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食道癌根治术后病人肺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同部位食管癌对病人肺功能影响程度的差异。方法 自2009年至2010年80例食道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按不同部位进行分组,上段食道癌组10例,中段食道癌组39例,下段食道癌组31例。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情况,对两组的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例病人术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经术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I%)及最大通气量(MVV%)测定,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食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但不同部位食道癌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部位食道癌对肺功能差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黄县中医院2018-02—2020-08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康复训练方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常规组)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组(综合组),每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肺活量(MVV)肺功能指标。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运动功能。统计术后4周内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术后3个月时FEV1、MVV、FVC和6MWT均优于常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加强呼吸、运动等综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预测值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L)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NSCLC病人80例,均行VATS治疗。根据病人术后PPCs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所有NSCLC病人均于术前1周检查病人肺功能指标,记录术后3天引流量,Logistic回归分析VATSL后发生PPCs的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对NSCLC病人VATSL后发生PPCs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病人VATSL后57例未发生PPCs, 23例发生PPCs, PPCs发生率为28.75%;两组病人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及肺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低于未发生组,术后3天引流量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VATS的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肺段切除组(37例,行V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组(37例,行VATS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与术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皮肤受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VV、FVC、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段切除组MVV、FVC、FEV1%水平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皮肤无反应率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obb角度变化和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拔管时间与肺功能参数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脊柱胸段侧弯矫形术患者61例,测定Cobb角。测定肺功能指标VC、FVC、MVV、MV、FEV1、FEV1/FVC、PEF和MMEF,计算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观察记录手术结束停用异氟醚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Cobb角与肺功能参数MVV、VC、FVC、FEV1、PEF和MMEF均呈负相关(r=0.51~-0.71),而与MV及FEV1/FVC无相关性。拔管时间与MVV、FEV1、FEV1/FVC、PEF和MMEF呈负相关(r=-0.36~-0.60),与VC、FVC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55~-0.56)。结论脊柱胸段侧弯患者Cobb角测定值与肺功能多项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术前肺功能测定,对术后拔管时间地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伟  苏跃  耿万明  郑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1):1011-10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病人与无并发症病人间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19例胃癌手术病人临床资料。排除残胃癌、术前接受化疗以及无肺部并发症但合并其他并发症病例后,分为肺部并发症组(103例)与无并发症组(616例)。结果肺部并发症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较无并发症组延长[(13.5±7.0)d vs.(10.7±3.1)d,P0.001],其余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8)、肺部疾病史(P0.001)、术前肺功能[1 s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P=0.002]、血红蛋白(P=0.004)、术中出血(P=0.042)以及手术时间(P=0.048)与肺部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肺部疾病史(P0.001)、术前肺功能(P=0.032)以及血红蛋白(P=0.004)为影响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BMI≥25、合并肺部基础疾病、FEV1/FVC60、血红蛋白90 g/L的胃癌病人,应注意采取必要措施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肺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 5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肺脏并发症组和无肺脏并发症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前肺功能及监测术前及术后血气分析等6个相关因素,探讨这些因素与术后肺脏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15例患者中41例发生肺脏并发症;肺脏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62.5±5.2)岁,手术时间(3.1±1.2)h,无肺脏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4.5±9.4)岁,手术时间(2.9±0.8)h,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上腹部手术、术前FEV1%、FEV1/FVC%、MW%异常者术后发生肺脏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P<0.05).2组患者术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吸烟史、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前肺功能异常可能是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肺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加强术后血气分析监测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 实验组采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1例,并以同期肺癌手术未发生呼衰的84例作为对照组,用x~2检验。结果 术后呼衰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0)、第一秒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0/FVC%)等均明显低于无呼衰组。根据手术方式分析,袖式肺叶切除、肺叶切除组的呼衰发生率均低于全肺切除组。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亦导致呼衰发生率增高。结论 肺功能下降、术后肺部感染是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10.
