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并以"六淫"中的风为例,系统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认为风之所以成为致病因素、有如此致病特征,是古代中医学家将人们对自然界风的认识移植到中医理论之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隐喻认知",是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说明我们不熟悉事物的一种方式,作为病因概念的六淫是一种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并以“六淫”中的风为例,系统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认为风之所以成为致病因素、有如此致病特征,是古代中医学家将人们对自然界风的认识移植到中医理论之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隐喻认知”,是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说明我们不熟悉事物的一种方式,作为病因概念的六淫是一种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以"中风病"为例,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中风病"病因病机语言的隐喻特征,分析其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多样性的认知根源。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是主要基于一系列与"风"相关的概念隐喻建构而成的中医理论。医家体验的独特性形成了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始源域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了对中风病隐喻认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时脏相应"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特色之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四时"可以被看做一个与"阴阳五行"同等重要的"认知模型","时脏相应"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以经验体验为基础,以相似性为纽带,以四时为始源域,以五脏为目标域构建的概念隐喻。关于"时脏相应"概念隐喻的诠释,需要借助"可能世界"理论,以"肾应冬"为例,是以"冬的世界"构建"肾的世界",是一种隐喻重描。  相似文献   

6.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庄享静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中医理论是来自身体经验的理论,采用"近取譬"的隐喻语言解释概念,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本文借由探讨中医里存在的一个以"木"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来了解古人如何经由对木的认识,运用木的自然特性、对人类的贡献、出现偏态或死亡为隐喻,阐释所类比的木形人及藏象配属肝胆的生理特性、脏腑功能、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等中医概念,以双收鱼与渔之利。  相似文献   

8.
申剑  王虎平  张小花  孙亮 《新中医》2014,46(1):236-237
<正>湿邪为六淫之一,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因易与血相搏,是导致妇科疾病常见的病因之一。笔者谨就妇科疾病从湿邪论治浅谈体会如下。1湿邪之因,内外两端湿邪的产生有内生与外感两种。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湿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与风、寒、暑、燥、热(火)并称六气。当自然界气候反常,六气经异常气象变化后,成为致病因素。故《素问·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入于大经脉。"如气候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触水劳  相似文献   

9.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究中医学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的概念内涵。古代中医学家在说明人体火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时,大量地借鉴了身边可感知的自然之火的性状特征,因而,对"人体之火"的感悟是以"自然之火"的体验为认知本源的。本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中医之"火"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发生学角度探析六淫的概念。认为生活观察是气候致病认识的直接来源,天人相应是六气致病框架的指导思想,"三才"思想确立"六淫"之为"六",意象思维是六淫概念构建的主要思维方式。指出六淫是以风、寒、暑、湿、燥、热六气为原型的外感病因符号,其概念具有抽象及气象学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8-28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医之"神"的概念原型。通过对源域即宗教的和哲学的神与目标域即中医之"神"的映射,阐释了中医之"神"的概念来源、概念内涵和概念变迁。《内经》的神概念是基于物质层面的神,通常意义上的精神是物质神的功能之一。形神合一是以物质神为前提的对神的产生、运动以及功能、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高度概括。对其概念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原有中医理论的理解,还有助于使其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使其在现今获得新的发展,以充实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2.
应用隐喻认知的方法,使用结构映射理论,对中医水的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结果得到了"人体水代谢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样一个隐喻表达。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如吸收、输布是源于自然界水液循环的一个结构映射,中医学对人体内水液代谢的认识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现实依据的。对中医水代谢隐喻的形成过程进行逻辑分析,明确其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形成之后的进一步推导,明确隐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水液代谢能为中医脾之散精、肺为水之上源、肺之通调水道的概念提供更好的解释,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部分脏腑功能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中医有关水液循环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性。  相似文献   

13.
戴明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18,(23):1989-1992
从隐喻的视角观察"瘾疹"的临床表现,审视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探寻瘾疹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发掘产生各种治法的可能的认知根源。从"瘾疹"病名与临床表现入手,将自然界不同季节的风及由风引发的现象作为始源域,将瘾疹的临床表现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的自然之风来体认人体感受的"风邪"。源于自然界之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不同季节的风可以使人们明显地感知其差异,自然界提供的有关风及与风相伴自然现象,很可能是中医学"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的认知根源。对风及相伴现象造成危害的防护,很可能是瘾疹治法提出的起始点。  相似文献   

14.
罗茜  周媛  李涛安 《中医药导报》2019,25(18):138-141
以《黄帝内经》中空间隐喻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借助Peter Newmark的隐喻翻译策略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跨域映射和概念整合,并对不同译本质量进行评估,表明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对隐喻翻译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权五赫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3-1446
中医传统理论是一种依赖于人体自身经验的理论,本文以"自然之金"为例,运用大家熟悉的金属知识为始源域,来理解古人如何将其隐喻映射至中医理论中概念相对模糊的肺脏系统,即在探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知道古人是如何知道中医的理论,以明白中医的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认为,六淫是很重要的病因学概念,在病因范围中,属于原始致病因素,至少可以说是诱因。它既不同于具有病因、病理双重意义的中间致病因素,如痰饮、瘀血等,这些因素既是病理产物,又属病因范畴,更不属于病理概念。人们还经常对六淫和六气概念予以区分,指出六气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六淫学说作为外感病病因辨证的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六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甚明了,当代学者亦未作详尽阐释。本文仅就六淫的概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般学者认为,六淫概念具有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双重含义。所谓病因学含义,是指六淫概括了  相似文献   

18.
六淫概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淫作为致病因素,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与六气是相对的,它具病因病理及双重意义,是其物质性,条件性与人体反应性的综合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它是自然界中正常的"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所产生的病邪[1]。"六淫"是中医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致病因素[2]。加强"六淫"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更能帮助我们应用中医药理论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以及评价药物疗效与机制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动  相似文献   

20.
湿邪在现代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天之六气所变六淫之一,被赋予"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的属性.这一表述来源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重新解析该句,发现其所论之湿为地之湿气,与六淫之湿在概念、性质、致病特点上有所不同.地之湿气易伤皮肉筋脉,导致肌肉关节疼痛、痿废,肢体厥冷的病症,治疗可循《金匮要略》助阳散湿的思路,以微汗、利小便为法,以白术为治湿主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