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润发微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之味。历来医家多十分重视“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就以辛味药物的性用来说,早在《内经》已多论述,尤其是“辛以润之”,其旨纡余蕴(?),令人味之无尽。嗣后名医濬哲,在临床实  相似文献   

2.
辛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于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如何理解?历有争论,莫衷一是,后学则每为之困惑。为此,作者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辛润之说首倡于《内经》。原文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燥证,故须润之,此为常理。但何能以辛为之润呢?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原文紧接着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数语。笔者认为,此虽寥寥数语,却也是解答了疑问的。所以甚至有人认为这九个字不是原文而为读批注文呢。张介宾在《类经》中说:“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卒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  相似文献   

3.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医学衷中参西录》:“古所用之人参,方书皆谓出上党,即今之党参是也。考《神农本草经》载,人参味甘,未尝言苦,今党参味甘,辽人参则甘而微苦,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无疑也。”  相似文献   

4.
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吴门医家临床中辨治便秘的的理论与学术经验。吴门医派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将辛味药和润燥药配合使用,滋阴润燥而攻邪实,以治疗邪实伤阴化燥的便秘。同时还提出,"宜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忌投刚燥"等治疗便秘的原则,其学术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这不很全面,因为临床经常见到有的患者却“阴虚自汗”或“阳虚盗汗”,甚至也有的属“血脱者自汗”或“实火者盗汗”的。因此对自汗与盗汗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以求理论与实践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辛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性味理论是中药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对中药药理共性的一种高度的理论性概括,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成为临床选择方药的根本依据。五味之一的辛味具有能行能散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但就辛味药还存在“润”这一功效,争议较多,或予以肯定,或避而不谈,或予以否定,诸说不一,给临床用药和学习中药带来一定困难。众所周知,辛味药大都辛香燥烈,阴虚津亏之证用之不当,或用辛香之品过多,不但起不到“润”,反而会化燥伤阴。所以,“辛润”为何义?辛怎样产生润的?“辛润”之法适宜于何证?应予明确。现就此论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7.
辛润与苦坚     
药性入门后,有人常对辛润、苦坚提法生疑费解。认为辛味既然以其能行能散,苦味以其能燥能泄构成作用规律,为何又言辛润苦坚。寻求答案,可翻阅《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  相似文献   

8.
辛润之说源于《内经》的《素问·藏气法时论》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从而得出辛可润肾燥之说法 ,后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药性功效———辛润理论。对于辛润的理解 ,历来都有不同见解 ,归纳近代之看法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辛润是一种废弃的旧说  相似文献   

9.
彭建中 《河南中医》1997,17(1):51-51
辛润肾燥新解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主题词医古文考证肾疾病/中医药疗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后世据此概括为辛润肾燥,即辛味之药可治肾燥之症。然观诸家药例,却各不相同。张元素以知母、黄柏为辛润药;张介宾以附子、肉...  相似文献   

10.
不孕症指婚后同居三年以上未孕,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患者求孕心切,临床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不孕患者为数不少,它不同程度地影响女子身心健康,甚至家庭的和睦.为探索本病的辨治规律,现谈谈自己的窥管之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伏暑一证,倡自清代,始见于叶氏《临证指南》,吴氏汇入《温病条辨》。温病诸家,皆有论述,属伏气温病范畴。此病缘由,乃夏伤于暑,潜伏在内,至立秋之后,为新邪引动  相似文献   

12.
辛润通络法肇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张仲景,发扬于叶天士,是治疗络病的大法。辛润通络法的核心内涵是“通而润之”,其运用当以“久、痛、瘀”为临床特征,以“邪滞络脉,阴血亏虚”为辨证要点,以“行津化瘀通络,滋润养血通补”为作用机制。研究叶天士辛润通络法相关医案,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运用要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学“消渴”、“水肿”、“腰痛”等范畴。笔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的大法治之。立足一个“润”字,巧用辛味药物,通过辛可致润和辛可助润实现辛能行津、行气、行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刘跃彬  刘艳君 《中医药学报》1998,26(6):F002-F002
发热之症,临床屡见,治热之方,何止二三,因火而热者,当折其火,而热自平;温邪入营而热者,当凉其血,而热自熄;痈肿疮毒腐肉内败而热者,当直解其毒,而热自消;暑伤灼津耗气而热者,当清暑护津,而热自失。脏腑之热,更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而热自蜇。实热之证,...  相似文献   

15.
周安政 《河北中医》2008,30(3):268-268
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时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辛润"的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两说.  相似文献   

16.
王中琳 《中医药学刊》2004,22(2):342-343
“辛能润燥”之说滥觞于《内经》,为后世医家所阐发,古今多指干姜、细辛、半夏、菟丝子之治水行停滞、津液不布的燥证而言。笔者认为,是说尚有罅漏,盖辛药广众。岂可以寥寥数味概之,且燥证亦非一因所成,尚有外感燥淫所致的外燥,脏腑津液亏乏失濡及痰饮瘀血阻滞正津敷布所形成的内燥。笔者于学习先贤制方用药规律中发  相似文献   

17.
辛润通络法主要是由味辛而体润的药物组成,具有散结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于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络脉失养的各种疼痛性疾病。辛润通络法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创立,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而叶氏又是根据《金匮》旋复花汤之立意衍化而来。虽然二者药味不全相同,但叶氏这种衍化不是机械的药味加减,而是根据“肝着”的气血郁滞以致胸胁痞闷,甚则胀痛而欲蹈其胸上这一发病机理和旋复花、新绛、葱茎等药物的辛滑温通、化瘀通络的治疗作用,并从痛久入络、气血不行着手,师古法而不泥古方,经灵活变通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辛能润燥"之说滥觞于<内经>,为后世医家所阐发,古今多指干姜、细辛、半夏、菟丝子之治水行停滞、津液不布的燥证而言.笔者认为,是说尚有罅漏,盖辛药广众,岂可以寥寥数味概之,且燥证亦非一因所成,尚有外感燥淫所致的外燥,脏腑津液亏乏失濡及痰饮瘀血阻滞正津敷布所形成的内燥.笔者于学习先贤制方用药规律中发现,风药的运用,蕴含辛润配伍之妙理,故不揣谫陋,对风药辛润之理,略陈管见,并从外燥、内燥两方面,撷名方数首,例述风药辛润配伍之法,冀从中见其特色与规律,于理解经旨、充实辛润理论、扩大临床应用,或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药的性味学说是中药性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药物的性味.通常即指四性和五味。所谓四性、即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中药的运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来阐明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因此性味学说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中药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对于五味中的幸能润、苦能坚这两个问题较难理解.这也可说是学习《中药学》总论部分的难点之一.在此笔者略述己见。对于辛润苦坚之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肾苦燥,急…  相似文献   

20.
辛润通络,系辛通与柔润的药物相伍,以冀宣通脉络、滋润阴血为治,临床适用于邪气久伏、阴血暗耗,“气留而不行,血壅而不濡”之证候,属“治络法”范畴,本法创始于东汉仲景之《金匮要略》治疗肝著的旋复花汤,一般认作辛润通络法的范例.清初叶桂阐发了“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著名论点,并针对“络虚”而致气钝血滞的基本病理,提出依据病性寒热之异,予以“柔温辛补”或“凉润辛补”的配伍原则,使该法推陈出新,以广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