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笔者对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缺损的136例患者,按其解剖学特征及对创面修复的目的与要求不同,将其分为小腿中上段、小腿下段至足跟、前足3个部分进行归类分析,按“安全第一、就近不远、能简不繁”的原则,选用局部转移肌(皮)瓣、带筋膜蒂皮瓣、带血管蒂皮瓣、游离穿支皮瓣4大类皮瓣进行修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2002--2007年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皮瓣移植与感染细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吉林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128例足踝部感染性创面患者,分别于皮瓣移植术前收集样本,分析病原菌的分类、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指导性应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全身抗菌治疗,选择合适的皮瓣手术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28例足踝部感染性创面患者,检出病原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高的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ESBLs),发现2株亚胺培南和1株美洛培南耐药菌株。检出的革兰阳性球菌中耐药率较高的是肠球菌属,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32.14%(9株),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经过全身抗菌治疗和合适皮瓣手术,128例患者均达到临床痊愈。结论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治疗过程中,应包括对感染的预判,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把握好手术时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5.
足、踝部软组织较少、血供较差,且烧、创伤后修复的要求较高,故其创面的修复比较棘手.若能根据缺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轴型皮瓣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轴型皮瓣修复,则有望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采用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11例,均获成功,其优点:①阔筋膜长而坚韧,内面光滑,覆盖关节、骨、肌腱粘连轻,尤其利于肌腱滑动,是修复手、前臂的最佳皮瓣。②皮肤与肌腱同时缺损时,利用阔筋膜修复肌腰,一期完成肌腱及皮肤的修复。③股外侧皮神经长而粗,分支多,适合手部感觉修复。④供区隐蔽,皮下组织簿,血运丰富,供皮及阔筋膜面积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1月-2008年1月采用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6例,12例为创伤致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5cm×7cm~13cm×16cm,全部伴有肌腱与骨组织外露,2例伴有内固定外露,另外2例是足踝部大面积瘢痕,反复破溃感染,需切除瘢痕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1例外形臃肿,行去脂后外形满意,随访6月~1年,全部恢复正常的学习或劳动,供区无1例残留功能障碍,愈合率100%。结论游离眉胛皮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管径粗便于吻合。供区隐蔽创面多能直接缝合,不留瘢痕,对功能及外观无明显影响。肩胛皮瓣是目前修复足部创面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结扎小隐静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结扎小隐静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9例.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7例,表皮层坏死1例,皮瓣远端皮缘部分坏死1例,均经换药后愈合.19例均获6~24个月随访,皮瓣质地和颜色良好,厚度适中,不臃肿,耐磨损,无继发溃疡,足部外观和功能良好,不影响行走.供区及足外侧缘轻度麻木,不影响工作.结论 结扎小隐静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刨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80°旋转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皮片移植。结果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皮瓣切取面积20cm×12cm~6cm×4cm,均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平整。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者皮瓣基本恢复触觉和痛觉,1例患者术后足外侧感觉减退、麻木,1年后感觉恢复正常。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同时具有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血供丰富,蒂部不臃肿,适合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膝至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特点和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2年6月,对49例膝部、小腿、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血管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本组49例50块皮瓣全部成活45块.2例出现边缘性部分坏死,3例皮瓣坏死,成功率90%。成活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良好,术后经1-2年随访,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适应证的选择、手术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对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小腿逆行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逆行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13年3月,应用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19例。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创面9例。结果:28例皮瓣转移成活良好,l例应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创面游离植皮后愈合。结论:小腿逆行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有效方法,手术适应证广泛,无需吻合血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陈斌  郑松  吴斌  刘明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5):521-523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在足踝部感染性缺损创面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足踝部感染缺损创面,通过清创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5 cm×2 cm~32 cm×12 cm。结果 2例发生皮瓣边缘渗出,换药后治愈。住院时间15~78 d。6例均获随访,时间3~5个月。