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郗长举 《中国性科学》2011,20(10):60-63
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同性恋在强大的主流社会面前显得很弱小,他们是弱势群体,同性恋者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歧视、迫害、压力。他们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只是因为"性倾向"不同而把同性恋归为异类、变态是没有道理的。同性恋者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需要而且应该得到保障,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现在我国对于同性恋的相关法律规定还很不到位,很多处于空白状态,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把同性恋乃至同性婚姻都合法化的今天,中国也有必要对此进行立法。  相似文献   

2.
刍议中国同性恋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行为,是一种不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现象。为同性恋人群立法,从法律上关注弱势人群,同时又用立法约束同性恋者,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制定立法措施:(1)明确同性恋者享有人格不受歧视权;(2)明确同性恋者享有个人隐私权;(3)明确界定同性恋者的违法行为;(4)明确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3.
由于现在中国社会对同性恋存在很深的偏见和误解,很多同性恋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勇敢地出柜(出柜指告知他人自己的性倾向)做真正的自己,同时他们又不愿意骗婚去伤害一个无辜的男人/女人,所以他们选择形式婚姻(以下简称形婚),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领取结婚证,组成家庭来“让父母安心”和隐瞒自己的性倾向。形婚是同性恋者对异性恋主义的屈服和妥协。形婚看似简单,但这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养老问题、婆媳翁婿关系问题、经济纠纷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走入形式婚姻的同性恋,使他们难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谈大正 《中国性科学》2011,20(4):51-57,60
本文阐述同性恋的历史与伦理法律嬗变,指出随着人们对同性恋认知的科学化和人权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当代法律对同性恋的日益宽容的趋势,并论证这有其法理的依据。阐明当下在欧洲,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并正向全球扩展其影响,人类从这件事应得出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蔡玲 《中国性科学》2009,18(9):9-11
相对于一般同性恋者而言,农民工中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是隐蔽和容易被忽视的,尤其是那些远离自己家乡、亲人在异地他乡,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同性恋,许多人更是对其没有完全的认识。由于社会压力和种种其他社会因素,使得她们当中的很多人虽然处于婚姻状态,然而由于她们对性实际取向的特殊性,使得她们有很大的角色矛盾和内心冲突。女性同性恋的婚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婚姻,一种是与男同性恋组成的形式婚姻。在这两种婚姻状态中的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很多都是值得探讨的。本研究分别对女性农民工的同性恋者的形式婚姻、已婚女性农民工的婚外恋和各种错综复杂的亲子关系进行案例分析,并在对已婚女同性恋所面临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反思传统婚姻的本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英国《民事伴侣法》评介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事伴侣法》在英国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立法过程,它诞生于国际同性恋立法的潮流、本国同性恋人士的争取以及本国宗教界保守人士阻滞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这部法律虽然没有在名义上给民事伴侣以"婚姻"的地位,但却使得民事伴侣在相互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方面均与异性婚姻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7.
曹宁校 《中国性科学》2005,14(8):42-42,44
南京一名同性恋男子走进婚介所.以同性恋者身份要求征婚且被婚介所断然拒绝的事件,在网络、媒体和社群内引起了一番议论。对这位具有“离经叛道”勇气的征婚者评价各不相同,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有些媒体提出了“同性恋结婚是对传统婚姻伦理的极大挑战,在道德感情上可能为更多人所不容”的观点。我认为这一事件实际上向人们呈现了法律和公民权益等上层建筑现实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关于同性是否适婚的问题,国内外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意见,即使在国外这种争议也一样非常激烈。国外目前以国家婚姻法律的形式肯定同性婚姻的仅有比利时、荷…  相似文献   

