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曾建业,韦涌初,袁春德,阮揩文,黄辉凡我院自1983年8月1994年1月应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为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矫治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见附表2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心肺转流...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补钾用量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防治心内直视手术后低血钾室颤心脏骤停,寻求合理的补钾用量及方法。方法对316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采取3种不同补钾方法及用量:(1)21例先心病人按<0.5mmol/kg,30例风心瓣膜病人按0.5~1mmol/kg预补钾总量1次加入预充液。(2)90例按1~1.5mmol/kg预补钾总量分2~3次加入预充液。第1次将预补量的60%加入预充液,余量分次加入氧合器内。(3)154例按1.6~2.0mmol/kg和21例风心瓣膜病术前血清钾均<3.8mmol/L,按2.1mmol/kg预补钾总量的2/3~4/5加入预充液,余量加入5%NaHCO3内,转流30分钟后持续氧合器内点滴,视尿量多少调整点滴速度,当排尿>1000ml时,每排尿>500ml追加钾1g。结果方法1组在主动脉开放时血清钾>4.1mmol/L者19.4%,方法2组主动脉开放时血清钾>4.1mmol/L者为37.7%者,方法3组主动脉开放时血清钾>4.1mmol/L者94.9%。结论方法1、2组用量不足方法也不完善,方法3组用量合理,方法较完善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我们自1995年9月至1997年3月,连续243例行体外循环(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28例,女115例。年龄10个月~54岁,平均(15.86±12.28)岁。体重6~92kg,平均(29.23±...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1990年至1995年,共行各种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1502例,其中32例(2.13%)因术后出血行剖胸止血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龄7~58岁,平均31岁。风心病瓣膜病16例;先心病12例,其中四联症4例... 相似文献
5.
6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防治杨宁马顺然王烈陶平杨绍福王崇云急性心包填塞(ACT)是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LOS)难以鉴别,常因诊断失误而延误救治,导致严重后果。我院自1986年6...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中胰岛素抵抗 (IR)情况。方法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2 6例 ,分别测定其麻醉前、CPB前、CPB 15min、开放升主动脉后 5min和停CPB 2 0min的血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皮质醇、血糖和红细胞压积 ,计算胰岛素血糖比 (I/G)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1/ (I×G) ]。结果 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皮质醇、血糖在CPB中和CPB后浓度均显著高于CPB前 (P <0 .0 1)。1/ (I×G)体外循环前为 0 .0 2 3 0 ,转机后CPB 15min、开放升主动脉后 5min和停CPB 2 0min分别为0 .0 0 2 1、0 .0 0 2 6、0 .0 0 2 9,与体外循环前相比有显著下降 (P <0 .0 1)。I/G体外循环前为 1.37,转机后CPB 15min、开放升主动脉后 5min和停CPB 2 0min分别为 2 .0 9、1.85、1.91,与体外循环前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CPB中应激激素和血糖浓度增加明显 ,CPB期间存在明显的IR ,并且这些变化随应激刺激的增强而加强。 相似文献
7.
超滤术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滤术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王永春1梁保成1王光策1992年10月至1993年12月,我们应用人工肾的超滤原理,在重症心脏直视手术心肺转流中并联一个人工肾,作心肺肾转流,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同期重症心脏直视手术的患...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胃动素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胃动素变化的临床观察解水本姚松朝荣阳贝亚军胃动素是由胃肠道细胞分泌的一种脑-肠肽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胃肠道的运动。我们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胃动素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与测定,对其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临床结果,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回顾分析535例心内直视术后的临床病例,探讨15例再次开胸止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为2.8%,再次开胸时未见活动性出血者53.3%;再次开胸止血距离一次手术时间为3~15h,在术后6h内的占66.7%;死亡2例,死亡率13.3%。结论:术中重视预见性措施,术后加强监护、正确而及时的处理,可减少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又称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是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中存在的天然抗凝物质,主要作用于依赖组织因子的外源性凝血途径,有重要的调节机体凝血系统作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对机体凝血系统将产生一系列变化,我们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中TFPI及激活凝血时间(ACT)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资料与方法选择1996年3~5月住院心脏手术病人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37岁,平均(142±86)岁。包括室间隔缺损11例,二尖瓣置换6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 相似文献
12.
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芬太尼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芬太尼在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麻醉时的用量。方法 选择27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G1、G2和G3组,每组9例,芬太尼用量为G1组10μg·kg-1、G2组30μg·kg-1、G3组50μg·kg-1。于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开胸后即刻(T2)、转流前即刻(T3)、转流15 min(T4)、停机后10 min(T5)和关胸后5 min(T6)采集动脉血标本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气、电解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AⅡ)、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监测HR、MAP、CVP、SpO2、PxrCO2、鼻咽温和直肠温。记录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等。结果 三组病人的年龄、体重、转流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R、SpO2、PETCO2、鼻咽温、直肠温、血气、电解质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无明显变化;MAP在转流中最低,各时点MAP与麻醉前相比均降低(P<0.05);三组病人的血糖、ACTH、AⅡ和皮质醇浓度在转流中、停机后和关胸后与麻醉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麻醉后同一时点的三组数值以G1组最高(p<0.01),而G2与G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G1为最短(P<0.05),而G2与G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芬太尼的合适剂量为30μg·kg-1。 相似文献
13.
14.
15.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胃肠激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病率为 2 .1% ,但死亡率却高达19 .4%~ 87.0 % [1] 。随着体外循环及手术技术的提高 ,重症、复杂手术的逐年增多 ,消化道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中胃肠激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2 0例体外循环 (CPB)心脏手术患者 ,年龄 36~ 78岁 ,平均 46 .3岁。术前患者无服用相关药物或消化道疾病病史 ,各项常规检查基本正常。患者全部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浅低温CPB ,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ACT)、血气、尿量等指标。分别在麻醉前、CPB前、CPB 15min、… 相似文献
16.
17.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精神障碍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院自1982年至今收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500余例,伴发精神症状者7例,均为成年人,并经神经内科会诊确诊。其中谵妄型3例,抑郁型3例,妄想型1例。对此我们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细心观察,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部病人均治愈出院,现浅谈体会如下。 1 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前1周或2天内护士应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自己或亲属中有无精神失常史,交谈时注意病人的一般举止动态、情绪、语言态度及反应等,探索病人自己对心脏病的想法和了解程度,对心脏手术有无顾虑,对手术有无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心脏病人在术前多少有些担心,这是正常的情况,但过分焦虑必然会给病人带来术后不良反应。如发现病人反复提问,因焦虑而失眠,提示病人处于高度忧虑之中,应注意这样的病人常会外 相似文献
18.
1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桨开胸止血的临床结果,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分析4908例心内直视术后再镒开胸止血的临床病例。结果本组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为1.6%,再次开胸止血时凶活动性出血者为22.8%,不同疾病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不同,再次开胸止血可增加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论 正确掌握再次开胸止血的手术适应证及正确的手术技术可减少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心脏直视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体外循环转机对血液成分的破坏及体外循环中肝素对凝血机制的影响等原因,使心内直视术用血量大。我院1998年1~12月,完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18例,对其采取血液保护及机器余血(机血)回输等综合措施,明显减少了用血量,并有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完全不输库血[1]。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剩余机血的回输及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8例患者中男50例、女68例,平均年龄31.3岁(3~68岁)。平均体质量46kg(12~74kg)。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6例,动脉导管未闭心内直视修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