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阻断率的影响.方法 对103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于孕晚期按1:1比例随机分为注射HBIG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2 h内均尽快注射HBIG 200 IU,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10μg,按0、1、6月方案注射.新生儿于7月龄及12月龄时检测外周血HBV标记物.结果 孕晚期注射HBIG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孕妇所生新生儿共103例,在7月龄、12月龄时均无HBV携带,阻断率均达100%.结论 新生儿出生2 h内尽快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月方案规范注射乙肝疫苗,即可获得满意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孕晚期注射HBIG对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率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1例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和时间,为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慢性HBV感染母亲分娩的409例婴儿随访观察,所有婴儿均在出生后2 h内、15~30 d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婴儿出生时外周静脉血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并于婴儿1个月、7个月~3岁随访。409例慢性HBV感染母亲按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分为3组,分别为HBV DNA阴性组147例患者(< 5 × 102拷贝/ml)、低病毒含量组124例患者(≥ 5 × 102~< 1.00 × 106拷贝/ml)、高病毒含量组138例患者(≥ 1.00 × 106拷贝/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亲血清HBV DNA和HBVeAg水平对母婴传播的影响。
结果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婴儿中,45.45%(5/11)婴儿从出生至1月龄HBsAg、HBV DNA持续阳性,1月龄时HBsAg均> 250 IU/ml、HBV DNA均> 1.00 × 106拷贝/ml,免疫失败,全部进展为慢性感染,分析为宫内感染;54.55%(6/11)婴儿出生时至1个月龄无明确感染,抗-HBs均阳转,但在7月龄时5例婴儿、12月龄时1例婴儿发生HBsAg、HBV DNA阳转,分析为产后感染。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率分别为0、0.81%(1/124)和7.25%(10/138),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风险高8.98倍(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8~6.39、P = 0.01)。
结论婴儿出生后经严格主-被动联合免疫,血清高病毒载量母亲分娩婴儿仍有HBV母婴传播风险,母婴传播的原因除宫内感染外,产后感染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被动免疫消失,主动免疫尚未产生时,婴儿存在较大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适合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分析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临床研究方法2005~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工作以来,对前来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在知情同意并签字后进行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结果①经初筛后确诊感染HIV的阳性孕产妇有76例,选择32例自愿终止妊娠,44例选择生育孩子。其中接受HIV母婴传播阻断系列服药40例,HIV感染孕妇随访率为96.8%,住院分娩率为94.4%,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方案和NVP方案阻断各20例。4—6个月内婴儿的人工喂养率为99.2%;②完成30例婴儿跟踪随访,阻断成功36例,阻断成功率达到95.5%,其中AZT+NVP联合方案母婴传播率降到1.8%,NVP方案母婴传播率降至7%。结论综合性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NCBI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入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结果,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共518例。替比夫定组治疗后孕妇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3.95,95%CI:3.61~4.28, P <0.00001)。替比夫定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28,95%CI:0.17~0.46,P <0.00001;OR =0.22,95%CI:0.12~0.40,P<0.00001);随访6个月时婴儿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0.17,95%CI:0.80~0.35,P <0.00001;OR =0.12,95%CI:0.05~0.29,P <0.001);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在服药期间和婴儿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能够安全、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人群中乙肝感染及流行情况,固安县疾控中心(原卫生防疫站)历年不间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对调查中发现的一部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员进行了追踪调查。方法:对1215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员进行了乙肝五项检测。结果:乙肝五项类型1、3、5阳性占总数的35.56%。1、4、5阳性占总数的38.27%。结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乙肝五项以(大三阳)1、3、5阳性及(小三阳)1、4、5阳性为主,小年龄段以1、3、5为主,大年龄段以1、4、5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V阳性孕妇母婴阻断的临床分析。方法为检测出为HIV阳性孕妇给予药物阻断。在新生儿出生后,征求患者本人意见之后,给予药物阻断,并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进行喂养。结果 46例病患分别采用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两种不同的分娩方式,在对母婴阻断的效果影响上并没有明显差别,出生婴儿实访者其HIV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对HIV阳性孕妇进行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在母婴阻断上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高HBV DNA载量孕妇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招募2015年1月至2017月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免疫耐受期HBsAg阳性孕妇109例,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用TDF治疗,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分娩时停药组(58例)和分娩后4~12周停药组(51例)。定量检测两组孕妇抗病毒治疗后4周、8周、12周、停药时与停药后4周、8周、12周、24周的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并定量检测新生儿产后4周HBsAg和HBsAb水平。
