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金庚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3):316-319,321
目的:检测两种老年期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D患者55例(AD组)、VD患者58例(VD组)和正常体检者30名(正常对照组)。VD组和AD组均按病情严重程度再分组:按痴呆严重程度根据总体衰退量表评分,得分3、4分者为轻度组,5分为中度组,6、7分为重度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受试对象血浆Hcy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组和VD组患者血浆Hcy明显升高(P〈0.05),AD组与VD组间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0 9);AD重度组与AD轻度组比较(P〈0.05),VD重度组与VD轻度组比较(P〈0.05)。结论:测定血浆Hcy水平对诊断AD和VD有帮助;AD和VD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浆Hcy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4.
1H-MRS在痴呆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痴呆是一组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综合征;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在西方国家又以AD最为常见;症状包括言语、记忆力、视空间功能、情绪或人格和认知等功能障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痴呆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关于痴呆早期诊断的研究有很多, 相似文献
5.
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在筛选农村老年期痴呆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HDS-R在筛选农村老年期痴呆的可靠性。方法 应用HDS-R对农村50岁以上人群进行痴呆的调查,同时应用MMSE,HDS与之比较,以便对HDS-R在筛选农村老年期痴呆可靠性的探讨。结果 HDS-R与MMSE,HDS的测量结果与明显的正相关,而且,HDS-R项目少,效率高,测量时间短,易被老年人接受。结论HDS-R可适合作为农村老年期痴呆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与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类型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免疫和炎症机制参与了VD的发病过程,其中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此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7.
陈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1):97-99
人类的期望寿命不断延长,痴呆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各国多项研究证实性激素与老年期痴呆的发病有关。现从发病机制,临床研究,治疗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老年期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奚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1):28-2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AD、22例VD老年患者和对照组28例进行TCD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D组TCD异常率为89、7%,VD组为95、5%,两组相仿,均表现为全脑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痴呆的严重程度与脑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结论:常规TCD指标无法鉴别AD、VD,但对揭示痴呆的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在欧美,VD患者占痴呆总患者的10%~20%。VD在亚洲的发生率较高,在日本VD患者大约占老年性痴呆患者的50%,这主要与卒中高发率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VD发生率呈指数增长,根据我国痴呆流行病学统计资料,随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VD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国内外药物治疗VD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廖张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具有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等特点,其在神经精神特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存在很大重叠,但执行功能受损更突出,常规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对VaD的筛查不敏感。目前VaD尚缺乏有效治疗,因此早期诊断与干预尤为重要。本文对VaD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关联基因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痴呆的患病率近几年来快速上升,给患者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影响。老年期痴呆正成为一个重大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死亡的老年期痴呆患者共152例,就其死亡原因及患病后生存时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表现除认知缺损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外,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表现有精神行为症状,一般称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多萘哌齐联合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认知功能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01 76例老年期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奥氮平,观察组使用多萘哌齐联用奥氮平干预,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况评价量表(MMSE)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观察并记录总有效率,头晕、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8周后ADL评分(80.21±9.62)分高于对照组(71.23±10.21)分;观察组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萘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比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脑CT及镜像书写。方法 采用经线测定法对29例AD及32例VD病人的脑CT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全数病例进行了利手、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量表及总体衰退量表测定,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草案)中书写部分进行检查,并将所得结果加以比较。结果 ①AD组病人的两脉络球间距离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经之商和头颅内横经与侧脑室体部间最大外经之商均值均明显较VD组病人为小(P<0 .01 )。第三脑室和外侧裂最大宽度则明显较VD组病人为大(P<0 .01)。②AD组病人的镜像书写发生率为48 .3%,明显低于VD组病人的78. 1% (P<0 .05 );而镜像书写分度为(5. 71±3 .69),明显高于VD组病人的(3 .78±3.14) (P<0 .05)。结论 AD及VD病人的脑CT及镜像书写各有其特点,可有助于两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
