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阻断率的影响.方法 对103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于孕晚期按1:1比例随机分为注射HBIG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2 h内均尽快注射HBIG 200 IU,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10μg,按0、1、6月方案注射.新生儿于7月龄及12月龄时检测外周血HBV标记物.结果 孕晚期注射HBIG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孕妇所生新生儿共103例,在7月龄、12月龄时均无HBV携带,阻断率均达100%.结论 新生儿出生2 h内尽快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月方案规范注射乙肝疫苗,即可获得满意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孕晚期注射HBIG对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率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干预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自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4种干预HBV母婴传播的措施分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 + HBVac);妊娠晚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IG + HBVac),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AVT/HBIG + HBVac)。按入选标准筛选后提取其中的数据进行直接、网络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进行评估。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HBVac处理组显著降低了HBV母婴传播机率,RR为0.32;95%CI:0.21~0.50。HBIG + HBVac处理显著优于HBVac处理,RR = 0.37,95%CI:0.2~0.67。对高病毒载量(HBV DNA ≥ 2 × 105 IU/ml)的HBV感染妊娠者,HBIG/HBIG + HBVac和AVT/HBIG + HBVac疗效显著优于HBIG + HBVac和HBVac处理(RR = 0.47,95%CI:0.29~0.75;RR = 0.31,95%CI:0.10~0.99)。 结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显著,妊娠晚期注射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尚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HBV的妊娠中晚期孕妇口服替诺福韦酯(TDF)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从已拒绝终止妊娠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中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包括分别于妊娠第20周、第24周、第28周、第32周及第3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5个治疗组的孕妇各20例;从拒绝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BV的孕妇中纳入2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8.737、P < 0.001)。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在孕24周和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11、P = 0.368)。治疗组胎儿出生后48周检测HBsAg、HBV DNA阳性率均为0%。治疗组孕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所产婴幼儿均无出生缺陷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孕28周前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用拉米夫定或与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对乙肝相关肝病病人肝移植术后预防乙肝复发的效果。方法: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IA)检测HBsAg、抗鄄HBs、HBeAg、抗鄄HBe及抗鄄HBc;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乙肝病毒(HBV)DNA。26例单用拉米夫定15例,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HBIG11例。结果:26例乙肝相关肝病病人于肝移植术后随访3~24个月,2例死亡,4例出现乙肝复发,其余20例病人HBsAg持续阴性。结论:肝移植是治疗乙肝终末期病人的有效方法,拉米夫定与HBIG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  相似文献   

5.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1 000 例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1 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对母亲HBs 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HBIG+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但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仍有8%~32%的婴儿在围生期感染HBV,在围产期感染HBV者有90%发展成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者有15%~25%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管理及制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对降低母婴传播率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临床试验难以进行。本文将从HBV母婴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发现,夫妻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目前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HBV在夫妻间的传播长期被忽视.选择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门诊新婚体检中发现的HBV感染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全阴的配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传播,取得十分满意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产后延伸服务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作用.方法:对39例艾滋病病毒(HⅣ)感染的产妇通过提供孕期保健、抗病毒治疗、产妇护理及新生儿相关处理和人工喂养等护理措施,以阻止和降低艾滋病病毒(HIV)传播路径和机会.结果:39例产妇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有效,新生儿HIV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结论39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产妇通过产后保健、新生儿人工喂养、药物阻断、定期HIV检测检测等产后延伸服务,有效降低和阻断了HⅣ的母婴垂直传播,达到对HIV感染孕产妇的最佳管理和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疗效,及其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HBV感染202例孕妇及其分娩婴儿,选取孕中期HBV DNA>2.0×105 IU/ml的孕妇,其中132例孕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行抗病毒治疗者为研究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70例孕妇中剔除3例母婴阻断失败者为对照组(67例)。