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方式对残余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纳入的20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研究组采取腹膜透析,对照组采取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治疗结果及患者残余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残余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残余肾功能高于对照组,但其他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的躯体活动、饮食行为、社会心理行为及治疗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00%,低于对照组的19.00%(P 0.05)。结论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均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腹膜透析治疗效果更好,对患者残余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改善生存质量,促进病情快速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应用腹膜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以透析方式分组:对照组75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75例行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①实验组治疗后血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给予腹膜透析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保护残余肾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韦慧琴  李良 《广西医学》2011,33(5):606-607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CAPD)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HD组和CAPD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各项观察指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半年、1年、3年存活率相近(P〉0.05);透析后HD组肌酐、血尿素氮、尿量下降更为明显;HD组白蛋白相对较为稳定,透析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PD组白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D血压控制较HD组好,两组血糖水平透析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为心脑血管疾病、出血、营养不良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与CAPD均为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但并发症均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7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血液透析,观察组应用腹膜透析,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临床指标[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磷、血白蛋白(ALB)]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BUN、Scr、iPTH、血磷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应用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临床指标水平,降低肾功能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B组患者采取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的中有效率为86.7%,B组为80.0%,两组差异不显著(P 0.05);A组感染率低于B组,但出血率高于B组,两组营养不良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各自具有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联机血液透析滤过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3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透析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血液透析+血液灌注,n=40例)与观察组(联机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注,n=43例),比较两组肾功能及透析充分性。结果 两组透析后血尿酸(BU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低于透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后BUA、SCr、BUN、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β2-MG清除率、尿毒清除率(Kt/v)、尿素氮下降率(UR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机血液透析滤过可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肾功能,提高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7.
彭保康 《当代医学》2011,17(22):115-1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9例,分为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组49例、血液透析组4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后体重、尿量、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前、透析后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血清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的患者中,根据不同的适应证来选择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吴文政  杨枫 《吉林医学》2022,(3):770-77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收治的患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膜透析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透析前、透析后生化指标、肾功能指标、尿素清除指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透析后,观察组白蛋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生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观察组患者肌酐、尿素氮以及尿素清除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化指标,同时促进肾脏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中行腹膜透析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情况。方法择取在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12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划分为甲组、乙组,60例/组。予以甲组行血液透析治疗,予以乙组行腹膜透析治疗,统计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多项指标(尿素氮、胆固醇、血肌酐以及甘油三酯)改善情况,并行对比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尿素氮、胆固醇、血肌酐等指标水平对比(P0.05);不同透析方式治疗后,乙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多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甲组(P0.05)。结论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中若行腹膜透析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尿素氮、血肌酐等多项指标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失为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56-59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采取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州市第一医院肾内科收入尿毒症患者1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95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肾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32%,低于对照组的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均是保护残余肾功能有效透析模式,但腹膜透析降低炎症指标水平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偏低,可考虑作为尿毒症患者首要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对照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等各项临床指标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更突出,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老年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谷香  胡平安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6):497-499,502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dial-ysis,CAPD)治疗老年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疗效。方法对16例HD和11例CAPD终末期DN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液生化指标、血压、生存率、死亡原因及透析后透析充分性(Kt/V)、残余肾功能和主要并发症。结果两组前2年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CAPD组第3年的生存率明显下降且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均高于H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APD组血浆白蛋白显著低于HD组(P<0.05)。治疗后两组BUN、Cr、K、P下降,以HD组BUN、Cr下降更明显(P<0.05);HD组透析充分性(KT/V)更佳,但残余肾功能下降更快,且脑血管病发病率较CAPD组高;CAPD组感染率较HD组高。结论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治疗老年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两种有效方法,两者各有优缺点。故DN的替代治疗,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替代治疗,开始替代治疗1~2年,可以予以PD治疗,而后再据情况改为HD。对于有严重心脏病或脑出血的病人应首选PD。  相似文献   

13.
蔡红艳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23-624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作用。方法确诊糖尿病肾病37例,分为透析组和非透析组,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尿蛋白、CCr、Hb、Alb、平均动脉压,对比分析早期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结果透析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减少,血压降低,Alb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非透析组治疗前后尿蛋白、Hb、Alb、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改善症状、保存残余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结果两组的生化项目对比显示,血液透析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比腹膜透析组低,差异有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5;t=12.516,P<0.01);两组的血钾、血糖值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061,P>0.05;t=0.083,P>0.05)。患者1年后疗效:血液透析组有效率(81.25%)与腹膜透析组有效率(78.13%)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741,P>0.05)。结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治疗终末期肾病,效果相当,但血液透析在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优于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并对比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均明显减少(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较之治疗后的对照组均明显更低(P<0.05).对照组的感染率为6%,观察组的感染率为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中,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有效治疗,但腹膜透析对其肾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终末期肾病给予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8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研究组给予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腹膜透析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体重、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24 h尿量、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给予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采用腹膜透析、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肾内科收治的96例终末期肾衰竭伴皮肤瘙痒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腹膜透析,32例)、B组(血液灌流,32例)及C组(血液透析,32例)。比较三组患者钙、磷代谢水平、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及皮肤瘙痒程度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血Ca、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较B组和C组均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C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hs-CRP、Scr、BU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较B组和C组均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较B组和C组均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皮肤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相比,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治疗对其皮肤瘙痒程度、钙磷代谢及肾功能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行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探讨此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8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于置管术后根据透析前血糖值,透析液中直接加入相应剂量胰岛素进行腹膜透析,比较透析前后的血压、生化指标及尿量。结果透析后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但尿量无明显减少(P〈0.05),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改变(P〈0.05),体重减轻(P〈0.01),血压有所下降(P〈0.01)。结论根据患者血糖值,于透析液中加入胰岛素行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李颖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20-1121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维持性透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B组41例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观察透析前后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透析治疗后Scr和β2-M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A组β2-MG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和Amp明显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L和Am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作为维持性透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常用的两种透析方式,均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血Scr、β2-MG,而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清除β2-MG,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明显优于血液透析滤过。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65-136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ESDN患者127例,根据不同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n=76)和腹膜透析组(n=51),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透析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素、血磷、血红蛋白、总蛋白、血肌酐与透析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舒张压、收缩压、总蛋白、血白蛋白均高于腹膜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出血、心功能不全、内瘘阻塞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组,脑梗死、转换透析方式、腹膜炎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65岁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腹膜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均是治疗ESDN的有效手段,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腹膜透析,但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均有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