将100例行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前、术后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结果术前观察组1 s呼气量(FEV1)和深吸气量(IC)较锻炼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FEV1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手术后观察组肺功能较对照组恢复迅速,术后3 d两组用力肺活量(FVC)、FEV1和IC及PaO2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呼吸训练器于老年病人围术期行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增加肺功能储备,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6例,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手术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液量、住院总时间均高于观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VC、FEV1、PEF同手术前相比降低(P0.05),且观察组FVC、FEV 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疗效较好,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前后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并探求引起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5例经皮椎体强化术患者于术前和术后3 d进行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测量胸椎后凸角、局部后凸角、肺功能(VC、FEV1.0、FVC、MVV、ERV、通气储备百分比),分析肺功能的变化、探求引起其变化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性。[结果]经皮椎体强化术后3 d时患者受损的VC、FVC、FEV1.0、MVV、ERV、通气储备百分比显著改善,胸椎后凸角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骨折椎体局部后凸角术后明显改善,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活动能力明显增加。胸椎后凸角与FVC、MVV呈明显负相关性,骨折椎体局部后凸角与肺功能各指标没有明显相关性,术后3 d胸椎后凸角改善值与FVC、FEV1.0、MVV提高值呈显著正相关性,局部后凸角改善值与肺功能改善值无显著统计学相关。疼痛评分在术前与VC呈显著负相关,在术后3 d与VC、FVC、FEV1.0呈显著负相关,术后3 d VAS改善值与FVC、FEV1.0、MVV提高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后3 d时患者疼痛显著缓解,脊柱矢状面排列改善,活动能力增加,同时受损的VC、FVC、FEV1.0、MVV、ERV、通气储备百分比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及其对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4例,术前测定肺功能,术毕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测定拔管后患者拇内收肌TOFr及拔管后10、40 min的肺功能.根据TOFr,将患者分为无残余肌松组(NR组,TOF≥0.9)和残余肌松组(R组,TOF<0.9),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24例患者中,NR组78例,R组46例,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为37.1%.NR组和R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10 min,NR组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分别可恢复至术前的(65.6±17.7)%、(63.3±18.4)%和(62.2±17.4)%,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56.1±17.6)%、(52.2±16.4)%和(53.3±15.9)%,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拔管后40 min,NR组患者的FVC、FEV1、MVV可恢复至术前的(73.3±16.0)%、(72.3±18.9)%和(72.2±17.2)%,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66.1±17.9)%、(61.3±17.1)%和(61.8±17.4)%,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结论 依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的患者,拔管后残余肌松发生率较高,且拔管后早期呼吸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 2002年9月至2011年7月,以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6~9岁,平均(7.0±1.1)岁。9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4例已完成最终融合手术(已融合组),6例未完成最终融合手术(未融合组)。记录每次手术术前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Cobb角、C7-S1距离,计算FVC、FVC/FVC预测值百分比、FEV1、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变化,分析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已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其中最终融合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末次延长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FEV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生长棒置入术前与末次手术前FVC/FVC预测值百分比及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值无相关性。结论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肺功能得到改善,肺功能的改善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对腹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6月对23例腹型肥胖伴低肺功能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术后1周内心肺并发症,术前2 d,术后第3、7天,1.5、3、6个月行肺功能检查及登楼试验,评价心肺功能。结果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39.1%(9/23)。术后第3天较术前FVC[(1.83±0.45)L vs.(2.70±0.68)L,q=7.936,P0.05]、FEV1.0[(1.05±0.29)L vs.(1.75±0.25)L,q=9.745,P0.05]、FEV1.0/FVC[(53.3±7.6)%vs.(70.2±6.0)%,q=9.902,P0.05]、MVV[(55.3±14.9)L/min vs.(86.8±16.5)L/min,q=9.279,P0.05]、FRC[(1.50±0.27)L vs.(2.25±0.35)L,q=8.920,P0.05]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较术前FVC[(2.07±0.53)L vs.(2.70±0.68)L,q=5.747,P0.05]、FEV1.0[(1.35±0.31)L vs.(1.75±0.25)L,q=5.568,P0.05]、FEV1.0/FVC[(57.6±7.4)%vs.(70.2±6.0)%,q=7.382,P0.05]、MVV[(66.3±15.8)L/min vs.(86.8±16.5)L/min,q=6.038,P0.05]、FRC[(1.68±0.35)L vs.(2.25±0.35)L,q=6.779,P0.05]下降明显;术后第7天与第3天比较,FEV1.0[(1.35±0.31)L vs.(1.05±0.29)L,q=4.176,P0.05]、MVV[(66.3±15.8)L/min vs.(55.3±14.9)L/min,q=3.240,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短期内恢复;术后1.5月较术后第3、7天FVC、FEV1.0/FVC、MVV明显好转(P0.05),与术后3、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趋于稳定;FVC、FEV1.0、FEV1.0/FVC、MVV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肺功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登楼试验显示术后第7天仅2例(8.7%)能坚持到5楼,且HR明显升高、登楼时间延长及Sp O2下降均≥5%;术后1.5月登楼成功例数与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仅登楼时间较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1周对心肺功能影响明显,注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1.5月后心肺功能逐渐代偿,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1/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脾切除术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n=19)与开腹组(n=19)。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24 h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结果:两组患者术前FVC、FEV1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腹腔镜组FVC、FEV1实测值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小于开腹脾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对呼吸系统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气腹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LC患者20例,OC患者20例,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3天复查,测定项目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F 25%~75%)、最大呼气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以及深吸气量(IC),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例之间比较,所有指标在手术后3d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对机体的肺功能影响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进行手术并给予机械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气滞血瘀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Ⅱ(AT-Ⅱ)]、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气滞血瘀症状评分、Cor、NE、Ins和AT-Ⅱ水平、FIB均降低,FEV1、VC、MVV和FVC、PT、APTT、TT和D-D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气滞血瘀症状评分、Cor、NE、Ins和AT-Ⅱ水平、FIB均降低,FEV1、VC、MVV和FVC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凝血功能,减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35例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68)采用全麻手术;观察组(n=67)采用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手术,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和最大呼气流量(PEF)等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及PEF水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FEV1、FEV1/FVC及PEF水平有所降低,与治疗前和观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小,较全麻更加适用于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