8.
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长期遭受着歧视和偏见,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使得他们背离了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同性恋者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伦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同性恋者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次分析了他们面临伦理困境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同性恋者走出伦理困境的路径,以减少对同性恋的歧视,增加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关注度,为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宽容的社会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性科学》2015,(8):124-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加深,同性恋者的权利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所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宪法作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为同性恋者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法律保护。宪法对同性恋者的权利保护主要体现在对其自由权和平等权的保护两个方面。自由权保障同性恋者不会因其同性性行为及其他社会行为而受到侵害,而平等权则赋予了同性婚姻以正当性的理由。自由与平等,归根到底体现的是宪法的核心价值——人的尊严,而维护同性恋者的权利,就是要维护他们作为一个人而应享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已婚男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已婚同性恋者婚姻关系的处理模式。方法:采用网络随机抽样选取男同性恋者样本,经过筛选和建立信任关系,最终确定四位已婚男同性恋者为调查对象,运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结合社会学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的相关主张对所得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四位已婚男同性恋者婚姻关系处理呈现为运用策略型、隐忍负疚型和失败破裂型三种模式。结论:已婚男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存在危机,应该加强对同性恋异性婚姻家庭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合法抑或合理:中国同性婚姻的两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中国性科学》2009,18(3):3-6,12
作为一种性取向,同性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民族、各种社会形态和各类社会阶层中,男男同性恋群体的性行为方式容易造成疾病传播的高几率。一些西方国家承认同性婚姻,旨在保护他们之间长期的伴侣关系。在我国,承认同性结婚等于解构二元对立的性别文化,而且多种性关系的存在,使异性婚姻成为艾滋病病毒扩散的温床,同性婚姻陷入既不可能合法和也不合理的两难境地。中国第三部门在应对艾滋病危机时,应将同性恋纳入关怀视野,最大化地降低其高危性行为的风险指数。  相似文献   

12.
毛燕凌 《中国性科学》2008,17(12):9-11,20
一些国家对同性恋婚姻的认可在国内特别是在同性恋群体里引起了对同性恋婚姻是否应该得到承认的议论。有人认为要争取婚姻的权利,有人则认为进入婚姻是进入了同性恋的另外一个霸权领域,而提出了不需要婚姻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丹 《中国性科学》2009,18(12):14-17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加以改变。课前先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调查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同性恋的性反应与性行为、同性恋的定义及类型、同性恋的成因、中西方同性恋简史、同性恋的生活状态、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平权活动。教学环节包括两个小时的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130分钟的电影欣赏。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课前后问题调查表明,本次教学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文末还讨论了相关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汪地彻 《中国性科学》2009,18(8):14-17,24
中国的同性恋群体数量庞大,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禁忌以及现行法律规定的模糊,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同性恋群体权利保障有其必要性。其中人格尊严、平等权、人身权、隐私权和婚姻权是亟需保障的首要权利。我们应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构建同性恋群体的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滑坡理论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会瓦解传统婚姻价值观,导致乱伦、多偶制等现象出现,最终引起社会基本道德的丧失,然而,这种论证并不充分。滑坡理论分为逻辑滑坡、经验滑坡和价值滑坡三种类型。首先,逻辑滑坡理论以结果主义为导向,使用修辞的手法为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提供理由,但这种论证并不真实,甚至可以说逻辑滑坡并不存在:其次,经验滑坡理论具有较大的可信度,但实证的路径以明确的经验数据表明,同性婚姻和道德滑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最后价值滑坡理论认为同性婚姻危及公共道德。然而,滑坡理论并没有提出公共道德判断的标准。滑坡理论认为同性恋者应服从异性恋主流道德走入异性婚姻模式,但是,这种道德强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相反,同性恋者进入异性婚姻却给社会道德带来了冲击。  相似文献   

16.
The prevalence of venereal disease was studied in homosexuals in two countries, Sweden and Australia, which are similar apart from their different legal and social attitudes to homosexuality. Social attitudes were not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s of infections and reinfections in homosexual men with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Using a non-clinical sample there was some evidence that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homosexuals are grossly overestimated if cases rather than individuals are used as an index. Furthermore,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was related to the numbers of partners and the latency of symptoms in both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ce of anti-HIV antibodies was sought in 1061 patients (818 men and 243 women) with variou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he group of men contained 29 homosexuals (3.5%) and 26 were bisexual (3.2%). Together these deviants accounted for 7.1% of the group. EIA test confirmed with the Western-blot test gave positive result in 11 patients, including 10 homosexual and bisexual men, that is in 18.2% of the subgroup of men with this deviation, and in 1 heterosexual man (0.13%). Over one-half of them had or had had syphilis, and in the subgroup of homosexuals the patients with syphilis amounted to 36%. The proportion of HIV infections in homosexuals, patients of outpatient clinic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s much higher than in heterosexual patients in these clinics and homosexuals not treated in these clinics. Patients in outpatient clinic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re a high risk group for HIV infection (especially homosexuals with syphilis) and should be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anti-HIV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