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密原则对心理咨询/治疗有重大的影响,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或治疗时这一伦理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从法律层面、未成年来访者自主权、父母或监护人的权利等方面了解青少年(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保密原则,深入探讨其限制及与成人咨询保密原则的差别。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或治疗师可能会面对保密相关的伦理困境,本文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伦理信息和职业信息,并有助于尽早制定出适用于未成年来访者的伦理守则。  相似文献   

2.
葛盼盼 《校园心理》2015,(2):115-116
<正>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同伴关系、行为适应和情绪适应都有显著的相关。Mackinnon-Lewis等[2]的研究发现,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和反抗行为会有不好的影响。Baldwin[3]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采取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教养方式,儿童就会逐步形成独立、积极、  相似文献   

3.
保密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项重要基本前提,其作为伦理守则是指为来访者在咨询与治疗中所表达的信息保守秘密。然而,保密原则在实施中是一个复杂的专业伦理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有关保密的量化研究与各种评述,总结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有关保密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保密、保密的局限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保密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思想,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建立也依赖于此.伦理价值观中除了无伤害这个终极原则以外,再没有一个伦理原则比保密更常被业内人士拿来反复讨论,也没有一个伦理原则像保密这样,打破它反而比遵守它会引发更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面临来访者自伤或自杀情景时,咨询师如何进行保密与保密突破的伦理决策。方法:选取北京7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10名心理咨询师,对在高校工作遇到的自伤自杀相关保密议题与相应伦理决策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在高校平均任职时间为(10±8)年。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8名咨询师接受过一定的伦理培训且对咨询伦理较为重视;7个高校咨询中心相关规定仍存在与保密原则冲突之处;咨询师在自伤自杀的突破上的考虑差异较大;在面对高校规定与保密原则的冲突时,咨询师能够站在伦理原则的角度考虑,维护来访者的利益。结论:高校心理咨询环境下,自伤或自杀相关的保密与保密突破流程有待规范识。  相似文献   

6.
郑月清 《校园心理》2013,11(1):50-51
<正>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1]。1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1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而家庭教养方式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得最早、最多,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1.1.1溺爱型:即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父母不恰当地把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或袒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发病率逐渐上升,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加了患者父母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而父母作为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观察、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主要照顾者,其情绪、行为及应对方式等均会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尽早发现及干预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疾病转归至关重要.本研究就青少年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心理疾病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的养育方式不当是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 ,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3]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国内以往的研究多数以健康人群为对象 ,考察心理健康与养育方式的关系[1- 3] ,发现家庭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临床确诊的心理障碍患者为对象 ,考察家庭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对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收治的 4 0名心理障碍患者均为青少年 ,其中包括焦虑性神经症 12名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高校危机干预中心理咨询师对被干预对象隐私权保护及保密例外的看法和决策。方法:采用自编《高校咨询师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隐私权保护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收到有效问卷216份(男39人,女177人)。结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绝大部分接受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培训。在不同风险情境下,高校咨询师关于选择是否突破保密原则、突破前是否获得知情同意、披露何种内容的决策有所不同。高校咨询师认为最低限度披露原则可操作性有限,对该原则的理解程度一般。咨询师工作年限、行政干预程度和危机风险等级对咨询师突破保密披露来访者信息限度有显著影响。结论:大部分参与危机干预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基本掌握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技术和伦理规范。高校危机干预中个案危机风险程度能够显著影响咨询师是否突破保密原则以及如何突破保密原则的决策,咨询师的工作年限及所在机构的行政干预程度对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是否做出合乎伦理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咨询师对最低限度披露原则的内涵和实操存在困惑。  相似文献   

