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本文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必然性、必要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保障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接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医院HIS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接口系统,提高医院和新农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方便参合患者及时报销医疗费用。方法:采用访问中间数据库的方法实现接口。结果:设计的系统接口实现了农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参合患者。结论:与HIS融合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农合信息系统逐步建成后,管理和利用好系统收集的数据为决策服务,成为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作者在研究新农合信息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合信息系统数据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影响数据质量的不同环节,并提出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和步骤,以便为决策分析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提供的组件及动态链接库,提出了两个系统共享交换数据的实现方法,从而开发了相关的新农合软件接口,将参合住院病人的医疗信息,通过接口应用软件自动提交给新农合系统,实现了新农合医保信息系统与医院系统安全高效的连接。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管理的途径和方式;之后,回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工作的进展以及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软件系统建设情况、新农合建设的目标意义阐述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有:山西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意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应用技术手段,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安全高效、功能齐备"的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提高合作医疗的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全省合作医疗健康运行的信息化管理,使全省新农合业务处理信息化、监督管理透明化、数据接口标准化与软件核心模块、硬件基本设备、数据传递方式的统一化。新农合软件系统建设:软件的架构和功能;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任务;新农合信息化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市级定点医院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对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绍了HIS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从2003年开始试点,截止到2008年5月,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有农业人口的2729个县(市、区),参合农民达8.15亿人.新农合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新农合信息系统的保障支持.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是专门用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业务管理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信息化技术,是新农合必不可少的基本管理手段。这能大大地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方便广大农牧民快速实现报付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因患大病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由于我省独特的地理环境,互联网宽带在很多乡镇村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这就使得我省基于互联网宽带的新农合信息系统费用补偿机制无法在全省实现。但是随着在我省各乡镇村无线网络的覆盖应用WAP技术与有线宽带互联网的相互补充,使全省参合农牧民医疗费用实现快速及时报付,提高了我省新农合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各地上报工作信息及部分省份现场调研情况为基础,文章系统分析了各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思路、系统功能划分、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规范(2008年)修订版>为基础,提出具体解决措施,以帮助各地调整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策略,促进各地信息化建设科学并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1.
科学管理是合作医疗成败的关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了合作医疗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和六大基本功能,并对信息系统的信息来源与处理进行了阐述。评价了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决策系统对合作医疗管理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新农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各级各类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新农合信息系统,特别是实现了参合患者在县(市、区)内和外定点医疗机构网络即时结报,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方便了医院,提高了新农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文章介绍安徽省新农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对安徽省新农合信息系统主要采取省县两级平台建设、"五大"数据字典的标准化管理和全省通用标准接口等关键技术,特别是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通过"一个接口、一次匹配、全省通用"实现网络即时结报的技术路径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分析及对国外医疗制度的借鉴,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的可行性,进而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运行机制的合理性。而从现今的试点运行情况来看,合作医疗的管理运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然较大范围存在。因此探讨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对不同收入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运行现状进行纵、横向比较,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议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风险理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风险理论探悉新农合制度设计。方法:采用风险测量技术研究农民疾病风险分类及其特点。结果:年龄、低收入、纯农业劳动是疾病风险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慢性病与两周患病与住院风险密切相关;年人均门诊风险损失是住院的2倍,但住院风险度是门诊的115.4倍。结论:针对风险发生机制,新农合应该采取风险控制和风险财务处理的优化组合方式控制农民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论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分割机制与补偿比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筹资、补偿与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三大环节。补偿是指按补偿比例结报医药费。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直接关系到合作医疗的运作质量。因为,补偿标准过高将使基金透支,过低则基金过度结余,都不利于基金的安全与效果最大化。补偿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合作医疗基金的分割份额。本文结合赣榆县试点实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预防为主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建国以来,坚持预防为主使得卫生防疫保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赣榆县于2003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在试点中结合本地实际,对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偿和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该县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确立了保大保小合医药合防保的补偿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本文在总结赣榆县做法的基础上,对预防为主的方针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结合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桐庐县于1999年起重建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9月被确定为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7个试点县(市)之一,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在健全制度、提升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大胆创新,建立并顺利运行三医合一管理体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体制开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法制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与财政部、卫生部、农业部《关于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颁布之后 (以下分别简称《决定》、《意见》) ,推动了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蓬勃发展。《意见》对合作医疗的目标原则、筹资管理、医疗服务与组织实施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原则性规定。但是农村建立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是建立持久、稳定的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自愿筹资机制 ,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 ,在遵循《意见》的原则下 ,建立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制度 ,是解决好筹资工作的关键。1 问题的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医院中的医疗器械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医院医疗器械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对器械快速、实时的管理需求.为了满足医院器械数字化信息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设计一个良好的医疗器械管理框架,保障现代化医院高效、安全运行.方法:参考国内外管理模型,设计出医疗器械数字化管理框架,在实现设备购买的申请以及采购之后,将设备分为无源设备与有源设备分别管理.结果:在保证实现常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设备配送规划、器械存储监控、设备动态管理的功能.结论:医疗器械数字化管理框架可进一步实现医院运行的信息化、自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