结果所有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均显著降低,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8.459、P < 0.001;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7.760、P < 0.001)。停药时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2、P = 0.025)。停药后4周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041、P = 0.298),且较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0.155、P = 0.877;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0.376、P = 0.707)。随访至停药后24周,两组产妇产后AL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19、P = 0.251),两组产妇ALT升高的中位时间点均在停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96、P = 0.844)。孕期ALT升高可能引起分娩停药后ALT升高,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20例新生儿在产后4周行外周血HBsAg、HBsAb定量检测,HBsAg均为阴性,均产生保护性抗体。
结论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酯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24周发现分娩后停药与延后停药对产后安全性的无显著影响,新生儿4周龄即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并有效发挥作用,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各项指标阳性的临床意义、HBV携带产妇携带模式对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影响及免疫干预措施和哺乳、接触防范指导的研究进展,指出HBV携带产妇在接受母婴多重联合免疫及哺乳、接触防范指导干预条件下实行母乳喂养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各项指标阳性的临床意义、HBV携带产妇携带模式对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影响及免疫干预措施和哺乳、接触防范指导的研究进展,指出HBV携带产妇在接受母婴多重联合免疫及哺乳、接触防范指导干预条件下实行母乳喂养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与宫内感染的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0年9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108例乙型肝炎感染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用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和脐带血中的HBV-DNA,后将HBV-DNA阴性和HBV-DNA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宫内感染情况以及不同HBV-DNA含量乙型肝炎感染孕妇所生婴儿的宫内感染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HBV-DNA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孕妇,P<0.05,有统计学意义。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与乙型肝炎感染孕妇的HBV-DN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乙型肝炎感染的孕妇血清中HBV-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的主要因素,其含量对宫内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对母亲HBs 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HBIG+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但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仍有8%~32%的婴儿在围生期感染HBV,在围产期感染HBV者有90%发展成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者有15%~25%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管理及制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对降低母婴传播率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临床试验难以进行。本文将从HBV母婴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孕妇母婴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糖尿病合并妊娠69例临床资料,结合围生保健规范开展前后状况以资比较。结果孕产妇病死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在围生保健规范开展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并发症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P<0.05)。终止妊娠时间以37~40孕周为宜,与<37孕周及>40孕周相比,新生儿病率及病死率最低(P<0.05,P<0.01)。结论完善围生保健工作,对减少母婴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佳妮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13(1):65-69
目的分析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的知晓度。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进行初次产检的800例孕妇作为调查对象,向初次产检孕妇发放《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知识》调查问卷,匿名回收。分析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知晓度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收回739份,其中有效问卷734份,占发放调查问卷的91.75%;734名初次产检孕妇对HBV感染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6.10 ± 1.31)分,对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知晓的平均得分为(3.86 ± 1.53)分;以25~35岁孕妇最多(69.48%),35岁以上孕妇最少(占4.77%),大于35岁孕妇的知识得分为(6.97 ± 1.08)分,3个年龄段孕妇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231、P = 0.040)。本研究对象中首次怀孕孕妇较多(占74.80%),但有过孕育经验的孕妇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分别为(6.29 ± 1.44)分和(3.99 ± 1.57)分,与首次怀孕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412、P = 0.029,t = 1.902、P = 0.016);不同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以上)孕妇的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1.391、P = 0.001,F = 8.273、P = 0.001);7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高于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分别为(6.66 ± 1.17)分和(4.35 ± 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632、P = 0.016,F = 2.413、P = 0.029)。