10.
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医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有关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对人格特质的影响国内外均有一些研究。国内钱铭怡等对中学生研究发现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且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与保护可能是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1] 。黄悦勤等对中学生的研究认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2 ] 。刘宝花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研究认为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趋向拒绝型、偏爱型、过度保护型[3 ] 。Benjaminsen .S等对企图自杀者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早年丧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咨询师的决策风格与其伦理决策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校心理咨询师89名,采用一般决策风格问卷(GDMS)调查咨询师的决策风格、自编伦理情境问卷(包括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6个情景)调查咨询师的伦理决策行为。结果:咨询师GDMS的4个维度得分依次为理智型(20.2±2.8)、依赖型(16.3±3.9)、直觉-冲动型(14.2±2.6)和逃避型(11.9±4.4)。咨询师对“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4个情境的态度较一致(同意或不同意比例为71.9%~98.9%),“胜任力与无伤害”、“知情同意”2个情境的态度差异较大(同意比例分别为46.1%和56.2%)。年龄与理智型、依赖型和逃避型得分呈负相关(r=-0.27、-0.29、-0.29,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依赖型在“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隐私权与保密性”3个情境正向预测咨询师的态度(OR=0.84、0.72、0.81,均P<0.05)。结论:对于伦理情境的决策,咨询师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依赖型得分高的咨询师更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父母监管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交往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库中年龄9-19岁(M=13.5岁,SD=2.67)的1387对青少年双生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评问卷和父母评问卷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测量,采用自评问卷对青少年的不良同伴交往及其父母教养行为进行测量。结果:1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行为与母亲监管、父亲监管及结交不良同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2结交不良同伴在父母监管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监管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也可以间接通过结交不良同伴,进而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父母确定性(parental certainty)是指父母确定自己为后代的生物学父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一致性是父亲间接判断类似性获得确定性的理论依据,社会镜面效应使父亲确定性获得具有了依据[1-3]。父母确定性通过父母类似性获得,儿童类似于父亲的身体线索(如面部、体味等),可以用来间接推断父亲相似性。从本质上来看,父母确定性是父母对亲属关系的确认,确定亲属关系可以确保父母投资利于儿童的生存与生育[4-6]。现有研究发现父亲自感是否生物学父亲是影响父亲投资的一个重要依据。父亲类似性可以作为父亲确定自己的基因是否得到表达的重要依据。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进食障碍的影响,考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对进食障碍预测中的中介作用及该中介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使用进食障碍问卷、自我控制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在随机抽取的582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男生在进食障碍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2青少年进食障碍与自我控制、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均相关显著。其中父母过度保护、父母拒绝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r=0.285~0.467;P0.01),与自我控制均呈现负相关(r=-0.336~-0.462;P0.01);父母情感温暖与进食障碍呈负相关(r=-0.094,-0.099;P0.05),与自我控制呈正相关(r=0.259,0.269;P0.01)。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过度保护对进食障碍的影响最显著。4自我控制在父母过度保护与进食障碍间起中介作用,并且该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相比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对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影响更大,自我控制在男生中的中介作用比在女生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气质是儿童先天的素质 ,是个性心理特点之一 ,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特点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有关研究涉及遗传、生理、性别、孕期和围产期、父母个性等因素。气质还是人格的一部分 ,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1- 3] 。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尚少 ,仅见Bezira ganian等报道[4 ] :母亲对儿子的惩罚和控制 ,父女亲密度低 ,则儿童易发展成难养气质 ,而在父子和母女亲密度高的家庭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通过本研究探讨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的关系 ,为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拒绝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关系以及另一方父母接受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接受—拒绝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对531名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接受、母亲接受与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与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与其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及多动-注意缺陷呈显著正相关;2父亲接受显著调节母亲拒绝与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的关系。结论:父亲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母亲拒绝对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品行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 由于青少年们的心理与行为仍深受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提到他们的心理,不能脱离其家庭而讨论。再者,作为父母,非常关心自己青少年阶段的子女,常注意如何去养育心理上容易产生风暴的年轻人,而处于青春的年轻人也常常为该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而烦恼,因此这是很重要的题目,很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留守困境下早期青少年自尊发展轨迹的异质性及父母关爱与友谊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父母关爱问卷和友谊质量量表对461名具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从初一到初三进行连续3次追踪调查。结果:留守青少年(包括曾留守和正处于留守状态)的自尊在初中三年存在3条异质性发展轨迹,分别为低自尊-下降组、中等自尊-缓降组、高自尊-上升组。留守困境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自尊的发展趋势,父母关爱和友谊质量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自尊的发展趋势。结论:留守困境和父母关爱、友谊质量共同影响着留守初中生自尊的发展轨迹。其中,留守困境发挥抑制作用,而父母关爱和友谊质量发挥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查父母-子女人格相似性对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9年的横断数据,对其中4474名11岁到22岁的在校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父母和子女人格均为自评,教养行为采用父母自评,抑郁由青少年自评。结果:父亲-子女在神经质维度上的相似性与父亲各项教养行为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母亲-子女在外向性维度上的相似性与母亲说理的交互作用显著,母亲-子女在神经质维度上的相似性与母亲各项教养行为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母亲-子女在精神质维度上的相似性与母亲监控交互作用显著。结论:父母-子女人格相似性对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父母控制领域相关研究,从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的测量、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机制和文化差异角度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认为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对儿童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有关父母控制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父母控制向有利面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