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脑显像评价认知障碍患者中的脑小血
管病变对皮层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PET中心行18F-FDG PET/CT
脑显像且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存在小血管病变的认知障碍患者21例,
其中临床诊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0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或混
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MD)11例。首先目测两组患者的18F-FDG PET/CT脑显像皮层及皮层下核团代
谢减低特点,并结合颅脑MRI判断病变血管对脑代谢的影响。使用NeuroQ软件和Scenium软件对18F-FDG
PET/CT脑图像在像素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皮层代谢情况。
结果 通过目测和NeuroQ软件分析发现VaD组患者18F-FDG PET/CT脑显像图像特点为无规律,不对
称皮层或皮层下核团代谢减低,其中额叶皮层代谢减低范围最广,程度最重。结合颅脑MRI改变,考
虑皮层和皮层下核团代谢减低主要为小血管病变引起。AD或MD组患者脑代谢均呈现双侧颞顶叶代谢
减低,其中8例出现皮层代谢减低不对称表现,6例出现基底节丘脑不对称代谢减低表现,与典型AD
的表现不符,结合颅脑MRI表现,考虑为病变血管所致,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相应皮层代谢减低。通
过定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SUV比值在左右顶叶、内外颞叶和枕叶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 18F-FDG PET/CT脑显像作为功能影像可以推断小血管病变与皮层及皮层下核团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有、无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不同特点,以探讨AD患者BPSD的病理生理及其与大脑神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AD患者,其中6例有BPSD(BPSD组),7例无BPSD(NBPSD组),并进行PET检查,对各脑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rCMRglc)及多个核团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参数图(SPM)对两组脑PET图像进行像素间比较。结果:①BPSD组的AD患者额叶放射性减低者多于NBPSD组(4/6∶2/7);②应用感兴趣区(ROI)方法进行比较,BPSD组和NBPSD组在所选脑区中的rCMRglc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应用SPM方法进行比较发现,BPSD组和NBPSD组rCMRglc显著减低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前额叶、顶枕交界处和颞下回。BPSD组比NBPSD组rCMRglc减低面积大,左侧额叶上回、右侧颞叶前内部、右侧岛叶前下部葡萄糖代谢减低。结论:AD患者,不管有无BPSD,rCMRglc减低区主要位于前额叶、顶枕叶交界处和颞叶下回;有BPSD的AD患者比无BPSD的患者rCMRglc的减低区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提示BPSD可能是AD病程中的一个症状,而并非是另一种AD类型;额叶rCMRglc减低可能与BPS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脑干听觉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在脑干听觉反应(ABR)检测中的特点,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及Click短声刺激,测查32例VaD和28例AD和41名健康老人(NC)的ABR。结果AD组、VaD组及NC组波Ⅲ的绝对潜伏期(Cz脑区)分别为(5.1±0.4)ms、(4.6±0.4)ms和(4.5±0.4)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4,P〈0.01);3组波V的绝对潜伏期(Cz脑区)分别为(6.9±0.2)ms、(6.9±0.3)ms和(6.8±0.3)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P〉0.05);3组波Ⅲ的绝对波幅(Cz脑区)分别为(0.19±0.07)μV、(0.32±0.13)μV和(0.35±0.15)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7,P〈0.01);3组波V的绝对波幅(Cz脑区)分别为(0.16±0.07)μV、(0.43±0.15)μV和(0.51±0.17)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1,P〈0.01)。AD组波Ⅲ的绝对潜伏期较其他2组延迟、绝对波幅较其他2组下降;AD组波V的绝对波幅较其他2组下降;VaD组波V的绝对波幅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结论ABR对临床辅助诊断AD和VD有一定参考意义,ABR测定可作为老年神经精神科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黄友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1):20-22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分析.结果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显示研究组III、V波潜伏期(PL)和I~III、III~V、I~V波峰间潜伏期(IPL)及(III~V)/(I~III)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客观的反映听觉系统和脑干功能状况,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疗及预后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为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其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ET)、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出现及神经元的减少.迄今为止,AD病因不明,缺乏客观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当AD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已处于临床中期阶段,即中度AD,此时治疗效果较差,且很难逆转病情的进展,因此研究者们都在努力寻找早期诊断标记物及疾病修复疗法,结果发现正电子断层显像(PET)技术有望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PET技术可以被用于研究脑代谢变化、各种神经递质系统、炎症过程及蛋白质聚合物(尤其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物)[2].PET利用11C标记的匹兹堡复合物B(11C- PIB)和18F脱氧葡萄糖(18F- FDG)在体显像,可以了解脑内Aβ蛋白分布及葡萄糖代谢情况[3].本文将近年来PET影像技术在AD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