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研究近年来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的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钩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猪,牛带菌情况及鼠密度,种群构成等。结果:该市平均鼠带菌率为11.34%,黑线姬鼠占其鼠种构成的63.64%,平均带菌率为17.52%,从钩体患者和动物中分离出的钩体,黄疸出血群占98.56%。结论:黑线姬鼠是江油市稻田型钩体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的变化是造成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江油市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高发原因 ,为该地提供科学防治钩体病依据。方法 对钩体病传染源—田间小动物密度、构成 ,和猪、牛带菌状况调查 ;自然人群、牛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田间小动物 (啮齿目、食虫目 )平均密度 6 6 9% ;黑线姬鼠平均构成 80 2 4 % ,平均带菌率 16 2 4 %。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 2 0 0 0年为 19 88% ,2 0 0 1年为 10 14 %。结论 黑线姬鼠构成及其带菌率高 ,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人群抗体水平低 ;二者是江油市钩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四川省江油市1995年9月,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期间,首次从33例病人血液标本检出钩体7株,阳性率为21.21%,分属二个血清群三个血清型、黄疸出血群黄疸出血型5株,赖型1株,七日热群棉兰型1株。培养鼠肾225份,检出钩体31株(待定1株,失传1株),阳性率为13.78%,以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病原体带菌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为我市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携带钩体与本次钩体病暴发流行人间主要流行菌群和型一致。  相似文献   

4.
1993—2000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菌群分布,掌握菌群动态,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钩体菌苗生产提供流行菌株。方法:按全国本病监测方案,从病人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结果324株钩体分属8个血清群。即黄疸出血、七日热、秋季、澳州、流感伤寒、波摩那、犬、爪哇群。另从水牛尿中首次检出七日热群钩体2株。结论:黄疸出血群钩体仍为四川省人间钩体病流行和啮齿食虫目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占81.48%。趴齿食虫目仍为主要宿主动物,尤以黑线姬鼠为四川稻本病主要传染源,水牛是七日热群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1958~1987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括了四川省1958~1987年间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血清群型分布。7 560株钩体病人株和动物株分属16群35型。病人间以黄疽出血群赖型(Lai)为主要血清群型,一般较稳定,仅少数地区不同年度曾出现主要血清群更迭。带菌动物虽然复杂,以啮齿食虫类及家畜为主要宿主动物,前者主要携带黄疽出血群,后者主要携带波蒙那群。其中尤以黑线姬鼠为我省鼠类中优势种,携带钩体与人间主要流行群型一致,系四川省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另对主要菌群更迭原因、蛙作为七日热钩体病传染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据资料统计,1997年重庆市未直辖前的四川省已从26种动物中检出钩端螺旋体(钩体),分属17群31型。其啮齿目鼠科姬鼠属中的黑线姬鼠系四川主要带菌动物,又是大部份地区优势鼠种,且携带钩体血清群达10群,主要为黄疽出血群,占97.刀%,是四川稻田型钩体病主要传染源。1998年,我站钩端螺旋体病实验室对重庆市卫生防疫站送检的钩体(1997年秋从黑线姬鼠中分获)进行血清群鉴定(15群15型参考株诊断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结果显示:该株钩体与巴达维亚群诊断血清发生正:3200o的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怀远县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感染率流行季节高于非流行季节(9.00∶0.96),均为黄疸出血群。宿主动物鼠种构成较以往发生明显改变,黑线姬鼠占84.02%,鼠密度秋季高于春季(10.54∶8.63),鼠带菌率秋季高于春季(24.53∶4.54),感染菌群与人一致。结论怀远县钩体病流行菌群由1970年代波摩那群更迭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带菌宿主动物由猪改变为黑线姬鼠,鼠感染菌群更迭与人感染情况吻合。今后应加强宿主动物调查和人群钩体病疫情调查研究,掌握流行动态,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黄疸出血群钩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仙居县钩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从蛙和鼠类中检出钩体菌株,携带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蛙类带菌率1.27%,室外鼠7、8月带菌率最高(30.91%、36.51%),流行区(22.25%)和非流行区(19.14%)无显著性差异,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要带菌鼠种。病人血培养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检测表明;人间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七日热群为主。提示:鼠和蛙类为本县钩体病的主要宿主动物,目前的山区非流行区为潜在疫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油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为5.10%,最高为9.55%。平均带菌率为0.73%,褐家鼠带菌率最高,为2.5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37.88%)。结论江油市鼠密度,鼠带菌率较低。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褐家鼠带菌值得重视。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正在下降,钩体病监测力度应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迄今已发现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65种,其中啮齿目29种,两栖蛙类8种,食虫目和家畜各6种,食肉目和实验动物各3种,兔形目、鸟类、偶蹄目和爬行动物各2种,鱼类和节肢动物各1种。除鸟类和昆虫外,其它动物既带菌又能排菌,不仅为储存宿主,也是传染源。