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证素辨证方法学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及其组合规律,为提高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以及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中医院儿科门诊部符合诊断标准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四诊资料,根据"证候辨证素"量表找到每一症状对各证素的权值,最后计算各症状对各证素权值之和,超过阈值100分的证素则判断成立,分析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以及病位与病性证素组合规律。[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病位证素共7个,肺为核心病位,其出现的频率(97.80%)明显高于其他病位证素,病位证素表(95.60%)相对常见,其他病位证素依次为脾(57.14%)、胃(29.67%)、肾(3.30%)、心(3.30%)、肝(1.10%)。病位肺、表、脾、胃等4个证素平均积分超过150分。病位证素组合以二病位、三病位、四病位为主,单一病位出现频率较低。病性证素方面,实性病性有9个,虚性病性4个。实性病性中,病性痰(53.85%)出现频率最高,病性外风(45.05%)、寒(40.66%)、湿(27.47%)等相对常见,病性饮(10.99%)、气滞(8.79%)、热(4.40%)、燥(4.40%)、食积(3.30%)等出现频数较低。虚性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出现频率分别为:87.91%、69.23%、50.55%、26.37%,虚性病性气虚、阳虚平均积分超过150,提示为重度病变;病性证素组合中,二病性组合最常见,频数、频率为61例(67.76%),其次为单一病性证素,频数与频率为19例(21.11%)。病位与病性组合形式中,二病位与单一病性组合"肺+表+气虚"出现频数与频率为76例(83.52%),三病位与单一病性证素组合"肺+表+脾+气虚"出现频率为51例(56.04%)。[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核心病位在肺,与表、脾相关;其发病虚实互见,气虚、阳虚在本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痰、风等为主要实性病性,其中痰为主要病理产物,亦是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探讨咳嗽患者不同病程的证素特征。方法:通过大样本临床调查研究,收集1 095例咳嗽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频数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病程咳嗽患者的证素特征。结果:咳嗽常见病位证素为肺、表、脾、肾、心、肝。痰是各病程组咳嗽的主要病性。肺贯穿着咳嗽的始终,咳嗽不离于肺,病位表可出现各个病程阶段;痰是咳嗽主要的病理基础,六淫以风、寒、热最多,热占主导地位。结论:不同病程,虽然出现的病位及病性证素相同,但组合却不尽一致,而且病程越长,其所涉及到的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越多,证素组合越复杂。提示采用固定的证型研究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痰瘀互结证的医案并提取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痰瘀互结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胃、肺、肌肤、经络、心、筋骨、肾、胞宫,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液亏虚等,对病位及病性证素采用因子分析,得出痰瘀互结证的兼证如:痰瘀阻络证;湿热蕴肤;风寒犯肺;肝郁脾虚;气虚津亏;火毒内蕴;心胃瘀阻;虚热内扰;血虚不荣.结论:频数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痰瘀互结证的证素特征.  相似文献   

4.
