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阐述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发展及现状,并详细介绍了OCT的原理及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这种采集组织浅表断层图像的新技术,分析了血管内OCT技术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优势,文章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健康大视野》2009,(5):6-6
2009年3月20日,新一代冠脉影像新技术-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杨跃进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吕树铮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上各位专家分别就OCT的现状和前景展望、OCT在临床中的前瞻性作用、OCT在药物支架时代的应用价值、OCT给患者带来的收益做了发言。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 otm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影像诊断技术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报道,始见于1991年,多为小样本实验室研究阶段,缺乏公认的相关结论与操作规范。国内无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测粥样硬化斑块,评价OCT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2只健康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高脂组和高脂+内膜损伤组,每组10只,另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高脂组单纯喂养高脂饲料;高脂+内膜损伤组除喂养高脂饲料外,4周时行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术,12周后行OCT检查,标记斑块远端、近端图像。观察病变处内、中膜厚度,并通过病理检查评价OCT效果。通过病理切片,生物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分别测量2组兔斑块厚度,并与OCT结果相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方法观察到的斑块性质。结果高脂+内膜损伤组12周时,斑块平均厚度(521.3±124.7)μm,高脂组斑块厚度(240.0±73.5)μm,两种不同的方法建立粥样硬化模型在斑块的厚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所有实验兔斑块厚度的测量(386.5±125.3)μm,病理为(360.2±98.1)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性质的介定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动脉内膜损伤+高脂饮食的方式来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是可行的、实用的。OCT对确定血管斑块的性质介定及厚度的测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组织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扩散光学成像和相干域光学成像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和评述了组织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进展,包括连续波光学成像、时间分辨光学层析成像、扩散光子密度波层析成像、超声调制光学层析成像,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激光散斑成像等,并讨论了脑功能成像和组织光学功能成像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医学成像系统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成像原理、成像参数、适用范围等方面对X线成像、核医学成像、磁共振成像等进行了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中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并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8.
尚辉  王艳丽 《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0):105-106,112
阐述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基本光学原理,结合系统结构框图介绍了仪器成像机理。与血管内超声等技术手段相比,OCT具有抑制散射光、分辨高、灵敏度好等特点,因此在冠心病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效治疗冠心病的举措就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案,能够有效地将患者的狭窄或者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同时予以冠状动脉的血氧供给展开有效改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常用的冠状动脉内影像诊断技术手段,可以显示出有关的冠状动脉管腔信息内容,作为PCI支架植入前的检查以及治疗过程和预后检查等方式。本文着重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应用到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是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 ,可进行活体眼组织显微镜结构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OCT是超声的光学模似品 ,但其轴向分辨力取决于光源的相干特性 ,可达 10um ,且穿透深度几乎不受眼透明屈光介质的限制 ,可观察眼前节 ,又能显示眼后节的形态结构 ,在眼内疾病尤其是视网膜疾病的诊断 ,随访观察及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视网膜电流图(ERG)在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疑似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均行O.CT与ERG检查.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为金标准,比较O.CT、ERG对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效能.结果 80例疑似遗传性视...  相似文献   

12.
Uveal effusion syndrome describes serous detachments of the choroid and ciliary body with exudative retinal detachment. It is a complication following glaucoma filtering surgeries such as trabeculectomy especially in nanophthalmic eyes.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 42-year-old-woman, with nanophtalmos, who developed posterior 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d uveal effusions after trabeculectomy for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The patient was put on oral steroids with good clinical outcome. Anterior Segment OCT allowed monitoring of iridocorneal angle a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 Swept Source OCT was useful for monitoring retinal reattachment and choroidal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3.
研制基于51单片机控制用于组织高分辨率成像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方案.利用自建样品池和生物样品对系统测试,证明了系统具有高分辨率、高探测灵敏度、智能化以及无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15.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它是一种无损伤、非介入、非离子辐射的探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有限元分析(FEA)是用于工程科学的重要工具,FEMLAB(Finite Element Modeling Laboratory)是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对科学和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和仿真计算的交互式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OCT成像技术的原理及FEMLAB的应用步骤,重点用FEMLAB软件对脑组织内光场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论证OCT成像在脑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皮肤组织的光谱吸收特性,研制一套基于扫频激光光源的皮肤血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成像系统,实现皮肤组织2D/3D结构成像及微血管血流成像。方法:该系统由扫频激光光源及干涉仪组成的光学系统模块、光电探测器及数据采集卡组成的信号采集模块、计算机及控制卡组成的系统控制模块以及图像处理模块构成。系统采用中心波长为1310 nm的扫频激光光源,通过对采集到的与皮肤组织结构及微血管血流相关的光相干扫描信号进行色散补偿、逆傅里叶变换及去相关标准差运算等数据处理,实现皮肤组织结构与微血流成像。结果:利用该系统对人体皮肤组织进行实时成像研究,其扫描频率为100 kHz,纵向分辨力可达6μm,可清晰显示皮下分层与血管组织;利用去相关标准差算法处理,该系统可实现皮下微血流信息的提取与成像。结论:该系统实现了皮肤组织结构与微血流成像,为浅表皮肤病与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设备原理建立能量检测方法,并借助Newport能量表校准相干光能量,解决扫描信号质量低的问题。方法:采用Newport能量表检测超发光二极管(SLD)光源能量,用以解决SLD光源能量不足和光谱仪的光功率低导致的OCT扫描信号质量低问题,对于能量不足的问题采用调整光源电流值,以使相干光能量在正常范围内,通过清洁参考镜光路后提高光功率数值。结果:校准SLD光源前能量为670μW,校准后能量为738μW,清洁参考镜光路后光谱仪的总光功率(TOP)由之前的0.7μW提高至0.9μW,血流报告的扫描信号质量指数(SQ)值从6提高至9。结论:通过扫描质量指数的提升,可提高视网膜扫描断层图像的清晰度和血流报告的SQ值,便于临床对眼内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直接眼底镜检查、数码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4种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就诊我院眼科门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直接眼底镜检查、数码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为标准,分析各种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的一致性。结果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为筛查阈值时,眼底彩色照相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直接眼底镜检查,Kappa检验有高度一致性;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为筛查阈值时,直接眼底镜检查与眼底彩色照相的特异性基本一致,但眼底彩色照相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直接眼底镜检查,Kappa检验有高度一致性。同正常组相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视网膜各方位厚度并无明显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各方位神经上皮层厚度比相应方位的正常组增加。结论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以上患者的主要筛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频域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技术分析研究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2—12月在该院眼科行黄斑区频域OCT检查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63例(63眼)作为观察组和正常眼患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对其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测量,记录黄斑区9个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平均厚度。结果 A1、A5区察组(病理性近视眼组)和对照组(正常眼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A3区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眼组)均低于对照组(正常眼组),P〈0.05,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4、A6、A7、A8、A9区,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眼组)均低于对照组(正常眼组),P〈0.01,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近视对视网膜特别是黄斑部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频域OCT能够精确量化该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