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Ross 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 Ross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 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2 0 0 2年 7月 ,16例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 (平均年龄 14 .0± 9.9岁 )接受 Ross手术 ,即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主动脉瓣狭窄 9例 ,主动脉瓣发育不良呈穹隆状狭窄 2例 ;主动脉瓣脱垂 5例 ,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各 1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随访 1~ 4 8个月 ,平均 30± 13个月 ,无远期死亡 ,无瓣膜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心功能 级。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及同种肺动脉瓣功能良好 ,仅 1例患者主动脉瓣有极少量反流 ;所有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 2 .1± 0 .8mm Hg(1k Pa=7.5 mm Hg) ,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瓣环随着年龄的生长而增长 ,平均瓣环直径较术后增加 4 .0± 2 .1mm。 结论  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安全 ,效果好 ,随机体发育而生长 ,可适于某些主动脉瓣瓣膜疾病 ,尤其适于小儿及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及评估Bentall手术在小主动脉根部或小主动脉瓣环患者再次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9年1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Bentall手术24例小主动脉根部或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1~68(45.70±15.27)岁。所有患者均曾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有20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患者接受了带瓣管道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2例行生物瓣置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无院内死亡。30 d内死亡1例;2例因术后出血行开胸探查术,术中发现左侧纵隔胸膜出血,根部吻合口未见出血;1例因术后出现心脏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术。植入的人工主动脉瓣平均直径为(22.75±1.78)mm。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人工主动脉瓣膜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1.17±2.24)mm Hg。结论 Bentall手术治疗小主动脉根部或瓣环再次手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获得较大尺寸的人工瓣膜植入,以获得更大的瓣口面积,从而具有良好的术后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使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0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临床中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意义。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4~3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余均为单纯主动脉缩窄。10例患者静息情况下测量上下肢压差均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前评估无明确手术禁忌。1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患者,同时行Bentall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及大出血、脊髓缺血性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嘱托患者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复测上下肢压差均小于20 mmHg,CTA结果提示未见动脉瘤、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等表现。结论利用人工血管从升主动脉转流至降主动脉是治疗胸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瓣环扩大术在小主动脉瓣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病变患者行瓣环扩大后置换主动脉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小主动脉瓣环病变患者在主动脉瓣置换时进行瓣环扩大术,采用Manougnian法主动脉根部成形术13例,Nicks法9例;同期施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术后3、6和12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无出血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术后3、6和12个月时跨瓣压差分别为10.2±2.1 mmHg(1kPa=7.5mmHg)、10.2±2.3 mmHg和9.8±3.1 mmHg,射血分数分别为0.66±0.02、0.68±0.09和0.68±1.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为0.42±0.06、0.48±0.08和0.51±0.07,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为1.08±0.06、1.16±0.04和1.21±0.18。随访13年,机械瓣活动良好,心功能(NYHA)I级18例,Ⅱ级4例。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时同期行瓣环扩大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Konno手术在儿童主动脉瓣环狭窄和心瓣膜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 Konno法 ,人工血管补片扩大室间隔 ,主动脉瓣环植入 2 1#机械瓣 ,用同一人工血管补片扩大升主动脉 ,再另取一人工血管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 结果  2例患者均成活 ,无残余杂音 ;主动脉瓣口跨瓣压差分别从术前的 12 7mm Hg(1k Pa=7.5mm Hg)降至术后的 2 3mm Hg,75 mm Hg降至 15 mm Hg。 1例并发伤口感染 ,另 1例并发右心功能不全 ,均经治疗痊愈。结论  Konno手术是治疗儿童主动脉瓣环狭窄较理想的方法 ,在儿童主动脉瓣置换中亦能应用 ,掌握其技术要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Xu JP  Guo HW  Shi Y  Hu SS  Sun L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38-640
目的总结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4年5月共对2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4~78个月,平均(36±25)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主动脉直径。结果主动脉直径术前为(4.8±0.5)cm,术后出院前为(3.6±0.4)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中,主动脉直径为(3.7±0.4)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病人的中期随访结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54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13~96个月,平均(23±16)个月.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5.77±6.02)mm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34.67±4.81)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37.65±6.35)砌与术前及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主动脉瓣狭窄的基础病变和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大于40mm是升主动脉再扩张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升主动脉成形术中未用人工血管包裹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者升主动脉瘤的中期疗效欠佳.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是这种术式的适应证,成形术必须将主动脉直径减至40mm以下,以减少远期再扩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白塞氏病所致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相关手术方式和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4例白塞氏病所致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4~50岁(36±7岁)。其中3例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瓣周漏行改良Bentall手术,另1例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行Wheat术后出现瓣周漏行改良Bentall手术。结果 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4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3~6个月定期行超声心动图和全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主动脉瓣周漏复发,人工机械瓣膜功能良好,人工主动脉血管通畅。结论白塞氏病合并主动脉瓣或升主动脉病变如单纯行心瓣膜置换术,术后人工瓣膜脱落的发生率较高,改良Bentall手术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主动脉退行性变、主动脉夹层、马方综合征等可出现主动脉根部扩张,尽管其瓣膜本身未存在或只有轻微病变,最后均可导致主动脉瓣膜反流。对于瓣膜和瓣环本身无或只有轻微病变者,按照传统的手术观点和方式,大多采用带瓣人工血管移植术(Bentall术或Cabrol术),但带瓣人工血管置换改变了正常的生理结构及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Wang ZN  Zhang BR  Xu ZY  Hao JH  Zou LJ  Mei J  Xu J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57-660
