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I、Ⅳ段CT上不典型脂肪肝的MRI诊断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肝脏I、Ⅳ段CT上不典型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18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及MRI常规SE、FSE序列扫描和梯度回波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序列检查,并重点分析肝脏I、Ⅳ段CT上不典型脂肪肝在MRI各序列上的表现和特点。结果:本组肝脏I、Ⅳ段CT表现不典型的脂肪肝中,局灶型脂肪肝为5例6个病灶,弥漫型脂肪肝中的正常肝岛13例共16个病灶。这些病例在CT检查时均未作出确切的诊断,MRI常规扫描仅能辨认少数脂肪含量较多的病灶,而化学位移反相位像上,全部病例均显示含脂病变部分与同相位比较有明显的信号下降,病变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信号对比明显改善。结论: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检查对于检出少量脂肪组织很敏感,可以作为不典型脂肪肝诊断的可靠标准。体循环的一些正常或迷走的静脉和/某些异常或异位的动脉供血可能为肝脏第I、Ⅳ段不典型脂肪肝好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肝脏Ⅰ、Ⅳ段CT上不典型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18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及MRI常规SE、FSE序列扫描和梯度回波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序列检查,并重点分析肝脏Ⅰ、Ⅳ段CT上不典型脂肪肝在MRI各序列上的表现和特点.结果:本组肝脏Ⅰ、Ⅳ段CT表现不典型的脂肪肝中,局灶型脂肪肝为5例6个病灶,弥漫型脂肪肝中的正常肝岛13例共16个病灶.这些病例在CT检查时均未作出确切的诊断,MRI常规扫描仅能辨认少数脂肪含量较多的病灶,而化学位移反相位像上,全部病例均显示含脂病变部分与同相位比较有明显的信号下降,病变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信号对比明显改善.结论: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检查对于检出少量脂肪组织很敏感,可以作为不典型脂肪肝诊断的可靠标准.体循环的一些正常或迷走的静脉和/或某些异常或异位的动脉供血可能为肝脏第Ⅰ、Ⅳ段不典型脂肪肝好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脂肪肝:MRI影像表现及MRI序列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选择评估脂肪肝的MRI序列和认识脂肪肝的MRI影像表现以帮助鉴别诊断,方法:18例脂肪肝病人进行了肝脏平扫和增强MRI,采用屏气同,反相位T1加权梯度回波序列,2D FLASH加脂肪抑制T1WI以及HASTE T2WI。结论:18例肝脂肪变中伴有7例肝癌,2例血管瘤,1例囊肿,5例肝硬化;弥漫型脂肪浸润6例,局灶型脂肪浸润12例,脂肪肝影像表现,T1WI同相位表现为稍高或等信号,反相位或加压脂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部分脂肪肝伴脂内肿块在反相位或加压脂TWI上可见低信号肿块周边全周或部分环状高信号带,在增强MRI上无明显强化,有时见少量小血管进入其内,结论:同与反相位MRI能较好鉴别诊断脂肪肝,两者互补,缺一不可,可避免脂肪肝的误诊或汤诊。建议对疑有脂肪肝患者行同,反相位T1加权MRI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在少脂肪肾错构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CT平扫肿块内均未见成熟脂肪密度影的少脂肪肾错构瘤MRI同反相位表现,同时结合其他MRI表现。结果目测法17例中,9例病灶在反相位信号较同相位弥漫性或局限性降低,3例在反相位信号无明显下降,但在脂肪抑制T2WI上病灶内高信号成分被抑制。5例病灶在反相位和脂肪抑制T2WI都无明显信号改变。其他MRI表现:14例T2WI呈均匀低信号,3例呈混杂信号。17例均未见假包膜。增强扫描17例均强化较均匀,10例皮质期中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持续强化,3例呈一过性强化,即"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结论 MRI化学位移同反相位成像技术,结合MRI其他表现,有助于对少脂肪肾错构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梯度回波化学位移MRI在诊断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行常规腹部MRI检查+梯度回波同相(in-phase,IP)和反相(out-phase,OP)序列扫描的患者80例,其中临床诊断为脂肪肝患者40例,非脂肪肝患者40例。对比观察二组患者肝脏在常规TSE T1WI、IP和OP像上的信号强度,测量同相位和反相位的信号强度值(SIip和SIop),计算肝脏脂肪变指数(FI,fat index),FI计算公式为:FI=(SIip-SIop)/2SIip。结果 40例脂肪肝患者在常规TSE序列T1WI上肝脏信号未见明显增高,在梯度回波化学位移相上,脂肪肝病灶在OP像上信号强度较IP像有明显下降,脂肪肝组的肝脏脂肪变指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梯度回波化学位移MRI对脂肪肝内的脂肪成分相当敏感,能提高对脂肪肝的诊断率,在临床诊断脂肪肝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1例因偶然发现肝脏结节性占位病变的60岁老年女性病人进行了肝脏MRI平扫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经外科手术切除肝脏病变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MRI表现及病理所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检查见肝Ⅷ段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2.0 cm×1.7 cm,边界清楚。