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 拔除 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 2 mm、 4 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 3周、 6周、 12周、 24周处死动物各 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 2 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 4 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 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拔除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2mm、4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各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2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4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华 《吉林医学》2010,31(4):560-561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患者23侧上颌窦行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结果:患者术后全部种植成功,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性反应发生,无骨质吸收,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的国产术期护理十分重要,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上颌磨牙缺失种植修复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上颌磨牙后区牙槽骨严重吸收导致骨量不足的15例患者运用上颌窦提升术、人工骨植入术并同期植入BEGO两段式种植体17枚,其中上颌窦内提升术12例,植入种植体13枚;上颌窦外提升术3例,植入种植体4枚。全部病例术后1周和3、6、9个月摄曲面体层片检查种植体稳定性及人工骨与种植体愈合情况。结果17枚种植体无一枚感染及松动,无上颌窦炎症,术后6~9个月X线示人工骨粉均已改建成新骨,种植体周围无阴影。结论上颌窦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疗效,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人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 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 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8例(可用骨高度5~8mm,共种植21颗)和观察组(可用骨高度4~5mm,共种植23颗),均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观察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对照组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修复6个月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随访1年,记录两组新骨获得量及牙周探诊深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骨获得量(2.92±0.49)mm、牙周探诊深度(2.87±0.35)mm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周骨密度为(0.041±0.010)、4周(0.091±0.024)、8周(0.135±0.043),8周后与前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不植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疗效肯定,均适用于上颌后牙缺失者,具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扩大种植适应证,并观察其修复使用的成功率。方法通过40例患者55颗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及同期ITI及BLB种植体植入术,术后1、3、6个月检查评测种植体骨结合状况、上颌窦愈合以及戴牙修复后12、3、年的使用情况。结果 54颗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经6-5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1颗因咬硬物失败。结论掌握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上颌窦内外提升植骨术并同期种植植入术能有效地扩大种植适应证,解决了上颌后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老年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患者骨引导再生术提升上颌窦并同期植入XIVE二段式种植体26颗,其中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外提升完成10颗种植体/5例,骨引导再生术上颌窦内提升完成16颗种植体/13例。负载2年后统计其成活率。结果26颗种植体中仅有一颗出现种植体周感染但无松动.成活率96.15%。结论提示骨引导术提升上颌窦与XIVE种植体同期植入对于上颌肯氏Ⅰ、Ⅱ类缺失患者是一种可行的临床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Li XS  Sun J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76-1278
目的利用胶原海绵及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脱细胞松质骨,原位修复兔上颌窦外侧骨壁伴黏膜缺损,观察BMP-2原位诱导成骨及上颌窦外侧骨壁、黏膜修复状况。方法制备复合BMP-2的片状脱细胞松质骨,单侧以生物蛋白胶固定薄层胶原海绵作为修复材料,未加BMP-2材料用做对照。手术去除兔上颌窦外侧骨壁及附着黏膜,胶原海绵侧面向窦腔,原位修复缺损,术后3个月进行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修复效果及成骨情况。结果兔术后健康状况良好,术后3个月大体观察兔上颌窦外侧壁缺损修复良好,窦腔内侧面有新生黏膜覆盖。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脱细胞松质骨内有新骨形成,对照组仅有纤维结缔组织长人。结论BMP-2具有诱导成骨能力,胶原海绵可用作黏膜再生支架,脱细胞松质骨/BMP-2/胶原海绵,可用于修复上颌窦局部骨壁伴黏膜缺损。  相似文献   

12.
向柄彦  郭元 《重庆医学》2015,(8):1032-1034,1038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新型植入材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构建骨髓炎模型,按以下方法植入材料,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单纯n‐H A/CS支架材料;C组:n‐HA/CS载万古霉素脂质体种植体;D组:n‐HA/CS载万古霉素脂质体种植体与BMP‐2。8周后通过细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其抗感染能力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载药n‐HA/CS人工植入材料能够释放高浓度的抗菌药物;植入载药n‐HA/CS联合BMP‐2可有效控制骨感染并促进骨组织的修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载药n‐HA/CS材料组及单纯n‐HA/CS材料组。结论载药n‐HA/CS联合BM P‐2是治疗兔慢性骨髓炎的较为理想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3.