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有效修复,无感染复发,足踝部功能恢复良好,能正常负重,无皮瓣溃疡发生,皮瓣外观满意。结论有效清创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操作简单,血运可靠,应用于修复足踝部感染缺损性创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足踝部周围肌肉附着少 ,皮肤和皮下组织紧贴肌腱和骨 ,且皮肤移动性差 ,一旦形成创面极易使肌腱和骨裸露 ,愈合困难 ,并易形成感染性创面。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 1992年首先由 Massquele报道 ,是近年来皮神经皮瓣的典型代表。我院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5月 ,对 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足踝部创面采用该皮瓣进行修复 ,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1例。年龄 18~ 5 4岁。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足跟外侧皮肤缺损和跟腱断裂术后感染性创面各 1例 ,足跟后侧褥疮创面和外踝周围不稳定性瘢痕各 2例。病程 2~ 9个月。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选择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3 cm~8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3 cm×4 cm~9 cm×12 cm。结果皮瓣一期愈合18例,二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外观良好,患者行走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层次清晰,操作简单,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对小腿功能和外形影响小,皮瓣转移幅度大,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37例。足踝部感染创面先行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并用臭氧水冲洗,直至创面感染控制、肉芽新鲜实施皮瓣手术。结果术后29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2~18个月,皮瓣肤色正常,无瘢痕挛缩,受力处无溃破及窦道;6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逐渐愈合;2例皮瓣完全坏死,经游离股前外皮瓣移植创面愈合。结论清创、VSD联合臭氧水冲洗,二期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创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创伤后小腿、足、踝部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深部组织裸露,足部缺血或无血,但足部较完整,称之为"严重创伤"[1].白1998-2005年,我科应用皮瓣组合移植血管桥接,改善或重建足部血供并覆盖小腿、足、踝部创面29例,获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将小腿穿支蒂皮瓣的“孤立穿支蒂”改进为“穿支筋膜皮下蒂”的手术技术,探讨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临床可靠性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依据小腿后侧穿支血管的位置,设计偏心的螺旋桨样岛状皮瓣.穿支血管轴点近侧的皮瓣头部(大桨)切为筋膜皮瓣,轴点与受区创面间的皮瓣尾部(小桨)切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至少保留穿支血管蒂一侧1/4象限的筋膜皮下组织,形成“穿支筋膜皮下蒂”.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旋转180°修复足踝创面.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和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胫后动脉穿支7例,腓动脉穿支5例,近侧筋膜皮瓣(大桨)面积4 cm×8 cm ~6 cm×18 cm,远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小桨)面积2 cm×2 cm~4 cm×4 cm.术后皮瓣肿胀较轻,按顾玉东法评定,9例低于2级,2例为3级,仅最大的1例为4级,皮瓣远端有部分浅层坏死.平均随访13个月,创面治愈.患者恢复行走和穿鞋功能. 结论 采用保留部分筋膜皮下组织的穿支蒂部改进法,在增加皮瓣静脉回流通道、降低术后肿胀程度、提高临床安全性的同时,皮瓣仍能获得180°的平滑旋转,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采用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难治足踝部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0年11月,采用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9例难治足踝部创面。男8例,女1例;年龄17~47岁,平均34.5岁。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砸伤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6个月。脉管炎1例,病程18个月。缺损部位:踝部4例,足跟部3例,前足2例。缺损范围为6 cm×5 cm~17 cm×11 cm。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8 cm×6 cm~16 cm×10 cm,术后3~5周行皮瓣断蒂。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感染创面术后4 d发生局限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皮瓣成活;其余交腿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术后2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足踝均能负重行走,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8~20°,跖屈10~35°。供区术后足背内侧感觉支配区麻木感范围随时间延长缩小。结论逆行隐神经皮瓣切取简便,厚薄适度,不损伤知名血管,术后可恢复皮瓣感觉,有效防止皮瓣再破溃,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邻近皮瓣转移、带血管蒂或游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例因缝合太紧皮缘部分坏死,2例感染,5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3a,4例皮瓣稍嫌臃肿,3例局部瘢痕形成,余外观及功能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结论]根据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情况采用不同的皮瓣修复方法,可达到良好的外观及功能。  相似文献   

20.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应用各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和体会。方法应用10种类型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2例,其中游离移植修复6例,带蒂转移修复36例。结果42例中1例皮瓣切取失败,改行交腿皮瓣修复;1例皮瓣全部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充分后,行创面游离植皮;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均全部成活,成功率为92.8%,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皮瓣,严格掌握适应证,皮瓣不仅成活率高、外形好,而且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