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列腺素(PG)是一组含20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基本结构是前列烷酸,具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以五碳环上的取代基和不饱和双键的位置形成不同的PG。PG存在于各组织中,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例如调节血压变化、血管和支气管紧张性、血小板聚集、脂类分  相似文献   

2.
自Neuman于1957年应用皮下埋藏气球扩张皮肤以来,经技术和材料上的改进,能埋藏的无菌充气封袋相继问世,应用于整形外科再造手术。Gibson于1986年描述组织扩张的三种途径:1)利用先天可伸展性;2)通过机械性蠕动;3)通过生物性蠕动。组织扩张的优点:1)利用具有良好色泽和质地的局部组织;2)可以减少疤痕;3)减少供皮区长疤和外形缺陷;4)可能施行多次;5)扩张器外露或感染而失败,可重新扩张。组织扩张的缺点:1)扩张过程慢,但已在普及快速扩张法;2)花人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因而在农林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度依赖PGRs促进植物生长所导致的农产品药物残留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研究证实,PGRs对人类及动物具有肝毒性、胰腺毒性、免疫毒性、遗传毒性和神经毒性,甚至致癌和致畸。另外,对人类和动物生殖系统也具有极大损害。本文集中讨论了PGRs可引发的各种毒性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其损害雄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旨在引起人们对PGRs在食品或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及安全问题的重视,最大限度降低PGRs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serves a dual role: to keep harmful external agents out of the body and to allow beneficial nutrients to enter the body. Tight junction (TJ)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the barrier function. Over the past 15 years, some of the molecular events underlying the epithelial barrier regulation have been described. This forum introduces briefly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J and its regulation in gut barrier. It was shown that gut barrier function was impaired as early as 5 minutes post burn and became worst by 4 hours. In this forum the mechanism of gut barrier injury in burns is described,and it includes 4 aspects: the phosphorylation of TJ protein and perijunctional actin-myosin ring, the reduction of TJ proteins expression, the endocytosis of TJ proteins, and the apoptosis and necrosis of the epithelial cells.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increase in gut permeability promote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burns.Moreover, a new auto-digestion theory of gut in shock and MODS was recently raised. Therefore, protection against gut barrier damage has again been recognized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shock and MOD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5.
烧伤病人心肌损害及其机理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相似文献   

6.
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 将 2 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 3.1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 ,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 ;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 (P <0.0 1),治愈率为 94 .12 %。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 7.2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 ,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 ,治愈率为 9.0 9%。 结论 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暴露疗法结合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各种大面积烧烫伤25例.均痊愈出院,效果满意.本文着重从创面处理、营养支持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供临床烧伤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家兔烧伤时肝脏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它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诱导新生血管形成。VEGF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特异的膜受体flt1、KDR及flt4等介导实现的,内皮细胞是VEGF的靶细胞。烧伤是常见的创伤之一,烧伤创面的修复反映了从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到新生血管形成及过度增殖的变化过程,临床表现为体液渗出、创面愈合、瘢痕形成。大量研究证实各个阶段均有VEGF参与,现检索相关文献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脏器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但缺血缺氧应是其基本损害 ,由伤后立即血液灌流不足和失控性炎症反应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所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中 ,具有关键作用。一、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皮是半透膜 ,烧伤后通透性增高液体外渗 ,血管内液体减少导致组织灌流不足 ,细胞缺氧、水肿、能量代谢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1.烧伤后主要脏器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重者脱落 ,细胞间连接开放 ,可见裂隙形成。2 .正常的血液循环中 ,脱落的内皮细胞含量很少。烧伤患者及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1.
生长激素在烧伤病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γ干扰素、克隆刺激因子、内毒素、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等在烧伤局部创面和烧伤全身性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烧伤后的脓毒性反应是炎性反应的结果,而并不一定是感染所致。烧伤本身所激发的炎性细胞经介质诱导可引起对烧伤后感染的过强反应。因此,明确包括介质在内的损伤特异性机制,将使烧伤治疗得以明显地改观。  相似文献   

