大摄氧量预测急性高原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进入高原的人群进行急性高原病预测,是当今国内外高原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我们采用亚极量踏阶运动间接推算最大摄氧量(VO_2max)方法(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1;9:175),对即将进入海拔5070、5200、5380m的104名士兵进行了急性高原病预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受试对象均为汉族男性士兵,年龄18~22岁,平均20.4岁.平原(海拔1500m以下)出生,未曾上过高原,经体检确认健康.在海拔1400m驻地静息30min后测体重,然后进行亚极量踏阶运动,阶高40cm,节拍器控制踏速,踏速 90/min,踏阶5  相似文献   

20.
海拔5000m以上地区居住1年智力与记忆功能的变化我们已有报道(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19)。但返回平原后智力与记忆功能何时能恢复到上高原前的水平,国内尚少报道。我们对驻守喀喇昆仑山海拔5380m同一群体24名官兵在上高原前和在高原居住1年及返回平原(海拔1400m)8个月分别测验了智力与记忆功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测验对象为1992年入伍的汉族男性士兵,平原出生,年龄17~25岁,平均20.2岁。文化程度:高中11人、初中13人。采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简式四合一及韦氏记忆量表甲式。由专业研究人员按全国心理测验协作组规定进行测验。测验时间每日上午8~12时,下午14~18时。2 结果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验结果见表1。海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