鼠类是我国稻田型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尤为重要;猪和犬是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鼠类密度大,带菌率高;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猪和犬的带菌率相对高,牛作为七日热型钩体的传染源意义值得进一步调查。由此表明,我国钩体的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且主要宿主动物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动态,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07-2009年疫情资料;在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将鼠肺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07-2009年全省累计发病284例,死亡2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凉山州、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在凉山州盐源县、达州市开江县和南充市3个监测点共捕获鼠10种2046只,总鼠密度10.29%,居民区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四川短尾鼩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2.22%。结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仍是四川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盐源县为家鼠型出血热疫区,四川省的其他发病地区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监测结果提示四川省今后2~3年本病可能仍将在低发状态波动,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河南省不同流域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异同 ,为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主要采用现况研究、病原分离、血清学检验等方法。结果 :淮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存在 :( 1)流行形式的差异 :淮河流域流行形式较单一 ,为稻田型 ;而黄河流域则较复杂 ,有稻田型、雨水 -稻田型、洪水 -稻田型。 ( 2 )疫区环境的不同 :淮河流域疫区主要在丘陵地带 ,较为固定 ;黄河流域疫区主要在平原 ,流行地区逐年扩大。 ( 3)流行菌群皆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宿主动物为鼠类 ,主要是黑线姬鼠。 ( 4)淮河流域存在钩体病的经济疫源地 ,现又证明存在自然疫源地 ;而黄河北岸的疫区为单纯自然疫源地。结论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 ,两地的稻田型钩体病既有许多共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 ,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2006年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7个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共采集677份标本,其中有效培养622份,培养钩体11株,阳性率为1.77%。其中浏阳市7株,阳性率7.14%;邵东县2株,阳性率3.12%;沅江市2株,阳性率2.33%;黑线姬鼠中培养出钩体6株,感染率为3.11%;从褐家鼠培养3株,感染率为2.73%;从东方田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2.13%,从小家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0.53%。其中浏阳市流感伤寒群7株,邵东县黄疸出血群2株,沅江市拜伦群1株,赛罗群1株。结论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率差异较大,主要为姬鼠型钩体病疫区,带菌种群以流感伤寒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黔南州钩体病疫区与宿主动物之间的关系,为防制与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血清、地理等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及疫区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宿主,带菌率7.36%,占受检鼠类所分离菌总数的95.84%;宿主动物的地理区域性与病例聚散分布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按照农耕方式、宿主动物区划以及病例分布建立不同类型的疫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曾林子  郭宗琪  祁滕  刘莉莉  刘谊  罗隆泽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69-3371,3375
目的掌握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情况、基因型地理分布特征、各地区的主要优势菌型,为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确定暴发流行、追溯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预防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对四川分离保存的185株钩体菌株7个VNTR位点进行检测,并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基因分型聚类。结果 185株钩体菌株成功扩增出164株,阳性率为为88.6%,分为81个MLVA基因型,其中156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地方株成功扩增出144株,阳性率为92.3%,分为65个MLVA基因型,涵盖11个血清群34个血清型。结论四川地区钩端螺旋体菌多态性好,基因型别与地理分布呈相关性,可通过MLVA方法为钩体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及时和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90年代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情况。方法:病人血清检测采用MAT和Dot-ELISA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检测采用MAT法,传染源调查用夹夜法捕鼠,培养鼠肾和猪肾皮质,分离钩体并鉴定钩体菌群。结果:90年代前鄂西北地区很少发生钩体病,90年代后,该地区竹溪,竹山,襄阳,宜城等县市发生钩体病964例,占该地区40年总发病数的88.93%,钩体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钩体病人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0.47%和21.12%,鼠密度3.62%,鼠带菌率14.37%,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41.50%,结论:钩体病人感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与当地鼠,猪感染的钩体菌群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