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相关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月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300例,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采用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的方法进行血液采集。三种采血方法要求于早上6:00进行采血,并且要确认患者保持空腹状态,使用专用的仪器对血常规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经过统计学计算对血常规其中的八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针对患者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5)。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液较静脉血和动脉血的稳定性略差。结论对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采血,其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多数以静脉血进行血常规等方面的检验结果,相比于末梢血液而言,其结果更准确,临床意义更大,应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3月来院体检的300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观察组则采集静脉血,对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HCT、WBC、Hb、RBC以及PLT值均较高,两组检验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会因为采血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要高于手指末梢血,所以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人员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便于互相对比研究,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各50例,其中甲组使用的采血方法为动脉采血,乙组使用的采血方法为静脉采血,而丙组则使用末梢采血的方式采血,为了使得到的实验结果准确有效,所有的采血人员均进行两次采血,以作重复的试验。结果经对比可知,甲乙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差不大,与丙组相比,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相比于末梢采血更为准确,由于静脉的采血方法更为简单,因此在进行血常规的检验时应该优先采取静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分析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液标本280份,将其按照采血方式分成静脉血组、末梢血组和动脉血组,对比3组血液标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动脉血与静脉血8项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梢血组各项检验结果与静脉血组比较,RBC、WBC、PLT、Hct、Hb检测结果末梢血组低于静脉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末梢血组MCV值的检测结果高于静脉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检测结果稳定性较差,建议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快速血糖测定仪测量值的影响。方法通过对6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3种不同的采血方法 ,即自然流出法、热水热敷按摩法和手指挤血法,进行末梢血糖浓度的快速测定,同时利用大型生化分析仪测定其静脉血血糖浓度。结果自然流出法测定血糖值和静脉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水热敷按摩和手指挤血法测定血糖值均显著低于静脉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值时,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宜采用自然流出法采取末梢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卫生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126名,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3名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63名在常规静脉血采集完成后采集末梢血进行检验,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常规检验中MCV、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静脉血和末梢血对于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为血常规检测提供基础理论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收治入院的患者48例,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使用血液分析仪器检测血常规,对比静脉血和末梢血的结果差异;此外再随机选取住院患者12例采集静脉血,10例采集末梢血,两周内采集血液2次,对比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各项指标值。结果通过分析仪器测量的结果显示,两组红细胞(RBC)、白细胞(WBG)、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PLT)等八项指标数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各个参数的变异系数值都大于静脉血。结论血液分析仪器测量血常规时选取静脉血结果较为准确,偏差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5月1日—5月31日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60例、研究组60例。常规组患者使用末梢采血的方法,研究组患者使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在采血前,两组患者均应空腹,采血结束后,应在2小时内对血液进行分析,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具体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使用静脉采血不仅误差较小,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而且其受外力影响较小,能够更好的反映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对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8例。A组患者采集静脉血液进行检验,B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液进行检验。观察并分析两组的检验结果及差异状况。结果 A组与B组患者的Hct、Hb、WBC 3项指标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末梢血与静脉血对检验的结果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如果采集末梢血检验往往难以对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并且在部分检验指标结果方面静脉血检验准确度更高,因而在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建议通过静脉血采集的方式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血液常规检验中对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7月间所需行血液常规检验的患者120例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静脉采血方法,观察组给予末梢采血方法,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WBC、RBC、HB、PLT、HCT比对照组高,且采血疼痛程度的评分也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血液常规检查的患者予以不同的采血方式对比之后,静脉采血的方法其检验结果比末梢采血方法更为准确,可减轻采血疼痛程度,提升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中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3例,A组患者采集静脉血检验,B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验,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A组WBC低于B组,RBC、PLT、Hb、HCT检验值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CHC、MCV、MCH检验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采集静脉血检验的结果优于采集末梢血的检验结果,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影响,为临床准确采血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对100例我院住院采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对其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红蛋白(H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量出血(MV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今的临床采用静脉血采血的方式检验,误差小、结果较准确,是值得首选推广的验血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儿股静脉斜刺法采血的成功率。方法选取在我科行股静穿刺采血的130例患儿,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股静脉采血;观察组患儿采用股静脉斜刺采血法,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采血所用时间及局部血肿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采用股静脉斜刺采血法能有效增强一次采血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降低患儿痛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结果的差异及不同存放时间静脉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7—12月行身体健康体检人员147例,由同一名护士分别对其进行静脉血与未梢血血液标本采集,并均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行即刻血常规检测,并将静脉血液标本常温(20±3)℃,相对湿度(56±3)%的实验室内放置3小时,6小时后行常规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静脉血与未梢血血液标本行即刻实验时,血常规各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检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血液标本行重复实验,当检测时间与采集标本时间≤3小时,血常规各项检测值与即刻检测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检测时间与采集标本时间≥6小时,血常规各项检测值与即刻检测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进行血液常规检查时,取静脉血可最大限度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血液标本检测时间与标本采集时间间隔低于3小时,可消除检测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血常规检验者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末梢血),观察组(静脉血)。结果观察组WBC及PLT水平低于对照组,RBC、Hb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液样本抗凝后10 min、30 min WBC及PLT水平均高于0 min(P0.05);观察组血液样本0 min、10 min、30 min WBC及PLT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10日—12月10日180例血常规临床检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静脉血血小板(135.11±5.48)×109/L、红细胞(4.52±1.22)×1012/L高于末梢血,血红蛋白(112.18±3.78)g/L、白细胞(5.17±1.34)×109/L低于末梢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立即检测的血小板(135.15±5.28)×109/L、红细胞(4.48±1.95)×1012/L高于≤6 h检测、 6 h检测,血红蛋白(115.45±5.36)g/L、白细胞(5.15±0.25)×109/L低于≤6h检测、 6 h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均可影响采血标本质量,为了降低标本误差,提高准确度,还需加强标本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方法选取3个月来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4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进行静脉血及末梢血血常规检验,对所采集的两种标本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不同的采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200例作为本次探究的对象,实验组所用的采血方法为静脉采血,对照组采血方法为末梢采血,并且针对采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PLT、MCHC、HGB、HCT、RBC、WBC分别为(227.56±76.12)×10~9/L、(318.82±19.02)g/L、(115.33±10.12)g/L、(41.28±12.19)%、(3.36±0.56)×10~9/L、(5.09±1.56)×10~9/L、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11.56±76.12)×10~9/L、(321.52±30.75)g/L、(102.12±27.98)g/L、(30.56±32.78)%、(3.58±2.42)×10~9/L、(5.97±3.78)×10~9/L,显示末梢采血的稳定性明显低于静脉采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更加具有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周冬梅 《世界复合医学》2021,7(3):107-108,198
目的 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80名常规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体检者划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名.对照组体检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末梢血标本行血常规检验,研究组体检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分析两组体检者血常规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合格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血液标本常规检验的6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5例。对照组采用皮肤采血法,研究组采用静脉采血法,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液检查的误差率(19.70%)明显低于对照组(3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因素主要为标本量不足、溶血、标本有凝块等。结论采用静脉采血法进行临床血液标本的常规检验,并且做好相应的措施,有利于降低误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