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7月由周仲瑛教授诊治的门诊食管癌患者156例,建立周仲瑛教授辨治食管癌个案数据库,提取包括病位证素及病理因素在内的食管癌患者病机要素,并采用频数法、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156例食管癌患者共提取病机要素18个,其中病理因素12个,病位证素6个。实性病理因素主要是瘀血、痰浊、气郁、火热,虚性病理因素主要为阴伤、气虚;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胃、脾、肝、肺。将频率大于10%的病机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因子1为湿邪、火热、肝;因子2为气虚、阴伤;因子3为瘀血、痰浊;因子4为气郁、胃、肝;因子5为肺、胃。提示周仲瑛教授辨治食管癌病机要素分为虚实两端,实者以痰浊、血瘀为主;虚者以阴伤、气虚为主。其病位证素以胃为主,与肝、脾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素分布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统计1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并检测患者炎症等指标情况,观察比较中医证素分布与上述炎症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肺、表两种病位证素的比例均超过50%;气虚、痰、阳虚三种病位证素的比例均超过50%。IL-4为证素肺、表、气虚、痰及气不固的影响因子(P0.05)。IL-5为证素肺、表、气虚及痰的影响因子(P0.05)。TNF-α为证素肺、气虚、痰及阳虚的影响因子(P0.05)。结论:肺、表、肾、脾、肝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常见的病位证素;气虚、痰、阳虚、阴虚、气不固为最常见的病性证素。IL-4水平的升高较易出现肺、表、气虚、痰及气不固等证素;IL-5水平的升高较易出现肺、表、气虚及痰等证素;TNF-α水平的升高较易出现肺、气虚、痰及阳虚等证素。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5,(8):984-986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素临床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选择48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证素辨证"方法,制定《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建立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素研究数据库,进而得出证素及其积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间质性肺疾病病位证素以肺为主,肾脾两脏次之;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血瘀、痰为主,其中气虚显著高于其他证素(P0.01,P0.05)。结论:间质性肺疾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核心病位在肺,可兼肾脾两脏。病性以气虚为主,本虚标实居多,以"肺虚络瘀"为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证素辨证方法提取1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位、病性证素,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频数从高到低主要为心神、肝、脾、肾、胃等。病性证素分布频数从高到低主要为阳虚、气虚、阴虚、气滞、血虚、湿、热、痰。对中医证素(积分≥70)进行关联性分析,设定置信度≥80%、支持度≥60%、提升度>1,最大前项数分别为1项和2项,后项均为1项。其中,2项证素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气虚-阳虚”是关联度最强的证素组合,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出现阳气亏虚证;3项证素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阴虚-阳虚、气虚”是关联度最高的证素组合,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出现气、阴、阳俱虚兼夹证。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虚实夹杂之证,虚证多为肝脾肾亏虚、阳气不足,实证多为痰气郁结或痰火扰神,辨证时应注意辨虚实,治疗应重视补气、温阳、滋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提取食管癌病位、病性证素分析其证素特点及组合规律.方法:通过拟定证候调查表,采集173例食管癌患者信息对其病位病性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并对高频证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获得证素组合规律.结果:提取出病位证素12个,病性证素17个,其中高频病位证素分别为胃、肝、肺、肾、脾,高频病性证素分别为气滞、痰、阳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湿热证病性湿、热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筛选出312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探讨湿热证病性湿、热与病位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312例慢性胃炎湿热证患者的常见的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从高往低的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肺=胆;湿与脏腑病位证素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肝肾胆肺。结果表明湿与脾、胃、肝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与肾、胆、肺不存在相关性(P0.005)。热与脏腑病位证素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胆胃脾肺肾。结果表明热与肝、胆、胃、脾存在相关性(P0.005),与肺、肾不存在相关性(P0.005)。结论: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证型,病性证素湿与热均与胃、脾、肝相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痫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和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收集、整理2009-2019年间有关痫病辨证分型的文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痫病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进行频次分析。结果:规范后提取痫病证名共29个,主要证型依次为风痰闭阻证(19.28%)、痰火扰神证(16.87%)、脾虚痰湿证(10.04%)、瘀阻脑络证(8.84%)等。提取证素20个,其中病性证素13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以痰(30.72%)、闭(12.78%)、动风(11.75%)、气虚(10.31%)和热(火)(9.90%)为主,病位证素中以肝(27.34%)、心神(脑)(20.97%)和脾(19.85%)为主。在证素组合中,以三证素组合最常见,累计频率为41.22%,其中两病性证素+单一病位证素组合最常见,频率为34.69%。