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总结1例川崎病并存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加强营养和饮食护理是使患儿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性分析1990 ̄1997年57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常规组)27例。两组对比: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总结1例川崎病并存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加强营养和饮食护理是使患儿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CAL)的检出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1个月采用UCG观察冠状动脉的开口、内径、走行、管壁及管腔情况,并对临床治疗结果进行随访,观察患...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双源CT表现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22岁,反复心悸6年,伴黑朦2次。4岁时曾高热,持续数日。体检发现心界向左下扩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正常。心脏彩超示左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增宽并瘤样扩张,管壁钙化;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射血分数为0.43。双源CT冠脉扫描示左侧冠状动脉主干至前降支近段见管腔梭形膨大,最宽处约16.4 mm,管壁环形硬化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搭桥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搭桥手术(CABG)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随访发现,6例川崎病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病儿均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T)病变2例,心肌梗死3例。共行15支CABG;单支2例,3支3例,4支1例;左胸廓内动脉(LITA)至LAD6例;右胸廓内动脉(RITA)至LAD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络的延续护理对减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家庭照顾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的连续病例68例,根据使用互联网络平台前后分为对照组33例和干预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微信、QQ、手机App等各形式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在出院后6个月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川崎病知识问卷得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照顾者的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维度评分及家庭负担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川崎病知识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多种网络工具下的延续护理可以提高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照护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减轻患儿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甲型流感合并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增强对甲型流感合并川崎病的早期识别。 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82例实验室确诊的甲型流感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合并川崎病儿童共14例(KD+甲流组)。选择同期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8例KD患儿为KD组,28例单纯甲型流感患儿为甲流组。比较KD+甲流组和KD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持续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KD+甲流组、KD组和甲流组患儿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快速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SA)、白蛋白、转氨酶和心肌酶水平。 结果KD+甲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1.21 ± 3.36)d]较KD组[(6.29 ± 2.21)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81、P < 0.001)。KD+甲流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IVIG)比例(42.9%)较KD组(14.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41)。KD+甲流组患儿WBC[(13.18 ± 4.39)× 109/L]、ESR[(60.5 ± 15.82)mm/h]、CPR[55.5(17.56,61.0)g/L]、SSA[76.5(23.0,311.6)m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5(23.1,78.0)U/L]均较KD组和甲流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7.92、P < 0.001,F = 47.97、P < 0.001,Z = 3.15、P = 0.007,Z = 4.36、P < 0.001,Z = 2.68、P = 0.027)。KD+甲流组较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概率更高(57.0%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P = 0.041)。KD+甲流组患儿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较单纯KD组高(42.9%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041) 结论甲型流感合并KD患儿发热时间、明确诊断所需时间较长,其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更高,且血清SSA和ALT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我们为7例成人川崎病病人施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张婧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7,14(1):38-38
<正>患儿男,1岁,因发热3天就诊,门诊以急性感染收住院。体格检查:双眼球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21×109/L,中性粒细胞53.5%,淋巴细胞30.2%,C反应蛋白44 mg/L。超声检查: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主干内径3.3mm,Z值=2.5;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 branch,LAD)内径2.6 mm,Z值=0。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现将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2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例川崎病并发胆汁淤积和无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升临床对川崎病少见并发症的关注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9日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川崎病合并胆汁淤积及无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和预后。 结果患儿入院后血细胞分析提示白细胞(25.12 × 109/L)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为85.6%,C-反应蛋白(CRP):159 mg/L,红细胞沉降率为77 mm/h,肝功能:总胆红素(150.3 μmol/L)和直接胆红素(117.4 μmol/L)水平显著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8 IU/L)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8 IU/L)水平轻微升高,总胆汁酸(143 μmol/L)水平升高。腹部CT显示胆囊体积显著增加,胆管无明显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脑脊液检查发现其压力轻度升高,脑脊液细胞学、糖及氯化物均正常。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均正常。患儿诊断为川崎病合并胆汁淤积及无菌性脑膜炎,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 g/kg抗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抗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利胆退黄、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患儿体温正常,黄疸消退,精神正常,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结论川崎病同时并发胆汁淤积和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临床较少见,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对患有胆汁淤积和(或)无菌性脑膜炎和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的儿童应警惕川崎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减少川崎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用药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口服组阿司匹林口服给药;灌肠组采用保留灌肠给药。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发热持续时间、患儿的胃肠道反应及合作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灌肠法给药疗效更佳,且患儿易耐受,配合度好,家属更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32例患儿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21例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对32例KD患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PLT、MPV、PDW和PCT,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在急性期MP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而PLT计数、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计数较急性期升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PCT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W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检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KD及KD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惠儿的用药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口服组阿司匹林口服给药;灌肠组采用保留灌肠给药.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发热持续时间、患儿的胃肠道反应及合作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灌肠法给药疗效更佳,且患儿易耐受,配合度好,家属更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探讨心血管疾病相关的miR-155、miR-208和miR-499在川崎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川崎病患儿52例,正常儿童20例作为对照;收集外周血,提取血浆中的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这三种miRNA的表达并以RNU6B作为内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川崎病患儿中的miR-15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8),且miR-155表达水平与冠脉损害程度成一定程度的正相关。miR-208和miR-499在川崎病中的表达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iR-155的高表达与儿童川崎病有关,提示其可以作为诊断川崎病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冠脉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冠脉扩张、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等,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9%。小儿心肌梗死临床少见,易误诊,现就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急性心肌梗死误诊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