13.
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创面炎症反应的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变化,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应用50Gy~(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大鼠制作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Ⅲ度致伤模型,并制作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作为对照;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大鼠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创面炎症反应及TNF-α的变化。结果:与皮肤全层切割伤比较,照射后14~28d,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减弱,创面内TNF-α的表达也明显减弱。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创面内TNF-α等炎症介质释放减少,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可能是急性放射性皮肤烧伤创面难愈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道喂养对烧伤后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早期肠道喂养 (EEF)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 30 %TBSA烫伤模型 ,动态观察了EEF对伤后胃黏膜内pH(pHi)、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肾组织含水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尿素氮 (BUN)、肌酐 (BCr)含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变化的影响。 结果 与烧伤对照组相比 ,EEF可明显遏制pHi降低、并减少门静脉内毒素、血浆TNFα及肾组织含水量 ;EEF不降低伤后BUN、BCr的浓度 ,但可使CCr增加 4.6 7倍 [( 16 .43± 2 .90 )vs ( 3.5 2± 0 .79) ,P <0 .0 1]。 结论 EEF对严重烧伤大鼠肾功能损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般资料1990年~1994年,我院共收治烧伤病人642例,其中合并吸入性损伤者49例,发病率为7.7%,比我院1984年前吸入性损伤发病率(6.5%)升高了1.2%。49例中,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8个月。损伤原因(附表)多为在密闭的室内或车内因火焰、烟雾所致。本组大部伴有严重的体表烧伤,死亡18例,死亡率为38.6%,较我院1984年前(65.7%)降低了  相似文献   

16.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救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救治探讨栾保华,薛文君,张准,王德昌,傅洪滨,王明青,王一兵,任维国一般资料1990年~1994年,我院共收治烧伤病人642例,其中合并吸入性损伤者49例,发病率为7.7%,比我院1984年前吸入性损伤发病率(6.5%)升高了1.2...  相似文献   

18.
烧伤休克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 1h有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可能 ,故烧伤后及时、快速补液成为防治休克的最主要措施。应遵循“及时、快速、足量”的 6字方针 ,使休克期复苏治疗达到以下 3个目的 :(1)纠正失代偿性显性休克 ,尽快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2 )纠正代偿性隐匿性休克 ,迅速恢复胃肠道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3)清除氧自由基 ,减轻组织再灌注损伤。一、输液公式烧伤休克期体液渗出量与烧伤面积和患者体重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了便于计算输液量 ,笔者单位归纳出休克期输液公式 ,并与以往休克期输液公式作了对比 ,详见表 1。  笔者单位利用Swan 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 ,根据维持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正常时所累计的电解质、胶体及水分的输入总量 ,总结出大面积烧伤患者输液公式。依此公式不仅可使血流动力学指标迅速恢复并保持正常 ,且患者意识清楚、口渴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血压正常、心率恢复至 10 0次 min、血红蛋白≤ 15 0g L、血细胞比容≤ 0 .5 ,而且尿量维持在 80~ 10 0ml h,这说明血液浓缩的状态已明显改善 ,血容量基本恢复正常。以上临床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是同步的 ,由此说明在...  相似文献   

19.
巨噬细胞在烧伤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和炎症反应是烧伤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创伤或烧伤患者因体表生理防御屏障功能损害以及创伤、烧伤本身造成的应激反应 ,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导致细菌侵入、繁衍、增殖 ,引起全身性感染最终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 。换言之 ,创伤后引起的较高死亡率与感染密切相关。炎症是白细胞、血浆蛋白在感染部位的聚集和激活 ;炎症反应也是一把双刃剑 ,适度的炎症可以动员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 ,有利于控制感染保护宿主 ,但失控的、过强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组织损伤疾病[5] 。巨噬细胞指单核吞噬细胞…  相似文献   

20.
在烧伤病人的病程中有很多能引起疾病和死亡的功能性和器质性并发症。所以,大面积烧伤的治疗远远超出了补液和植皮。引起死亡的常不是烧伤本身而是并发症。伤前因素,特别是年龄和健康状态,也是重要的。另外,决定预后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烧伤面积和深度。当前,烧伤预后较前有改善;然而烧伤面积大于60%或70%的预后仍较坏。烧伤的主要并发症有:低血容量性休克、败血症、支气管肺炎、呼吸道烧伤。其他并发症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的,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