结论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充分,且年龄和教育水平为影响受访者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和对母婴阻断措施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染HBV的妊娠中晚期孕妇口服替诺福韦酯(TDF)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从已拒绝终止妊娠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中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包括分别于妊娠第20周、第24周、第28周、第32周及第3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5个治疗组的孕妇各20例;从拒绝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BV的孕妇中纳入2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8.737、P < 0.001)。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在孕24周和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11、P = 0.368)。治疗组胎儿出生后48周检测HBsAg、HBV DNA阳性率均为0%。治疗组孕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所产婴幼儿均无出生缺陷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孕28周前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抗病毒治疗的起始孕周。
方法203年1月1日~2016年4月1日于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中心产检并住院分娩且完成产后1年随访的孕期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共213例。根据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分为孕24周组和孕28周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母婴阻断成功率、母婴并发症以及停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结果孕24周组和孕28周组孕妇抗病毒治疗4周时HBV DNA载量分别为(4.53 ± 0.59)log10IU/ml和(4.42 ± 0.43)log10IU/ml(t = 1.58、P = 0.07),较基线水平下降约3.4 log10IU/ml;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8周时HBV DNA载量分别为(3.82 ± 0.43)log10IU/ml和(3.68 ± 0.39)log10IU/ml(t = 0.06、P = 2.44);抗病毒治疗4周至8周两组患者HBV DNA平均下降约0.7 log10IU/ml;两组患者分娩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2.82 ± 0.48)log10IU/ml和(3.30 ± 0.53)log10IU/ml(t = 3.83、P = 0.07)。两组新生儿7月龄和12月龄时HBsAg均为阴性,母婴阻断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母婴并发症、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出生缺陷率以及停药后ALT升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HBV载量的免疫耐受期孕妇无需提前抗病毒治疗,可根据需要适当推迟用药,但需保证至少4周抗病毒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术后HBV再激活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4 年6 月至10 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且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51 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 组,其中治疗组38 例,为血清HBV-DNA阳性患者,术前予以HBIg治疗;对照组13例,为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和HBIg有效率。结果 HBIg治疗组术后病毒激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9% vs 53.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予HBIg治疗是术后病毒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4.167,95%CI 9.472~434.696,P<0.001)。治疗组中合并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高于ALT正常者,但无统计学差异(15.4% vs 4.0%,P=0.55)。治疗组中HBIg总体有效率为34.2%,其中合并ALT异常者有效率高于ALT正常者(61.5% vs 20.0%,P=0.011)。另外,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NAs)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与未使用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Ig可有效预防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术后HBV再激活,且在伴有ALT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院产后延伸服务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作用.方法:对39例艾滋病病毒(HⅣ)感染的产妇通过提供孕期保健、抗病毒治疗、产妇护理及新生儿相关处理和人工喂养等护理措施,以阻止和降低艾滋病病毒(HIV)传播路径和机会.结果:39例产妇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有效,新生儿HIV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结论39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产妇通过产后保健、新生儿人工喂养、药物阻断、定期HIV检测检测等产后延伸服务,有效降低和阻断了HⅣ的母婴垂直传播,达到对HIV感染孕产妇的最佳管理和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评价不同干预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自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4种干预HBV母婴传播的措施分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 + HBVac);妊娠晚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IG + HBVac),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AVT/HBIG + HBVac)。按入选标准筛选后提取其中的数据进行直接、网络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进行评估。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HBVac处理组显著降低了HBV母婴传播机率,RR为0.32;95%CI:0.21~0.50。HBIG + HBVac处理显著优于HBVac处理,RR = 0.37,95%CI:0.2~0.67。对高病毒载量(HBV DNA ≥ 2 × 105 IU/ml)的HBV感染妊娠者,HBIG/HBIG + HBVac和AVT/HBIG + HBVac疗效显著优于HBIG + HBVac和HBVac处理(RR = 0.47,95%CI:0.29~0.75;RR = 0.31,95%CI:0.10~0.99)。
结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显著,妊娠晚期注射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尚不确切。 相似文献
20.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1 000 例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1 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