病灶在化学位移双回波T_1WI同相位影像呈稍低信号,同层面反相位影像病灶信号强度不均匀减低,快速反转快速自旋回波(FRFSE)脂肪抑制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在动脉早期因明显不均匀强化呈显著高信号,其内下方见一条迂曲增粗的异常血管连接门静脉分支;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信号强度略低于周围的肝实质;在平衡期及延迟期,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在20 min及50 min肝胆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与富血供肝细胞癌有一定重叠,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及平扫MRI信号特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对胸膜外脂肪显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RI对正常及异常胸膜外脂肪显示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MRI化学位移同相位成像、反相位成像、T1WI、T2WI及STIR序列扫描,并对胸膜外脂肪的绝对信号强度及信号强度比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对20例累及胸膜外脂肪的病人进行检查。结果:在MRI各序列中,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显示胸膜外脂肪最佳,各序列绝对信号强度没有差别,而信号强度比存在差异。异常的胸膜外脂肪可以表现为移位、受压、中断、增厚及信号改变。结论:MRI可以作为观察正常及异常胸膜外脂肪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同、反相位化学位移成像中的信号改变及信号强度比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脊柱病变患者行MRI梯度回波同/反相位检查,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27例,并以63例中的正常椎体作为正常组。分析病变椎体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改变及其信号强度比(反相位信号强度/同相位信号强度),对三组信号强度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52.8%)例椎体良性病变组显示为反相位低信号、同相位高信号;16(59.3%)例椎体恶性病变显示为反相位高信号、同相位低信号。正常椎体组、椎体良性病变组及椎体恶性病变组的信号强度比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0.71±0.17、0.90±0.13和1.04±0.20(P<0.01)。结论:梯度回波MRI同、反相位成像的病灶信号强度改变及信号强度比对预测椎体良恶性病变的性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对脊柱压缩骨折病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R化学位移成像序列对脊柱压缩骨折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53例(共97个椎体)脊柱椎体压缩行MRI平扫和化学位移序列检查.其中病理性骨折31例(61个椎体,包括转移性肿瘤26例、骨髓瘤1例、结核4例);单纯性骨折22例36个椎体,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5例,骨质疏松7例.病理性骨折者行CT导引下经皮骨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部分临床证实;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均符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MRI表现,部分随访证实.结果:快速梯度回波反相位序列上,41个病理性压缩椎体为高信号,20个椎体表现基本为等或稍低信号;而25个单纯性压缩椎体在快速梯度回波反相位序列上则表现为低信号,11个椎体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卡方检验P>0.05.在快速梯度回波正相位序列上,压缩椎体基本上均为低信号.脊柱病理性骨折的反相位/正相位信号比是1.27 /-0.35,而良性压缩骨折反相位/正相位信号比是0.83 /-0.28,经统计分析P<0.05.结论:化学位移序列在鉴别脊柱单纯性和病理性压缩骨折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L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60例FLP,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8例加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60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内叶51例,左外叶9例。CT平扫呈低密度10例、等密度50例。MRI平扫T1WI双回波正反相位呈等、等信号15例,呈等、低信号2例,呈低、低信号1例,16例在脂肪抑制T2WI均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平衡期呈等、低密度信号,门脉期均为低密度信号。结论:FLP影像表现典型,CT结合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