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9个月受灾群众的精神痛苦状况及相关因素,寻找快速评估抑郁发作、自杀倾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方法。方法:利用方便取样,对绵阳永兴板房区和秀水镇农村的受灾群众(n=321)进行三步梯度评估。(1)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SRQ20)及PTSD筛查表(7-items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PTSD7)对所有受试进行初步筛查;(2)对SRQ20≥10分或PTSD7≥4分者进行抑郁(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中文版"自杀倾向"评定,对PTSD7≥4者还进行MINI"PTSD"诊断评估;(3)对SDS评分≥50者进行MINI"抑郁发作"和"PTSD"诊断评估。结果:(1)315人完成评估,其中SRQ20评分≥10或PTSD7评分≥4者占53.0%;SDS评分≥50者占37.1%,其中存在自杀倾向者18.4%;符合MINI目前抑郁发作及PTSD者分别占25.7%和27.3%,两者共病18.1%。(2)永兴板房区受试PTSD7评分及MINI"PTSD"检出率均高于秀水镇受试[(3.6±1.8)vs.(2.9±1.7),33.0%vs.16.0%;均P0.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震时躯体受伤是目前抑郁发作(OR=2.579)和PTSD(OR=1.917)的危险因素;震后搬迁次数是PTSD的危险因素(OR=1.189)。结论:(1)震后9个月受灾群众仍存在明显的抑郁发作、PTSD及自杀倾向。震时躯体受伤对抑郁发作和PTSD有长期影响,震后多次搬迁可能促进PTSD发生及症状加重。(2)SRQ20及PTSD7与MINI结合使用可作为灾后精神痛苦的快速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为重大自然灾害后常见的精神病理表现,对受灾人群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2].本研究对汶川地震后转至北京老年医院进行救治的地震伤员及其陪护家属(均为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进行评估,为心理干预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等测量工具,对灾后一月内四川省什邡地区及转入本院的受灾群众共342人进行评估。结果:灾后一月内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45.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两个群体PTSD症状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但什邡地区症状程度较重,消极应对、脱离灾后环境等因素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地震后受灾人群,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女性群体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3个月和6个月在男性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震后3个月1182名和6个月1604名男性救援者进行人口学资料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问卷(PLC-C)调查。结果震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2个随机样本在人口学资料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PCL-C测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6个月时的得分(t=15.63,P<0.001)。得分大于38分即可能患有PTSD的人员百分率也明显低于6个月时(1.02%V S.4.30%;χ2=26.04,P<0.001)。此外,3个月时回避或麻木因子(t=35.04,P<0.001)和警觉性增高因子(t=14.23,P<0.001)均较6个月时得分低。而创伤体验重现因子(t=11.47,P<0.001)较6个月时得分高。结论汶川地震后3个月和6个月时男性救援者的PTSD症状在加重,PTSD患病率增高。此外,救援者创伤体验重现症状随着时间而缓解,而回避或麻木、警觉性增高症状却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追踪调查5.12地震10个月后,极重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自编震后受灾群众基本状况登记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和事件影响量表,追踪调查北川安昌镇板房区146位受灾老人。结果:老年灾民在认知效能、情绪体验、适应能力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上,地震后水平均显著低于震前;震后4个月与震后10个月相比,受灾老人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维度分值差异不显著。除侵扰症状外,PTSD总分及唤醒、逃避症状水平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汶川震后,极重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时间的延长并未发生好转。近一年后,其情绪水平仍较低,可能与其不能良好适应生活环境,以及较少的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半年及1年后,都江堰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并探索其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P-C)、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在震后半年和1年对都江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实施相关的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地震灾区群众震后半年及1年的PTSD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3%、6%;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1.6%、8.4%;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9.7%、5.6%。结论震后1年较之震后半年灾区群众PTSD、抑郁及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该结果可能对研究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政府、社会、家庭的支持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甘肃省262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测试。结果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SCL-90评分较一般人群高;阳性因子分≥2的检出率最高为强迫症状,≥3检出率最高为抑郁症状;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医务人员躯体化表现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严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结论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SARS康复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SARS康复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方法: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SDS、SAS、CIDI(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中PTSD分量表对SARS康复者进行访谈.结果: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16.4%、10.1%,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为9.79%.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家人中有人同时患SARS或家人中有人因患SARS去世是影响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或急性PTSD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SARS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它造成的心理损伤不仅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故对SARS康复者实施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玉树震后半年时灾区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状。方法:玉树灾区某小学845名4-6年级的小学生完成了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Reaction Index)和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S-DC)。结果:①PTSD的筛查阳性率为12.5%,闯入症状表现最明显(67.3%)。②抑郁症状阳性率达61.7%,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缺乏。③女生的PTSD检出率高于男生;5年级学生的抑郁阳性率高于4年级和6年级;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PTSD检出率和抑郁阳性率都高于未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结论:玉树地震后灾区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检出率都较高,应特别关注女生、5年级学生和曾目睹亲人死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宜宾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等状况及其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探讨PTSD、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宜宾震中长宁县321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震后2周,6.50%的青少年有PTSD倾向,4...  相似文献   

11.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vulnerability factors for suicide attempts in an Israeli sample, with the help of the Gottschalk‐Gleser content analysis scales. The respond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suicide attempters; control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ed patients who did not report suicidal behaviour; and suicide ideators. The significant results represent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sychological states, which suicide attempters have in common and can be seen as potential suicide risk factors. The main recurring risk‐related themes are hopelessness, sickness, deterrents, frustrated dependency strivings, total anxiety and total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