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肝脏辨证标准规范化研究——肝阳上亢证辨证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5113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找出症状出现率在50%以上,具有肝的特征性症状,请专家反复咨询,确定主证,采用主证辨证法,制订了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辨证标准,并用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对比的方法,寻找肝阳上亢证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5.
中医证候计量诊断研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量诊断(Quantitative Diagnosis),是在现有的诊断知识基础上,使用精确的数学(包括统计学)方法,建立诊断指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指标)与疾病之间的某种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运算程序做出诊断的方法学。中医证候计量诊断(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则是以现有的中医证候(或证候要素)宏观辨证标准当作参照标准,建立微观指标(或微观指标加症状的指标体系)与证候(或证候要素)之间的某种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运算程序做出诊断的方法。计量诊断不是依靠某位医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综合分析以往名家的丰富经验和医院积累的根据统一诊断标准确诊的大量病例,建立数学模型,使诊断更全面和客观,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7.
8.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候的诊断依据,为新药临床试验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主、次症的确定提供参考,为构建辨证方法新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精神抑郁、神疲、烦躁、面色异常、睡眠质量差等,这些症状的发生率均在95%以上;患者以肝气郁结和肝郁脾虚型最为多见,二者所占的百分比均为35%,其次为心胆气虚型和忧郁伤神型。结论:治疗抑郁症患者时要着重改善其主要症状,应重点从肝论治,同时注意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9.
10.
11.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对327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按照悉尼系统内镜下分类法得出镜下诊断,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隆起糜烂性胃炎以脾胃湿热型居多;反流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居多;出血性胃炎以胃络瘀血型居多;而以虚证表现为主的证型(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13.
张瑞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5):44-45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方法]将76例分肝胃气滞、胃热内蕴、脾胃气虚、胃阴亏虚等四型,辨证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76例中,治愈32例,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结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永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7):13-15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慢性胃炎的现代文献,探索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定检索策略,将符合标准的合格文献纳入,建立文献数据库,提取相关的证候要素,同时规范证名,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为脾气虚弱、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脾、肝和胃;病性以湿、热、痰、气虚、阴虚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的辨证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证候名称目前缺乏规范,成为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的瓶颈,“证候要素”的引入很有必要且为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客观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方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用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经胃镜检查并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4片/次,3次/d;治疗组采用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胃镜下微观征象辨证加味用药,1剂/d。16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主要中医症状疗效、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及胃镜下微观征象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70%,内镜总有效率分别为73.3%,60%,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和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显著改善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内镜下微观征象,且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P0.05)。结论: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化湿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湿证患者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化湿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湿证患者临床疗效与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CHB湿证患者75例非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核苷类似物治疗,观察治疗1年后两组临床疗效及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8^+CD28^+、CD4^+CD28^+T细胞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CD8^+CD38^+T细胞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CD4^+CD28^+、CD8^+CD2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CD3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D8^+CD3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HB显效患者治疗后CD8^+CD28^+、CD4^+CD28^+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CD3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非显效患者治疗前后CD8^+CD28^+、CD4^+CD28^+、CD8^+CD38^+、CD4^+CD25^+T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化湿中药对CHB湿证患者激活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抑制病毒复制、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采用DME(design measurement evaluation)设计方法对400例更年期综合征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盲法的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及各证所包含的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更年期综合征的证型可归为肝阳上亢证、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伤神证。结论 病证辨证标准研究的思路是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病中证的假设辨证标准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临界理论确定病中证类分布及临界证、典型证、兼夹证、鉴别诊断指标,制订新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9.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