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爱琴 《临床医学》2010,30(9):41-42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致病因素。方法对8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危险因素、诱因、发病方式、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情况等方面来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冠状动脉造影85例,其中冠状动脉痉挛8例,其余均有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猝死3例,心功能正常51例,心功能不全1~3级37例。结论本组青年人AMI以男性多见,吸烟和家族史是造成青年人AMI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预后较好,应重视对青年人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46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8-12-2010-12解放军第307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记录其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危险因素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6例青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是吸烟、饮酒,其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结论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但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并有向青年人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本文对2001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的25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及25例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年来青年人(4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探讨防治措施,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对65例青年人AMI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学、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年来青年人AMI增多的病因以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诱发冠状动脉痉挛(64%,42/65)为主,而不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0%,19/65)为主;多无AMI先兆表现,病情急,临床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良好。结论: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精神紧张,可以降低青年人AMI发病率。青年人发生AMI时,冠状动脉造影既可明确病因,又是决定进一步治疗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年龄≤40岁的AMI患者40例作为A组,年龄〉40岁的AMI患者4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组中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A组中多无心绞痛、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A组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比率明显高于B组,单支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B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青年人AMI以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为重要危险因素,多为单支病变,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对比分析,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介入治疗的特点。【方法】89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两组,其中34例年龄小于45岁者为青年组,55例年龄大于60岁者为老年组,对其进行对比观察,并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临床多有心毁痛;青年组AMI较老年组高,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如大量饮酒,超负荷运动等;病死率两组相似。【结论】青年人AMI有它特有的临床特点,其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特点、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近4年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血管狭窄≥75%且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常规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40例患者共47处病变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达97.5%,无1例发生血管闭塞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8.1±4.3)个月,4例(14.3%)患者复发心绞痛症状,其余24例保持无心绞痛症状,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支架再狭窄率12.2%。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青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患者(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狭窄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2)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0例为青年组 ,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 0例为中老年组。观察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糖、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冠心病危险因子 ,并分析其发病有无过量吸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饮酒等诱发因素。 16 0例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青年组患者多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血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但多数吸烟 ,且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多在过量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后发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组患者的平均病变血管数显著少于中老年组 ,以单支病变为多 ,在病变类型上青年组以单纯偏心性病变 ,而中老年组以向心性病变及复杂病变为多。结论 :过量吸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饮酒可能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有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桥血管(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CK、CK-MB浓度,左心室容积大小和射血分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术后CK、CK-MB峰值浓度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有症状冠状动脉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搜集1999年11月~2005年10月期间,因胸痛在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分析冠状动脉异常患者所占构成比,对该类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临床终点事件(死亡、心脏猝死、心肌梗死以及血运重建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研究期间,共2003例胸痛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74例患者有冠状动脉异常(构成比3.7%),包括心肌桥54例、冠状动脉瘘16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3例、单支冠状动脉1例.其中23名冠状动脉异常患者伴发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主动脉瓣病变.对无上述伴发疾病的冠状动脉异常患者进行随访,在随访期内(平均随访40月),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相比,该类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在有胸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冠状动脉异常的构成比较低.该类患者的临床预后近似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2.
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年心肌梗死是指40岁以下的青年,无论何种病因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其发生率约占AMI患者的3%~6%。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逐渐受到临床的普遍关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28例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与同期213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2005-07-2010-07在我院住院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从而为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1例,女2例,年龄23~65(35±6)岁.有吸烟史4例,合并高血压病3例,合并高脂血症2例.1.2方法本组入院后均具有典型心梗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学动态变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S)、β受体阻滞剂、降脂及抗凝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12 h内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心梗发病后5~10 d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门诊随访24个月.每月查1次心电图,每3个月查1次心脏彩超,平素不适随时就诊做相关心电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2010年648例首次诊断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狭窄管腔直径≥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狭窄管腔直径<50%),分析两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 64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8例,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7.4%(48/648),两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这些危险因素较少,有统计学差异。而在发病年龄小于40岁、吸烟方面的差异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年轻及嗜烟的特点,戒烟可作为年轻者预防冠心病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研究年龄大于70岁老年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年龄>7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为老年组;采用随机匹配的办法,筛选年龄为40~7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并发症。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高血压病发生率更高,非典型临床症状发生率更高,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以多支病变为主,梗死相关动脉主要发生在右冠状动脉,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更高;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在老年组发生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是年龄>70岁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70岁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弥散,更易发生心力衰竭以及临床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内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43例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院内死亡5例(11.6%),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溶栓治疗;好转出院38例(88.4%)。结论ACS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临床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血酶及溶栓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扩张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 CA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变特点,以提高CAE的综合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CAE 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5例,心前区不适4例,典型发作性胸痛及仅有乏力、头晕各3例.合并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各10例,高尿酸血症3例,腹主动脉瘤2例,慢性乙肝1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Markis 分型,8例为多支弥漫性冠状动脉扩张(Ⅰ型);5例为局限性冠状动脉瘤(Ⅳ型);2例为单根血管弥漫性病变(Ⅲ型),呈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临床仅少数CAE适合实施介入治疗.加强危险因素控制,普及冠状动脉造影及多排CT检查,积极予抗凝、抗栓及预防痉挛等治疗,并适时行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CAE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1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青年AMI的高危因素、职业特点、诱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 有阳性家庭史、处于高度紧张、大量吸烟、高血压为青年AMI高危人群.结论 青年人AMI症状明显、并发症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结果:本组除1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第2天并发脑出血昏迷后自动出院,1例动脉鞘管拔除后沙袋压迫倾斜,1例睡眠时未注意过早屈曲大腿,1例因大便干燥用力而造成穿刺处皮下血肿,1例因沙袋压迫造成足背动脉搏动逐渐减弱,于压迫4h解除未见皮下血肿外,其余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生存率,且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青年人AMI和同期中老年(≥50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危险因素及诱因、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青年组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高脂血症/肥胖;多在大量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后发病,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心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前壁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病变血管以单支病变多见,主要累及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少,很少累及主干。青年组冠脉造影正常7例(17%)亦明显高于中老年组(0例)。【结论】青年人AMI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83%)为主,各种诱因造成的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掌握其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