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后2 h内均给予乙肝疫苗10μg及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1个月、6个月常规给予10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采用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1岁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202例孕妇中,服用替比夫定者与未服用者母婴阻断失败率[0(0/130)vs.4.29%(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17)。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年龄(t=-1.62、P=0.110)、孕次(t=0.27、P=0.787)、产次(t=1.325、P=0.187)、体重(t=0.55、P=0.580)、孕中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Z=-0.19、P=0.85)及HBV DNA载量(t=0.49、P=0.620)、剖宫产率(χ^(2)=0.71、P=0.400)及孕产期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3.74±0.78)lgIU/ml vs.(7.29±0.71)lg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88、P<0.001)。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孕周(t=1.72、P=0.090)、身长(t=0.39、P=0.696)、出生体重(t=-0.13、P=0.90)、性别(χ^(2)=0.25、P=0.620)、Apgar评分(t=0.213、P=0.832)、1岁时体重(t=-0.20、P=0.840)、ALT(Z=-0.40、P=0.690)及HBsAb水平(Z=0.76、P=0.4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妇所产婴儿1岁时对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率、弱应答率和强应答率分别3.79%(5/132)、22.73%(30/132)和73.48%(97/132);对照组分别为0(0/67)、14.93%(10/67)和85.07%(5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P=0.054)。结论替比夫定可显著降低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载量,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孕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不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倒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脐带血与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 1月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340例HBsAg阳性母亲,定量检测分娩前母亲血清和分娩后脐带血HBV标志物.新生儿接受3剂乙型肝炎疫苗和2剂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随访至12月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340例HBsAg阳性母亲中HBeAg阳性175例,HBeAg阴性165例,共分娩新生儿341名.母亲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00%,0,51.47%,38.82%和99.41%,脐带血分别为14.66%,0.59%,26.69%,39.88%和95.31%.脐带血HBsAg阳性组母亲血清HBsAg浓度明显高于脐带血HBsAg阴性组的母亲(419.40∶387.95,x2=4.592,P<0.05),母亲血清HBeAg阳性组脐带血HBsAg浓度明显高于母亲血清HBeAg阴性组脐带血(0.04∶0.01,x2=5.674,P<0.05).脐带血抗-HBe与抗-HBc水平分别与母亲血清中抗-HBe与抗-HBc的水平呈正相关(r=0.838和0.764,P值均<0.01).随访婴儿至12月龄时,血清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为11.29%(7/62),血清HBeAg阴性母亲所生婴儿无HBV感染.结论 母亲血清HBsAg浓度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越大,HBeAg阳性母亲的孩子感染HBV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后血清乙肝表面抗体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脏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是预防乙肝相关性肝脏疾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主要药物之一,据信与拉米呋啶合用可取得令人满意的预防效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未使用HBIG的乙肝相关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后近期乙肝表面抗体总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围生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3 809例孕产妇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筛查,10例HIV阳性,占0.26%.对10例HIV阳性者根据其孕周及孕妇意愿采取健康教育、终止妊娠或继续妊娠(母婴药物阻断治疗至分娩),择期剖宫产,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结果1例终止妊娠,4例接受药物阻断治疗,5例自然怀孕至分娩;7例剖宫产,3例阴道分娩;新生儿1例出生后2年死亡,3例状况良好,5例失访.提出孕产妇HIV感染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筛查力度和管理治疗及追踪力度,控制HIV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1例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和时间,为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慢性HBV感染母亲分娩的409例婴儿随访观察,所有婴儿均在出生后2 h内、15~30 d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婴儿出生时外周静脉血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并于婴儿1个月、7个月~3岁随访。409例慢性HBV感染母亲按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分为3组,分别为HBV DNA阴性组147例患者(< 5 × 102拷贝/ml)、低病毒含量组124例患者(≥ 5 × 102~< 1.00 × 106拷贝/ml)、高病毒含量组138例患者(≥ 1.00 × 106拷贝/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亲血清HBV DNA和HBVeAg水平对母婴传播的影响。 结果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婴儿中,45.45%(5/11)婴儿从出生至1月龄HBsAg、HBV DNA持续阳性,1月龄时HBsAg均> 250 IU/ml、HBV DNA均> 1.00 × 106拷贝/ml,免疫失败,全部进展为慢性感染,分析为宫内感染;54.55%(6/11)婴儿出生时至1个月龄无明确感染,抗-HBs均阳转,但在7月龄时5例婴儿、12月龄时1例婴儿发生HBsAg、HBV DNA阳转,分析为产后感染。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率分别为0、0.81%(1/124)和7.25%(10/138),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风险高8.98倍(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8~6.39、P = 0.01)。 结论婴儿出生后经严格主-被动联合免疫,血清高病毒载量母亲分娩婴儿仍有HBV母婴传播风险,母婴传播的原因除宫内感染外,产后感染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被动免疫消失,主动免疫尚未产生时,婴儿存在较大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6.
