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CTA或DSA影像学资料及治疗,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全脑血管造影均无阳性发现,患者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级。随访6-72个月,平均34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PNSH临床症状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应避免过度重复造影。  相似文献   

2.
欧阳绍全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948-1949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脑血管造影阴性SAH病例63例,所有病人均进行了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均无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低,头颅CT显示大部分(48例,76.1%)出血以中脑包围池为主,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遵医嘱或再出血重复DSA发现动脉瘤6例(9.5%),AVM 2例。【结论】头颅CT扫描显示出血以中脑包围池为主的自发性SAH,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与基底动脉瘤性SAH区别困难,必要时于早期72 h内或二周内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尤其是DSA,可提高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4例,出血部位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较少,远期生活质量较高。结论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阴性的相关因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检查阴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由外院转入的院外首次DSA阴性的28例老年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分析造成首次DSA阴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直径、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DSA仪器、医师年资、造影照射角度为老年自发性SAH首次DSA阴性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Ⅰ级、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直径3 mm、隐匿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PNSH、二维DSA仪器、医师年资5年、造影照射角度不当为老年自发性SAH首次DSA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导致老年自发性SAH患者首次DSA阴性有多种因素,临床医师和影像科医师应根据相关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并注意及时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5.
15%左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等等,其中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称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为了解PNSAH的临床特点,作者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AH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首次全脑血管造影(DSA)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及制定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首次全脑DSA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头痛27例,呕吐24例,一过性意识障碍2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癫发作1例,脑膜刺激征28例,并发脑血管痉挛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例,吸入性肺炎1例;所有患者于发病2~7d内行首次DS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3d后全部复查DSA,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27例仍未发现动脉瘤,1例头颅MRI提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首次全脑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的主要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隐匿型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粥样化微动脉瘤,分别有不同诊疗策略,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变利  周旭峰 《临床荟萃》2006,21(7):509-510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n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omorrhage,PN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0%,以血液积聚在中脑周围为特征,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阴性,预后较好。为了解PNSAH的影像学与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现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AH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小旺  厉青  薛寿儒  陆耀军 《临床荟萃》2006,21(24):1770-1771
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仍有15%左右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等等,其中约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早在1980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就发现这些出血局限在中脑前方脑池内的非动脉瘤性的SAH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与其他动脉瘤性或非动脉瘤性SAH有较大的不同,并于1985年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命名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造影显示11例自发性SAH中,9例为动脉瘤出血,1例脑动静脉畸形。11例病例均经DSA或手术证实。结论多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快速,简便。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15%左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等等,其中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 称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为了解PNSAH的临床特点,作者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AH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MS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方法将52例SAH患者的MSCTA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对SAH的病因(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诊断与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完全吻合,诊断符合率100%。结论64排MSCTA可作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是脑血管造影(CAG)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一种独特且预后较佳的亚型。本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连续收治的30例PNSAH。所有患均进行CT和全脑血管造影,23例进行了MR检查,25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上SAH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Fisher分级2—3级。CAG、CTA均无阳性发现,早期MR可见脑池内的出血灶,晚期MR正常。结论:PNSAH具有典型的CT表现,但CAG可明确排除其他部位出血。首次CAG和CTA检查均正常的典型患.1个月后可只行CTA而省略CAG复查。诊断PNSAH必须排除椎基底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头CT为阴性诊断而腰椎穿刺诊断为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腰椎穿刺诊断SAH阳性率为100%.结论 腰椎穿刺诊断动脉瘤性SAH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收集48例SAH后CVS患者,研究SAH后CVS的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时段、先兆症状,进行预见性地观察及护理。结果:脑血管造影、TCD诊断CVS及Fisher分型型患者临床上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和严重程度与症状性CVS相关,SAH出血后或术后一周后为重点观察时段。结论:对SAH后脑血管痉挛高危患者应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痊愈出院,病程平均21d;平均随访时间1.6年,无1例再出血。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0例60~88岁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为:(1)头痛呕吐症状不明显,脑膜刺激征较轻;(2)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明显;(3)合并局灶性症状者多见;(4)积极的内科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老年SAH患者意识障碍越深,提示预后越差。结论:掌握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重建成像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局限性分析。方法:对147例CT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由神经和放射两名医生对结果分析,对CTA阴性以及诊断有争议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在147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109例患者3D-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动脉瘤,瘤体直径2-12mm,均在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中证实;其余病例中,7例CT图像有明显的责任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阴性,通过DS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23例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以及均匀弥漫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CTA提示阴性患者DSA检查也为阴性;3例CTA可疑动脉瘤均被DSA证实为动脉起始的壶腹,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筛查是相对快捷、低风险检查方式,但结果的分析需结合CT图像出血形式以及放射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阅片可以完成CTA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动脉瘤的破裂。传统的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一直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达到了各向同性的体素采集效果,为原始图像的二维和三维无失真重建提供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螺旋CT平扫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平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螺旋CT平扫诊断SAH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螺旋CT平扫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经DSA检查,98例疑似为SAH患者中,90例确诊为SAH;病因:脑动脉瘤62例、动静脉畸形28例;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螺旋CT平扫诊断SAH的灵敏度97.78%(88/90),特异度62.50%(5/8),准确度94.90%(93/98),阳性预测值96.70%(88/91),阴性预测值71.43%(5/7);经螺旋CT平扫诊断SAH符合率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为理想的一致性(kappa=0.681)。结论 螺旋CT平扫诊断SAH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且诊断结果与DSA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诊断、治疗SAH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