引导骨再生膜复合异体骨移植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聚乳酸 (PLA)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 (DemineralizedFreeze DriedBone,DFDB)和胚胎骨 (FetalBone ,FB)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在 12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下缘中份形成方形骨缺损 ,左右侧骨缺损分别植入FB和DFDB ,表面覆盖PLA膜。术后 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 ,下颌骨标本行放射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 4周两侧缺损内有大量新生骨组织。 8周后植入的FB完全被吸收改建 ,右侧缺损内仍见DFDB残片。 12周双侧新生皮质骨与宿主骨连结紧密。术后各期PLA/FB侧新骨量均高于PLA/DFDB侧。【结论】PLA/FB用于骨缺损修复较PLA/DFDB理想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imal model of keloid by using tissue engineering and to explore its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 Fibroblasts from keloid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After being cultured to generation six or eight, fibroblasts were inoculated into scaffolds constructed from copolymers of polylactic acid (PLA) and polyglycolic acid (PGA), and then cultured in rotatory cell culture system for 1 week prior to subcutaneous transplantation into 20 athymic mice. After 4, 8, 16, 24 weeks, the specimens were cut out and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RESULTS: All the mice survived after surgery. The collagen patterns of all the keloids were remained after 24 weeks. A lot of fibroblasts and their secreted collagen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Enlarged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a inside the fibroblasts were reveal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fibroblasts in specimens remained the capability of synthesizing and secreting collagen. CONCLUSIONS There is a good affinity between PLA/PGA and fibroblasts. Complex of PLA/PGA and fibroblasts could be cultured into keloids in athymic mi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人瘢痕疙瘩动物模型,并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瘢痕疙瘩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对人体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体外培养第6~8代的成纤维细胞,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形成体外复合体,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1周后种植在20只雌性裸鼠皮下,同体两侧对照,第4、8、16、24周取材,对获得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24w后,在裸鼠皮下形成的瘢痕疙瘩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特性保持不变。结论 PLGA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性,PLG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可形成瘢痕疙瘩,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将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植入兔的桡骨缺损模型中,PHBV/羟基磷灰石(HA)作为实验对照组,利用放射学、组织学、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方法,观察其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能力.结果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新生骨形成时间早:术后2周,植入材料内部有骨小粱形成,术后8周移植材料四周及内部均有大量新生骨形成,骨缺损区被新生骨填充;骨修复完成时间早:术后12周,新生皮质骨结构清晰,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结构,髓腔再通;抗压力强:12周时所修复骨缺损标本的抗压力,PHBV/SGBG组明显高于PHBV/HA组(P<0.05),而与自体松质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解速度快:术后4周材料开始降解,术后12周材料大部分已被吸收,材料与新骨面积的百分比由4周时的60%下降到8%.结论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成骨时间早并且修复完全,材料本身可以完全降解,是一种理想的骨科替代材料,亦可以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可梯度降解的绳-网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前交叉韧带(ACL)缺损。 方法 将聚乳酸: 蚕丝丝素: 聚羟基乙酸纤维按质量比7: 6: 5混合,分别捻拧成绳芯与纬编针织成网状物,滴加Ⅰ型胶原并冻干。将网状物包裹绳芯,种植兔自体MSCs,植入兔前交叉韧带(ACL)缺损处,作为实验组。单纯支架置入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24周,取材,HE染色,并行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韧带与骨之间产生大量有序的垂直胶原纤维;对照组形成少量垂直胶原纤维。术后24周,实验组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结构;对照组则产生许多垂直胶原纤维。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12、24周实验组的最大载荷分别为72.7±23.4N与121.8±34.3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可梯度降解支架复合自体MSCs能较好地重建兔AC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特点和方法。方法: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常规种植或加骨挤压、上颌窦内提升、上颌窦外提升、使用短种植体技术、倾斜种植技术等方法,共完成上颌后牙种植病例85例,174颗种植体,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5年8个月(58年)。结果:无上颌窦炎症发生,2颗脱落,余牙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成功率98.85%。结论:上颌后牙缺失的病例,应用CBCT观察缺牙区骨质骨量情况,结合患者对种植手术的依从性,综合考虑,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法,可以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增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腭裂患者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先天因素,探讨腭裂手术中,骨形成蛋白复合物人工骨的移植对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实验大白鼠为对象,制作腭部中缝处骨质缺损模型,以生物吸收降解材料聚乳酸作为载体、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作为骨形成材料复合移值,观察大白鼠头颅三维方向生长及局部组织学情况。结果:①在B组腭中缝处可见散在、不规则点、片状新生骨的阻射影;②重组人骨形成蛋白—聚乳酸复合物植入组(B)术后4周时,可见新生软骨生成量增加、成板层状。③统计学检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N组、B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失去鼻中隔软骨对上颌骨生物性牵制推动力,以及失去腭中缝处向外横向扩张的软骨成骨能力,是导致腭裂(除外软腭裂)时上颌骨发育不良的内在重要因素。②腭裂手术中,人工骨的移植只能部分对抗中缝处无骨性结构带来的颌周软组织对上颌骨弓的向中线挤压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抑上颌骨在腭裂时先天性、内在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冻干骨支架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后的骨整合情况。方法 应用冻干骨支架与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复合物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分别于即刻和术后3个月(对照)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大体标本、X线及硬组织切片观察骨整合情况。结果 3个月后即刻种植组和对照组的种植体大体标本、X线及硬组织切片均可见种植体周围包绕着致密的骨组织,未观察到任何间隙和结缔组织长入,种植体与人工骨整合良好,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冻干骨支架与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复合物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后植入种植体,即刻与延期植入的种植体均可以与组织工程人工骨发生骨整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