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志林老师崇尚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古。遵仲景之竣平,叶氏之清灵。审证求因,经方治用,不避时方,临证重视四诊合参和脏腑辨证,强调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遣方用药贵乎精和轻而善于化裁,创新而自成体系是其风格。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下面就将其治疗特色简介如下。1内科病证,剖析病因,重在脏腑,治病求本老师研《内经》、习《伤寒》,临证力主四诊合参,针对复杂的证候,力求不遗漏关键之点,不疏忽疑似之处,通过表象,全面分析,把握病因之实质。他认为病因虽分六淫七情,辨证虽主…  相似文献   

2.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3.
高志林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 3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仅对内科疾病的诊治颇有造诣 ,而且对儿科疾病的治疗亦有其独到之处 ,并娴熟经典 ,善用经方 ,笔者随师学习 ,将其运用经方治疗小儿厌食症医案介绍如下。1 四逆散案成某 ,男 ,2岁。不欲饮食 ,脘腹疼痛夜啼 ,大便不爽 ,舌淡微青 ,苔薄微腻 ,脉沉有力。辨证 :肝脾不和。治则 :疏肝理脾。方用 :柴胡 3g,炒白芍6g,枳壳 3g,麦芽 5g,白豆蔻 2 g,炙甘草 3g。 1日 1剂 ,水煎 ,少量频服 ,3剂后 ,纳食稍增 ,上方又服 3剂 ,诸症消失。按 小儿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土虚木郁 ,病机在肝 ,病位…  相似文献   

4.
李文艳 《河北中医》2002,24(4):258-259
王自立,中医主任医师,甘肃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甘肃中医>杂志主编,全国第一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临证工作40余年,集名家之长,纳各家精髓,融会贯通,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证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泄泻、胃痛、呃逆、呕吐、便秘等。临床常因证众多,治法不一及用药繁杂,导致失治、误治。笔者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从以下六方面论治此类病证,每获良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胃居于中央为后天之本,升发万物,在人体向有中州之称。脾胃一腔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因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合和的密切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的功能。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由于脾胃健运才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的正  相似文献   

7.
王德林主任医师临证经验辑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林主任医师从事医疗 ,教学 50余年 ,精研《内经》及仲景学说 ,并从事大量的临床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主张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才能相得益彰。王师擅用经方治病 ,尤其对中医喉科、外科及内伤杂病的治疗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现将笔者在跟师学习中的一点体会做一辑要。1 对喉科疾病的诊治王师认为咽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咽主纳食 ,下系于胃而连六腑 ,喉司呼吸 ,下系于肺而连五脏。咽喉疾病 ,一般认为是由火毒而引起 ,但是 ,虽多火邪为患 ,不能不分情况骤用苦寒之品以强遏 ,以致火毒滞凝。在治疗咽喉疾病中 ,应注意腑气畅通 ,又忌猛…  相似文献   

8.
沈玉鹏  原睿 《西部中医药》2003,16(11):18-19
韩芳林主任医师,自幼常立于其父问疾诊病之案头,耳濡目染、倍受熏陶。曾先后在兰州医学院、兰州军区建设兵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全国中医儿科提高班学习。她勤奋不怠,广采古今,博览群书,并在著名儿科前辈江育仁、曹济民、钱育寿老中医的严格训练、精心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侍诊抄方,使韩老师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日臻雄厚,中医临证诊治能力日增。四十年来韩老师始终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为广大病儿服务,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懈的钻研、不断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树立了科学全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笔者有幸亲…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故笔者治疗脾胃病,常采用多种治法,并结合辨证分型,灵活用药,获满意疗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疗脾胃病理论丰富,特色显著。清末民初,江南医家尤其是孟河、吴门医派的诸多名医,素以论证求精、用药细腻著称,有很多脾胃病诊治经验和精辟论述尚存于医籍之中,足资后学借鉴。笔者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多年来研习传承前贤医家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将脾胃病常见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健脾理气、疏肝和胃、温胃建中、甘凉濡润等二十七法,并对选方用药做了梳理,以期执简驭繁,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王垂杰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  王垂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90-1391
介绍了王垂杰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主要从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介绍临床经验,用药特点等。  相似文献   

12.
13.
徐珊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医疗及教学工作,系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对脾胃病中医诊治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笔者有幸师从徐珊教授,兹将徐师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治肝安胃临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肝体用不能之不同,从肝胃不和与肝胃阴虚分型,介绍了临证对脾胃病以“治肝安胃”为大法的辨证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5.
16.
肺心病临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心病属中医喘证、肺胀等范畴.依据现代医学理论,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中西合参重新认识肺心病 的发病机制、辨证、治疗,使中西医学观点更接近,直至发展到融会贯通,即不拘学科界限,引进、吸收先 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补充、完善本学科,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寒热并治,辛开苦降法本法是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职,邪热内陷,胃虚气逆而引起的脾胃病常用治法之一。用以治疗胃脘痛或痞满呕恶,肠鸣泄泻等证甚佳。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和肠炎等辨证用之收效亦理想。病例:陈某,男,47岁,惠胃脘痛2年之久,痛处得暖得按可减。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渍疡,病发时伴肠鸣便溏,吐酸口苦,腹胀舌红而苔黄,诊脉弦细数。1985年5月来院求治,证见胃中有热,肠中有寒。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药用:法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8克,黄连6克,佛手10克,香附子10克,玄胡10克,川楝子10克,党参12克,白芍15克,焦楂10克,炙甘草10克。嘱服7剂后,痛胀大减,口苦泛酸亦缓,大  相似文献   

18.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0,22(7):514-515
老年人脾胃本虚 ,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内经》指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经临床观察 ,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 ,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 ,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 ,以致饮食积滞 ,湿浊困脾 ,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 ,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肝主疏泄 ,协助脾胃纳化 ,脾、胃与肝 ,三者一气相通 ,则升降有度 ,纳化有常 ,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 ,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19.
<正>曹廷华,商南县名中医,商南县中医院内二科、脾胃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南县中医院确定的首位师带徒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对脾胃病及其他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诊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飧读者。1治病求本,掌握要点曹老师在临床治病中十分重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他认为治病如开锁,对症锁即开,主张以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为八要综合辨治。在临床治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事儿科临床 2 0余年 ,对一些疾病的诊治积累了经验 ,现不揣浅陋 ,介绍如下。1 外感高热 ,应按表里辨治高热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而以外感温热病最为常见 ,治疗时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往往表邪未尽 ,已传入里 ,在起病 2~ 3日后常为表证兼里热证。故解表的同时 ,兼清里热 ,如选用豆豉、薄荷等解表药的同时 ,又用柴胡、黄芩、板蓝根、一枝黄花、鸭跖草等清热药。因为单独使用解表药 ,虽汗出热退 ,但不久发热又作 ,所以应在使用解表药的同时 ,一定要佐以清热药。注意解表不忘邪热内传 ,清热不忘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