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g、(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上肢骨折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I组为超声引导组,Ⅱ组为传统方法组。观察两组的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操作时间I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起效时间I组明显短于Ⅱ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I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I组优于Ⅱ组,辅助用药I组明显少于Ⅱ组。I组患者术中HR、MAP无明显波动;II组由于麻醉效果有时不确切,静脉辅助用药相对较多,患者HR、MAP波动较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12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麻醉组),每组各40例。分别测定各组患者麻醉前15min、手术开始后30vain和术后24h血去甲肾上腺素(ME)浓度、HR、平均动脉压(MAP),并进行比较。结果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NE浓度[(4.89±1.85)mmol/L、(5.35±2.08)mmol/L]较麻醉前15min[(3.92±1.77)mmol/L、(3.90±1.75)mmol]L]明显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NE浓度与麻醉前1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NE浓度与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开始后30min、术后24hMAP均较麻醉前15min明显降低(P〈0.05);单纯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MAP与联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身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术后24kHR较麻醉前15min显著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术后24hHR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硬膜外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HR较麻醉前15min显著升高(P〈0.05),联合麻醉组手术开始后30min和术后24hHR与硬膜外麻醉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麻醉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优点,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施敏莅 《健康大视野》2006,14(12):55-56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对降低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400例选择性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围手术期用药组)208例,选用甲硝唑与头孢噻肟钠,于手术开始前30min内静脉冲击给药,然后静脉点滴,术中冲洗宫腔及切口。对照纽(传统术后用药组)192例,术后头孢噻肟钠十甲硝唑全身用药4~5d。结果试验组无1例发生子宫体炎,伤口感染率由3.63%降至0.48%,术后致病率由4.18%降至0.7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用药预防感染效果优于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患者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ev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45例。Sev组给予4%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Pro组给予丙泊酚1mg/kg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琥珀胆碱静脉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前、插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结果:麻醉前、插管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Pro组MAP、HR显著低于Sev组(P〈0.05);Sev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Pro组(P〈0.05)。结论:七氟醚用于支撑喉镜老年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能显著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子宫纵隔冷刀手术与电切手术术后宫腔创面的愈合过程,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就诊的不全子宫纵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宫腔镜下冷刀组(30例)和电切组(30例),记录一般资料及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分别于术后1和2个月行宫腔镜检查,观察和比较2组宫腔创面的子宫内膜上皮化过程、宫腔粘连、残隔等情况。结果:冷刀组的手术时间比电切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90±3.95)min vs.(23.13±5.15)min,P=0.00],冷刀组与电切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7±2.25) mL vs. (8.83±2.15)mL,P=0.77]。2组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现残隔或宫腔粘连。术后1个月,冷刀组较电切组内膜上皮不满意者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7%(5/30) vs. 93.33%(28/30),P=0.00];术后2个月2组宫腔创面内膜上皮化均良好,无不满意情况发生。2组均未发现宫腔粘连及残隔。结论:子宫纵隔切除术后1个月冷刀组子宫内膜上皮化过程更快,术后2个月2组创面全部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手术后静脉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相关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100例麻腹部手术的行静脉切太尼病人自控镇痛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Dex组)和对照组(Contr组)。Dex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0mg,Contr组给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双盲法术后24h内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镇痛、镇静效果。结果:术后24h内Dex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6%,明显低于Contr组的60%(P<0.05),且Dex组恶心程度较轻,镇静,镇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麻醉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能有效地降低全麻醉腹部手术后行静脉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诱导组(I组)、术毕组(EOS组)和格拉司琼组(G组)各20例。Ⅰ组于诱导前10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EOS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泵注相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均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mg。记录术毕至拔气管导管、听从指令时间,麻醉恢复期内患者呼吸抑制、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Ⅰ组拔管时间、听从指令时间,术后0-1h、1-2h恶心呕吐评分,在麻醉后恢复室内止吐药给药人次数均小于EOS组和G组。EOS组术后0~1h、-2h恶心呕吐评分和在麻醉后恢复室内止吐药给药人次数均小于G组(P〈0.05)。EOS组和G组拔管时间、听从指令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4-12h、12-24h各组间恶心呕吐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麻醉恢复期内呼吸抑制、躁动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效果较单用格拉司琼更好,诱导前10min使用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静脉全麻与局部麻醉复合静脉全麻在婴幼儿斜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40例婴幼儿斜疝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局部麻醉复合静脉全麻;对照组(B组)选择静脉全麻;分别观察基础麻醉后、手术开始时、术毕清醒时BP、HR、R变化,氯胺酮用量,术毕至清醒时间,术后疼痛情况等。结果 A组较B组明显循环稳定,氯胺酮用量显著减少,术后疼痛轻微(P〈0.05)。结论局部麻醉在婴幼儿斜疝手术中具有与静脉麻醉同等重要的作用,局部麻醉复合静脉全麻效果更确切、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宫腔及宫颈黏膜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妊娠12周以内流产者1974例随机分成三组,Ⅰ组使用宫腔及宫颈黏膜表面麻醉,Ⅱ组只行宫颈黏膜表面麻醉,Ⅲ组行常规手术,观察镇痛效果、子宫颈口松弛情况、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5min自动离床率。结果 术中疼痛效果总有效率Ⅰ组95.8%,Ⅱ组67.5%,Ⅲ组36.8%,组间比较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叭)。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I组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均P〈0.01)。宫颈口松弛情况Ⅰ、Ⅱ不需扩宫颈口,Ⅲ组只能用吸管吸宫。出血情况三组无明显差异。平均手术时间Ⅰ、Ⅱ组均短于对照组。术后5min自动离床率组间比较均呈明显差异(均P〈0.01)。结论 利多卡因用于宫腔及宫颈黏膜表面麻醉可有效减少手术患者痛苦,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适合门诊手术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昭 《药物与人》2014,(7):139-139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静脉维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10日~2013年9月10日在我院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并行手术的5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例资料,其中研究组(A组)32例,对照组(B组)27例,两组均予咪哒唑仑0.15mg/kg+维库溴铵0.1m/kg进行麻醉诱导。术中A组予依托咪酯1.0mg.kg-1.h-1+芬太尼0.006mgkg-1.h-1静脉维持麻醉;B组予芬太尼0.04mgkg-1.h-1静脉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AT)、心率(HR)和术后清醒时间以及术中知晓率。