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48例急性脑出血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4例采用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疗程14d.亚低温组24例采用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72h,治疗14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3.4%和7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7d、14d分别进行NIHSS评分,发现3d和7d无明显差异(P>0.05),14d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脑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降血脂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2次/d;银杏叶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滴,1次/d;疗程14d,比较两组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d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期间未见过敏反应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叶注射液两者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照观察依选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患性脑出血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30mg依达拉奉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2/日,对照组不用依达拉奉,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照(P<0.01);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结果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治疗要点。方法将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n=40例)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40例)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GCS评分、颅内压、水肿体积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可较好改善预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9例,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共14d;基础用药:川芎嗪+阿司匹林。对照组29例,仅用基础用药。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28d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ESS评分比较,在治疗14d和28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8d评价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58.6%,总有效率86.2%;对照组显效率34.5%,总有效率6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0~64岁,体重50~8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依达拉奉组(E组)气管插管后即刻,以60.0 mg/h速率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in,随后以7.5 mg/h速率输注至术毕.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单肺通气30 min、双肺通气3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和静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以及呼吸指数,并测定静脉血血清丙二醛(MDA)和8-异前列腺素F2a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E组双肺通气30 min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血清MDA和8-异前列腺素F2a浓度降低(P<0.05),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减轻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机制与抑制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预先给药对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预先给药对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下段癌切除术患者40例,男性,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8~64岁,体重指数18~26 kg/m2,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依达拉奉组(E组).E组于切皮时开始静脉输注依达拉奉0.5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经30 min输注完毕.术中记录PETCO2和气道压峰值(Ppeak).于开胸前和术毕时取肘静脉血样,检测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MDA、SOD和TNF-α的水平.结果 两组术中PETCO2、Ppe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肺通气后血清SOD活性降低,MDA、TNF-α、SP-A水平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血清SOD活性升高,MDA、TNF-α、SP-A水平降低(P<0.05).结论 依达拉奉预先给药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减轻单肺通气患者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发病72 h内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分别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奉拉治疗和依达拉奉治疗,观察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随时记录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有昏迷史的DEACM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高压氧、脑细胞活化剂、中药制剂改善脑供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15天一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在15天、30天、60天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30天、60天时,好转于治愈之间,均有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无效与总有效无论在15天、30天、60天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依达拉奉治疗DEACMP,可提高治愈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