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CBM、CNKI、VIP及WanFang Date数据库,全面收集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RCT,4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胺碘酮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RA的总发生率[RR=0.60,95%CI (0.48,0.74),P<0.000 01]和室颤发生率[RR=0.47,95%CI (0.26,0.85),P=0.01],且不影响溶栓术后冠脉再通率[RR=1.00,95%CI (0.88,1.15),P=0.94],但不能降低术后病死率[RR=0.33,95%CI (0.10,1.09),P=0.07].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胺碘酮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但未能降低病死率.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RCT结果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62-4164
目的探讨早期低分子肝素配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12h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配合治疗,观察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再通时间及再通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再通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梗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早期低分子肝素配合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缩短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前使用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肝素组和对照组 ,早期肝素组尿激酶溶栓之前静脉注射肝素 ,对照组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早期肝素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83.33%和 6 0 .5 2 % ( P<0 .0 5 ) ,两组治疗前预计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早期肝素组治疗前后的梗死面积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 P<0 .0 1)。最终梗死面积和梗死面积变化百分率在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和 P<0 .0 1)。结论早期应用肝素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 ,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状动脉再通率 ,减少再闭塞 ,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72例AMI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及治疗期间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AMI后再梗死等不良反应,进一步明确静脉溶栓对AMI患者的疗效及其优势。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5.00%)低于对照组(97.22%);观察组血液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即血液再通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时,虽其对梗死部位的疏通程度不如PCI,但仍具一定优势,如静脉溶栓能减少患者心肌梗死时间,继而减轻心肌坏死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方法检索近10年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t-PA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RCT文献共283例ACI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均为中等,其中治疗组(使用rt-PA)122例,对照组(常规溶栓治疗)16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存活率、脑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2.55,95%CI(1.33,4.87);RR=2.20,95%CI(1.24,3.90)];在继发血管闭塞、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RC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51,1.62)]。结论相比应用尿激酶等传统溶栓方案,rt-PA可显著提升ACI患者的治愈率,且不增加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45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精心临床护理,比较两组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冠脉再通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冠脉再通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心护理可缩短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对静脉溶栓再灌注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疗效及时间的依从性已被临床肯定[1 ] 。近年来 ,为进一步提高溶栓再灌注率 ,人们已将注意力转移至溶栓前的辅助用药上。目前国内有在溶栓前应用肝素的报道[2 ] ,但低分子肝素应用的报道甚少。笔者对近 4年来 8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评价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溶栓的再灌注率、再灌注时间、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左室功能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共 83例 ,有AMI临床症状、典型AMI心电图改变、CK MB升高及 /或肌钙蛋白Ⅰ (+) ,符合AMI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尿激酶溶栓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再通率,及观察组不同时间进行治疗的再通率,分析早期尿激酶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h内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率为92.3%,3~6h再通率为70.0%,6~12h再通率为28.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2年12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比较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全因病亡率,总死亡率,随访再梗塞、非计划血管重建、心力衰竭及卒中发生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差异。结果 最终纳入6项研究共33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在院内死亡风险相对危险度(RR) RR=0.68,95%CI为0.31~1.48,P=0.33、总体死亡率(RR=0.83,95%CI为0.47~1.49,P=0.54)、随访再梗塞(RR=1.59,95%CI为0.38~6.75,P=0.53)、非...  相似文献   

10.
杨秋玲 《临床医学》2012,32(3):66-6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栾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38例患者中31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76.31%,6例溶栓失败发生泵衰竭转上级医院,住院期间死亡1例,病死率为2.6%。结论静脉溶栓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了心肌损伤,实现了血管功能重建,且患者治疗的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情况;分析了溶栓前,中,后实施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医护配合,发病30min~1h开始静脉溶栓的患者6例;全部再通,再通率100%;发病2~6h开始溶栓的患者84例再通,再通62例,再通率73.8%;发病6~12h内开始溶栓患者18例,再通6例,再通率33.3%。结论早诊断、早溶栓、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护理的作用。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和观察。结果 35例患者中,27例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77%。结论在溶栓治疗中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溶栓疗效及出血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溶栓2h内血管再通率为88.9%(24/27),出血发生率55.6%(15/27),均为皮肤黏膜出血,并于1d内消失。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瑞替普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其再通率高、血管开通时间短,给药方便,适合在基层医院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24例发病在8h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造影按血管再通程度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再通.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 Rank Score(MRS)分为治疗效果好(MRS 0~Ⅲ)、治疗效果差(MRS Ⅳ~Ⅵ)两类.结果 完全再通率54.2%(13/24),部分再通率25.0%(6/24).溶栓后30 d,治疗效果好的患者有15例(62.5%),出血率为16.7%(4/24),病死率为16.7%(4/24).结论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有效方法,但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的高低与溶栓治疗距发病的时间相关。然而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在入院前已经耽搁了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现将我院收住的 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情况作对比分析。比较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相似文献   

16.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多个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找到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检索1989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文献,以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短期(<30d)死亡率作为效应指标,应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院前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优于院内溶栓组[OR 2.67,P<0.01],短期(<30 d)死亡率低于院内溶栓组[OR 0.71,P<0.01],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84,P=0.94].与PCI组相比,院前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CI组[OR 2.91,P=0.005],短期(<30 d)死亡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1,P=0.56],但其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相对差,院前溶栓疗效与预后均优于院内溶栓,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结论 与PCI相比,院前溶栓疗效及预后与PCI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因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相对差,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总结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冠状动脉再通42例,再通率75%,15例并发轻度出血,28例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56例均安全度过危险期,无一例死亡.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能缩小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梁玲  万滋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15-51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入选4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非溶栓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再通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冠脉的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冠脉再通45例,再通率77.6%;9例(15.5%)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