最后经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术前的R、SAT、HR间的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的R、SAT、HR间的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的R、SAT、HR间的差异(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知晓率的比较显示:A组术中知晓人数为12人,知晓率为37.5%;B组中知晓人数为17人,知晓率为63.0%,两组术中知晓率比较(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清醒时间差异比较,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静脉维持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周丘  刘英  许方荣 《现代保健》2014,(25):10-12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24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各12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 h内的疼痛程度、神经精神功能以及术前、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的ECG、BP、HR、SpO2均在正常范围,无显著差异;术后36 h内,每隔12 h进行1次的VAS评分结果显示,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的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P〈0.05);通过两组手术期MMSE评分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术后12、24、36 h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P〈0.05);两组术前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均为0,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P〈0.05)。结论:老年人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还需更深入的研究不同麻药、不同麻醉方法和镇痛方法对老年人术后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和阿托品全身麻醉前给药对支撑喉镜置入时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I组和Ⅱ组于麻醉前30min分别肌肉注射长托宁和阿托品0.01mg/kg,观察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支撑喉镜置入时四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支撑喉镜置入时I组的HR较Ⅱ组低(P〈0.05),I组支撑喉镜置入时有9例发生了心动过缓,Ⅱ组仅有1例(P〈0.05)。结论长托宁作为支撑喉镜手术的麻醉前给药应警惕反射性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麻下等离子刀腭咽成形术与局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切割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疗效。方法:将55例OSAH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B组30例,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等离子刀腭咽成形术;B组采用局麻下等离子刀打孔消融+切割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A、B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8%和83.3%,P〉0.05,术后12个月A组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分别为84%和56.6%,P〈0.01。结论:全麻下等离子刀腭咽成形术较局麻下单纯等离子刀打孔消融+切割术远期疗效好,是一种安全、微创、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胡红英 《现代保健》2012,(12):35-36
目的:探讨在人工流产术中运用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78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以全静脉麻醉和宫颈麻醉术,观察手术时间、麻醉评分、疼痛程度、并发症等。结果:宫颈组的手术时间与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麻醉评分及疼痛程度比较,静脉组均优于宫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发生术后并发症者2例(5.1%),宫颈组3例(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满意率94.87%,高于宫颈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麻醉效果及疼痛程度上来讲,静脉麻醉法更适宜于门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荚托咪定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10min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眯定0.5μg/kg和生理盐水。应用Ramsay镇静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两组患者术中镇静效果进行观察,观察麻醉期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情况。结果:麻醉诱导时,两组血流动力学都有一定抑制,术中、术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观察组镇痛效果和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均较对照组理想;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使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效果更强,术后恢复更陕,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1 a(6-keto-PGF1 a,PGF1 a)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分为2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PGF1 a和TXB2的含量。结果⑴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 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Ⅱ组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血浆6-keto-PGF1 a在诱导后均升高,Ⅱ组升高更明显;手术后Ⅰ组无明显变化,但Ⅱ组仍较高(P〈0.05);TXB2在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手术后Ⅰ组渐恢复,且术毕明显升高,而Ⅱ组均低于麻醉前(P〈0.01或P〈0.05);⑶6-keto-PGF1 a与TXB2比值(K/T值):诱导后2组均升高,Ⅱ组显著增高;手术后Ⅰ组渐下降,而Ⅱ组术中术毕仍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ET、PGF1 a和TXB2调控优于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辅助椎管内麻醉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部手术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为观察组,在椎管内麻醉平面固定且达到符合手术要求的平面后采用静脉推注丙泊酚1mg/kg作为首量,以2~4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维持术中镇静;Ⅱ组为对照组,椎管内麻醉后不予以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段的心率、血压、SPO2,维持I组的镇静程度,评价两组麻醉效果以及回访病人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泵入丙泊酚5min血压有所下降,HR.平稳,SPO2稍有下降但经加大吸氧浓度后好转(P〉0.05)。Ⅱ组手术开始后HR、血压明显上升(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辅助椎管内麻醉镇静效果确切,病人满意度高,可大大提高椎管内麻醉患者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胜  夏建平  刘新 《现代保健》2014,(23):36-38
目的:分析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试验组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切割术。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相同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压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恢复及眼压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大量出血、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复更换显微器械的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具有与传统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可以恢复患者视力,平稳眼压,但具有较少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腔镜冷刀分离术联合术后药物序贯治疗对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宫腔形态改善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谯城兴华医院收治的85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电切组(41例,宫腔镜下电刀分离术)和冷刀组(44例,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接受3个月的雌激素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宫腔形态疗效,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容积、月经量,治疗3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月经改善及宫腔再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冷刀组宫腔形态疗效有效率高于电切组;与电切组比,冷刀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膨宫液吸收量更少,一次性成功率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容积均增大,冷刀组更大;子宫内膜厚度加厚,冷刀组更厚;月经量增多,冷刀组更多;与电切组比,冷刀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月经改善率高,宫腔再粘连发生率低(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联合术后药物序贯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对于宫腔形态的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