汪根树  李华  张琪  张剑  姜楠  汪国营  傅斌生  王冰  金海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2011,2(6):314-316,353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HBV 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者1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20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7例.无YMDD变异阳性病例.患者均联合应用替比夫定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普通人群HBV慢性携带者(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CsC)的重要原因[1]。尽管国内普遍开展了HBV母婴阻断技术,但目前仍有10%~3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未能幸免HBV感染而成为CsC[2-3],故此,阻断HBV宫内感染已成为降低我国HBV感染的重要手段,现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TDF)在四川地区感染高载量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妊娠中期孕妇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高HBV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共25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孕妇于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TDF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孕妇不予抗病毒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接受规范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对抗病毒治疗后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及母婴阻断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258例孕妇中HBV基因B型213例(82.5%),C型45例(1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4.616、P < 0.001)。无B/C混合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检出。基因B型与基因C型HBV DNA基线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52、P = 0.458)。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χ2 = 0.018、P = 0.904)、剖宫产率(χ2 = 0.038、P = 0.813)和产后24 h出血量(t = 0.153、P = 0.7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分娩时HBV DNA水平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t = 19.67、P = 0.032),随访至产后7个月,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28%),HBeAg、HBV DNA均为阴性;对照组婴儿HBsAg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8.82%),其中HBeAg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HBV DNA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6、P = 0.038)。观察组HBV基因B型及C型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43、P = 0.491)。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患者中,8例为基因B型,3例为基因C型,两种基因型母婴传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7、P = 0.045)。观察组中3例孕妇出现轻微头晕、乏力,1例孕妇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156)。治疗期间无血磷和血肌酐异常。两组患者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四川地区乙型肝炎孕妇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TDF用于高HBV载量的妊娠中期乙型肝炎孕妇安全性好,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治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5月~2005年10月,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在9家医院对230例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有效病例,在同等剂量给药的条件下,HBIG对靶抗原HBsAg的中和量及术后7天内HBsAg阴转率的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HBIG的量效、时效性及给药途径不同存在的量效、时效区别。在联合使用拉米夫定时,HBIG剂量若定为无肝期至术后HBV标志物转阴前HBsAb效价维持在300IU/L,HBV标志物转阴后效价维持在100IU/L似乎更科学,间隔4周给药可维持体内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观察到的不良事件与HBIG无关,无效病例可能与乙肝病毒变异有关。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治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高HBV DNA载量孕妇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招募2015年1月至2017月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免疫耐受期HBsAg阳性孕妇109例,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用TDF治疗,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分娩时停药组(58例)和分娩后4~12周停药组(51例)。定量检测两组孕妇抗病毒治疗后4周、8周、12周、停药时与停药后4周、8周、12周、24周的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并定量检测新生儿产后4周HBsAg和HBsAb水平。 结果所有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均显著降低,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8.459、P < 0.001;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7.760、P < 0.001)。停药时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2、P = 0.025)。停药后4周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041、P = 0.298),且较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0.155、P = 0.877;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0.376、P = 0.707)。随访至停药后24周,两组产妇产后AL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19、P = 0.251),两组产妇ALT升高的中位时间点均在停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96、P = 0.844)。孕期ALT升高可能引起分娩停药后ALT升高,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20例新生儿在产后4周行外周血HBsAg、HBsAb定量检测,HBsAg均为阴性,均产生保护性抗体。 结论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酯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24周发现分娩后停药与延后停药对产后安全性的无显著影响,新生儿4周龄即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并有效发挥作用,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