目的评价瓣周脓肿、心肌脓肿以及瓣膜严重毁损等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2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心内膜炎患者57例临床资料,均为原发性心内膜炎,其中感染侵犯主动脉瓣25例、二尖瓣1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6例.术中发现瓣叶严重毁损32例、主动脉瓣周脓肿19例、主动脉根部环形脓肿导致左心室-主动脉连接破坏4例、二尖瓣后瓣环脓肿11例、心肌脓肿6例、瓣膜赘生物形成55例.脓肿清除后遗留残腔采用间断褥式缝合6例、自体心包片修补19例、牛心包片修补6例、聚四氟乙烯膨体补片修补4例;施行以带瓣管道作升主动脉根部替换和左、右冠状动脉移植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1例,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16例.结果早期死亡6例(11%),死亡主要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人造心脏瓣膜性心内膜炎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4个月至14年,平均(5.93±0.20)年.晚期死亡5例,晚期主要并发症为人造瓣膜性心内膜炎.术后1年心功能恢复NYHA分组Ⅰ~Ⅱ级占96%(44/46);5年再手术免除率为(84±3)%,5年实际生存率为(61±9)%.结论复杂性心内膜炎局部组织破坏较多,应限期手术或急症手术,清创后残腔的处理是影响手术本身能否成功以及术后近、远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mm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脉压,应用SPSS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口径M-2二尖瓣组和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相比,跨瓣压差小[(5.9±1.6)mmHg对(10.7±3.2)mmHg],在体瓣口面积大[(2.9±0.2)cm^2对(2.6±0.2)cm^2)],瓣膜匹配指数大[(1.92±0.23)cm^2/m^2对(1.73±0.18)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注意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左室舒张末径较小者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时也应置入较大口径的机械二尖瓣瓣膜,以取得良好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生物瓣膜失功能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植入人体内1年以上损坏的生物瓣膜作损坏原因的临床分析。方法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共41例(47只)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1~16年,平均(9.7±4.1)年。对失功能生物瓣膜进行标本观察及病理学检测。结果47只带支架生物瓣膜中,瓣架无一损坏,42只瓣膜发生瓣叶撕裂或穿孔,35只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且在瓣环表面和瓣脚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2只瓣膜有赘生物及血栓形成;47只生物瓣膜中损坏较重的瓣膜送病理学检查发现大量吞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结论生物瓣膜早期损坏以破损撕裂为主,晚期以钙化和破损撕裂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病损结果出现。  相似文献   

15.
用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平均年龄6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选用St.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SPV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0±12.3)?min,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者为(74.0±9.2)?min.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跨瓣压差明显较其他人工瓣膜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无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尽管无支架生物瓣膜置入有一定难度,但其优良的血液动力学性能,提示其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国产人工双叶机械瓣用于绵羊肺动脉瓣位的功能状况及其长期在体内的各项性能。 方法 于 2 0 0 1年 10~ 11月 ,在体外循环并行下维持心跳对 6只成年绵羊经主肺动脉行肺动脉瓣国产人工双叶机械瓣置换术 ,长期观察术后绵羊生存时间、机械瓣的功能情况及病理变化。 结果 术后 6只绵羊全部存活 ,平均存活 (2 2 1± 2 0 8)d ,按计划将其中 2只绵羊分别于术后4 1d和 71d处死 ,处死前绵羊状况良好 ,病理检查 :机械瓣功能良好 ,无血栓形成 ,无瓣周漏 ,无组织过度生长 ;1只绵羊于术后 15 8d时停用抗凝药物 ,1周后 (16 5d)死于白色血栓形成导致的机械瓣功能障碍 ,病理检查示瓣周缝合缘纤维组织轻度增生 ;2只绵羊分别于术后 196和 2 34d死于重度贫血 ,尸检未见其他异常 ;1只绵羊迄今仍存活 (>6 17d) ,并分别于术后 4 38d和 4 79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提示机械瓣在肺动脉瓣位功能正常。 结论 在绵羊肺动脉瓣位应用新型国产人造双叶机械瓣 ,可取得良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瓣膜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期置换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94 1例病人进行瓣膜置换术 ,其中 2 4例同期进行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 ,占瓣膜置换病人的 2 5 5 %。 2 4例病人中女 17例 ,男 7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36岁 ;体重 37~ 5 6kg。其中 8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16例病人合并有肝肿大 (肋下 2~ 8cm)和下肢水肿、8例合并有腹水。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 0 6 6~ 0 91。超声检查示三尖瓣均有严重反流 ,反流面积为 4 2~ 34 0cm2 ,平均 (16 8± 9 3)cm2 。术前心功能III级 9例 ,VI级 15例。 6例病人因药物不能控制心衰而行急诊换瓣手术。结果 死亡 1例 ,死亡率为 4 2 %。术后 1周、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出院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0~ 36个月 ,平均 2 6 4个月。术后心功能I~II级2 0例 ,III级 4例。术后 3~ 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机械瓣功能障碍及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联合瓣膜病变 ,三尖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 ,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 ,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 ,能更好地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改善心功能 ,并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康  相似文献   

1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 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纵隔感染、颅内出血、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或左心室破裂等。晚期死亡81例,死因主要是慢性心衰和抗凝相关性并发症。术后5、10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4%与65%。84%的病人心功能(NYHA)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心肌保护方法的改善,三瓣膜手术的疗效已经显著改善。虽然早期病死率偏高,但只要维持术后心功能的良好状态和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术后远期病人心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