两病性组合时,痰+热(火)、痰+气虚和气虚+血虚出现的频率较高,频率分别为30.43%、18.12%和13.77%。结论:痫病涉及病理因素复杂,主要为痰,常与热(火)、气虚、血瘀、动风和闭相互为病,病位在肝。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证候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设计的量表,对200例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证素。结果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证素),病位要素为胃、鼻、肾、肺、咽、心,相应的病性要素分别为湿热、风痰、气虚、痰浊、燥、火,与临床实践相符合。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不明原因慢性咳嗽进行证素研究是可行的,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介入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ACS患者于介人治疗成功后24—48h内调查其病史、症状、体征及证候要素特点,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共享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家医院480例介入治疗成功的ACS患者,其中血瘀占81.7%,痰浊偏寒占22.5%,痰浊偏热占18.3%,气虚占51.7%,阴虚占42.5%,阳虚占10.8%。证候要素组合情况显示:2个证候要素相兼占52.5%,3个证候要素相兼占23.3%,单证候要素占14.2%,4个证候要素占10.0%。其中血瘀与痰浊(包括偏寒与偏热)相兼占34.2%,血瘀与气虚相兼占44.2%,血瘀与阴虚相兼占32.5%.气虚与阴虚相兼占26.7%。结论介入治疗后ACS患者证候要素主要是血瘀、气虚,证候要素组合以2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以血瘀兼气虚组合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孙俊波  陈璐  赵璐 《中医杂志》2012,53(13):1137-1139,1149
目的 探讨肺炎证候要素与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肺炎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结果 证候按出现频率名列前10位的依次为:风热袭肺、痰热壅肺、气阴两虚、热陷心包、邪陷正脱、邪热壅肺、风寒束肺、痰湿阻肺、风燥伤肺、表寒里热.在证候构成中,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占大部分,且实证远多于虚实夹杂证,也存在虚证,虚证少于虚实夹杂证,单证情况较少.影响肺炎辨证的主要证素在病位因素中以肺为主;病性因素中以火热、痰浊为主;病因证素中以风邪、热邪为主.结论 据此可初步确定肺炎证候要素及其诊断指标体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的中医证型及证候学特点,丰富中医药治疗煤工尘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收集的208例煤工尘肺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煤工尘肺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热(火)、风(外)、痰、血瘀、寒(外)、阴虚、湿(内)。病位主要集中在肺、脾、肾。临床辨证有10种证候:肺气虚证、风热犯肺证、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脾气虚证、风寒犯肺证、痰湿阻肺证、肺阴虚证、肾阴虚证、表寒肺热证。对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7类:肺气虚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风热犯肺证、血瘀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辨证以肺气虚证、痰湿阻肺证、血瘀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为主;合并急性感染时,常合并痰热蕴肺证、风热犯肺证的兼证。结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气虚为主。患者常因本虚,易感受风热、风寒之外邪。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煤工尘肺中医证候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莹  李庆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369-1370,137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证候要素,为ACS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ACS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特征。结果中医症状部分共提取16个公因子,根据文献研究以及专家组建议,将16个公因子归属为8个证候要素。本虚证候要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证候要素出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痰饮>气滞>寒凝>热蕴。结论 ACS的证候要素是痰饮、血瘀、阳虚、气虚、气滞、寒凝、热蕴、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肝、肾。  相似文献   

18.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不同病因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不同病因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医院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参照《证素辨证学》证素诊断标准,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症状轻、中、重程度定义,制定规范的四诊资料采集量表。患者入院确诊后即进行中医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规范数据采集环节,培训资料采集人员。设计统一调查表,建立调查档案。集观察对象症状、体征,在辨证四诊基础上,采用证素辨证方法辨证。[结果]符合初步纳入164例,排除14例,剩余150例;胆囊疾病5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50例,不明原因5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阳虚、气虚、湿、食积、血瘀、阴虚、血寒、血寒、热、寒、痰,频数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阳虚、气虚、食积、寒、热、血瘀、阴虚、痰、血寒、血虚。本病表现为虚中夹实,主以气虚、阳虚为本,并见气滞、湿困、食积实邪,可兼夹血瘀、寒邪、热邪、痰、血虚、血寒。[结论]病位证素:不明原因主要为脾、胃;胆囊疾病主要为脾、胃、肝、胆;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为脾、胃、肝、胆。病性证素:不明原因主要为气滞、气虚、阳虚、食积、湿;胆囊疾病主要为气滞、湿、阳虚、热、寒、气虚;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为气滞、湿、阳虚、气虚、血瘀、热、寒;三组间均主要为气滞、气虚、阳虚、湿,胃大部切除术后与胆囊疾病还同见寒、热证素,胃大部切除术后同时还存在血瘀证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