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抗凝药物病人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是导致动静脉血栓栓塞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合理的抗凝治疗能够预防血栓形成并改善手术病人的近、远期预后。对目前常用抗凝药物、围手术期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或出血并发症风险效益比进行评估,针对特殊人群、特殊手术等伴有复杂临床情况时的围手术期抗凝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闫晶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12):818-820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手术病人抗凝血因素和抗凝血防治方法。方法用华发林、肝素等药物进行有效抗凝防治采用抗凝监测评估抗凝防治效果。结果98例手术病人通过抗凝监测,选择了最佳方案,得到了有效防治,没出现凝血(出血、栓塞)现象。结论对手术病人进行抗凝血监测、分析,为抗凝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是抗凝防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药物溶栓和抗凝治疗,然而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最为有效和可行,目前仍然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1996年12月~1998年4月间2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就药物溶栓、抗凝治疗、手术取栓的时机以及急性期后抗凝药物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治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MVT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既往史、发病时间与治疗方式、手术与非手术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 MVT发病以腹痛为主,9例之中有7例病人既往有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史。早期确诊的4例病人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有3例非手术治愈。其余5例在发病后20~144h因腹膜炎而手术探查时确诊。手术切除肠管30~320cm。由于术后没及时应用抗凝治疗,1例发生了肠坏死而再次手术。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能避免肠坏死,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绞窄体征是手术探查的指征。手术时要正确判断尚有生机的肠管和尽量取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内的血栓。手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凝治疗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愈合的影响,探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Sanders分型Ⅱ~Ⅵ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99例(110足),按有无接受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66足与非抗凝组44足,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围手术期术口出血量、术口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及AOFAS评分和术口愈合情况。结果抗凝组术后出血量显著多于非抗凝组(P0.05);抗凝组术口干燥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抗凝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甲级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会增加跟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出血量及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愈合。  相似文献   

6.
���Գ�ϵĤ����Ѫ˨�γɵ���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针对争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程度肠缺血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6例急腹症经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病人手术探查,依肠管不同缺血程度,对淤血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各3例,分别实行肠系膜务栓除术和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结果 3例肠切除者治愈;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切除者2例治愈,1例结肠受累者因结肠动力性肠阻、穿孔而再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愈。随访8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 以血栓切除术和肠切除手术分别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肠淤血和肠坏死。并辅以抗凝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合理而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于骨科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其卧床或制动,特别是在高龄患者中,VTE的发生率更高.目前,药物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VTE的重要措施,但是,其存在出血、干扰手术、延迟伤口愈合等风险,且不适用于存在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压力抗栓治疗通过物理方法对肢体进行挤压,加快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  相似文献   

8.
手术病人预防性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适的凝血状态对手术安全和预防术后血栓性并发症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依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ACCP)制定的抗凝和溶栓治疗指南,结合国内手术条件,介绍有关手术病人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预防性抗凝理论依据血栓相关危险因素目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35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26例确诊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9例确诊后即行手术治疗,均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结果:抗凝溶栓组26例中22例治愈,5例出院后于两年内复发再次入院治疗,4例中转手术,1例术后死亡。急症手术组9例治愈8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与腹部手术、高凝状态及门脉高压有关。腹部强化CT检查,早期诊断并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时机把握合适,术中正确判断切除坏死肠管范围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我科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SDAVF患者31例,采用单纯栓塞治疗23例、手术治疗5例及栓塞加手术治疗3例,全组患者术后均行抗凝治疗。结果 31例病人中痊愈10例,好转17例。4例无变化,总有效率87.1%。结论 血管内栓塞或显微手术电凝切除瘘口及瘘口与冠状静脉丛之间的引流静脉是目前治疗SDAVF的最好方法,根据供血动脉的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且术后都需使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房颤患者围手术期个体化抗凝治疗与用药监护中的工作要点。方法参与普外科1例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患者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用药方案的制订与用药监护。结果确定符合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围手术期的桥接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药师的用药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监测和对影响因素的关注。结论临床药师与医师密切合作,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并积极开展药学监护,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肺栓塞(PE)是常见的呼吸和心血管急症之一。对于所有PE病人都应尽早进行危险性分层(1C)。溶栓治疗仅用于有血流动力学不稳且没有出血风险的高危肺栓塞病人,是肺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PE病人,不推荐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预防复发,出血风险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肺栓塞病人,在肺栓塞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虽然溶栓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优于抗凝治疗,但这种优势仅体现在最初几天之内,1周后溶栓和肝素抗凝在解除血管阻塞和改善右室功能(RVD)方面疗效没有区别。妊娠合并肺栓塞、肿瘤合并肺栓塞、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右心血栓等特殊情况下的肺栓塞在抗凝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设立对照组(236例)和试验组(248),对照组围手术期行止血治疗;试验组围手术期以潘生丁、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针行抗凝治疗.结果对照组有24例发生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为10.2%,而试验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2.4%,经卡方检验X2=12.49,P<0.01,显示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腹部外科术后病人存在自身特定的以及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时须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并结合病人的出血风险的高低选择最佳预防方法。而下肢DVT的治疗则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清除或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总之,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常导致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死亡,围手术期常规抗凝治疗缺乏有效的检测指标。血栓弹力图动态监测血凝块形成至溶解的整个过程,提供包括血栓的发展、稳定和溶解的全部信息,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常用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检查。可更好的指导临床输血、检测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提供评估预防及治疗血栓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自1929年首次应用肝素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以来,抗凝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相应的围手术期内抗凝治疗的增加又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危险性。因此,每个麻醉师都必要了解有关抗凝药物的一些知识,以确保抗凝治疗后麻醉的安全实施。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剂,本文将重进行讨论。主要生理性抗凝物质的研究近况在讨论抗凝剂之前,有必要对生理性抗凝物质研究近况作此介绍。生理性抗凝物质在维持血液凝固和抗凝作用的动态平衡,防止体内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抗凝患者与未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的差异,以探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肺部疾病于我院胸外科就诊并行肺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术前及术后均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以围手术期是否接受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WVT)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984年10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28例急性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早年因诊断技术缺乏,诊治原则是对可疑急性SMVT患者实施手术探查。近10年来,由于先进影像学诊断技术运用,对确诊的患者立即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合并急性腹膜炎时则中转手术,术后继续抗凝治疗。结果本组影像学检查确诊率55.6%,治愈率67.9%。其中非手术治愈5例(17.9%)。死亡率32.1%。死亡病例大多为早年直接手术探查又未抗凝治疗的病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使非手术疗法成为可能,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Ѫҩ����Χ�����ڵ�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怎样正确使用抗凝及止血药物,并在这一对矛盾中取得平衡是围手术期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1常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互相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通常意义上的“抗凝”治疗其实就是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动脉血栓的防治则以抗血小板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软通道清除颅内血肿在治疗抗凝或抗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抗凝或抗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例,给予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治疗;观察组21例,给予软通道微创清除血肿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死亡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2.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死亡率27.3%,观察组死亡率14.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月ADL分级对照组良好率62.5%,观察组良好率6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软通道手术治疗抗凝或抗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在最大程度地清除脑内血肿的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且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抗凝或抗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