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灌注成像(MSCTPI)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经临床证实的脑梗死病人行CTA和MSCTPI检查,发病时间16-78 h。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确定低灌注的区域,计算低灌注梗死区域的总数。应用曲面重建法(C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 IP)观察血管整体形态,根据颈动脉狭窄率及粥样斑块的CT值进行分组。结果37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组5例,轻、中、重狭窄组分别为17、11、4例;钙化斑块组13例,中、低等密度斑块组10例。中、低密度斑块组低灌注区域[(4±2)个]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1)个]与钙化斑块组[(3±1)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率同3种密度斑块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MSCTPI不但可以清楚地观察颈内动脉的血管形态变化,同时还可获得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93.90%,敏感性为94.20%,特异性为92.31%;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2.68%,敏感性为93.93%,特异性为90.35%。除7例闭塞外,共发现10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64.49%光滑斑块,25.23%不规则斑块,10.28%溃疡斑块。结论256层螺旋CTA不仅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72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临床比较探讨CT与MR在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实际价值。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将样本分为CT组与MR组,每组25例。分别开展相应的临床检查措施,并通过效果比较判定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病例检查后颈动脉狭窄均获良好表现,组间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斑块异常表现共52处,MR组共37处,CT组检查效果优于MR组。结论:针对颈动脉狭窄CT与MR均能有效表现,但粥样硬化斑块异常情况中CT扫描的表现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得到颈动脉和椎动脉各42支,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检出30支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出I度狭窄12支、Ⅱ度狭窄10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经计算CTA检出颈动脉I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误诊率(a)4.7%、漏诊率(B)30.1%;Ⅱ度狭窄的敏感度(Se) 82.1%、特异度(Sp) 97.6%、误诊率(a)2.4%、漏诊率(B)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敏感度(Se)93.3%、特异度(Sp) 98.1%、误诊率(a)1.9%、漏诊率(B) 6.7%.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在研究、分析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诱发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关键,也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及早诊断并治疗冠状动脉斑块具有重要意义。多排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可以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测量、评价并对治疗期间药物的疗效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MSCT)评价粥样斑块、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及经临床确诊的7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CAG为“金标准”,分析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及其狭窄程度与斑块成分的关系。结果 75例患者经CAG检查示轻度狭窄43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10例。经MSCT检查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有43例、20例、9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35%、90.81%、90.00%;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准确率为93.33%。75例患者共发现斑块159处,其中软斑块52处,纤维、混合斑块51处,钙化斑块56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以钙化斑块多见,占75.44%;中度狭窄以纤维、混合斑块多见,占67.86%;重度狭窄以软斑块多见,占73.91%,其狭窄程度与斑块成分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 CTA可正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性质,在冠心病早期易损斑块筛查及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6±8)岁。经16排螺旋CTA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一步行320排容积CTA扫描,并与16排螺旋CTA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16排螺旋CT与320排容积CT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基层医院,建议使用16排螺旋CT检出颈动脉斑块,以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CTA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结果 CTA在ICA上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多于CDUS;两种检查方式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对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05);CTA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98.0%,显著高于CTA的84.0%(P<0.05)。结论 CTA在ICA段斑块检出、颈动脉狭窄评估中具有优势,而CDUS能更好判断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或存在溃疡,在CCA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可相互配合,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诊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的不断提高,众多研究证实不稳定斑块是轻-中度脑血管狭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快速、准确的对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表面欠规则或溃疡形成、斑块内出血、大脂质核心、钙化结节等。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影像CT,能谱CT先进的单能量成像技术及能谱参数的评价模式提高了对不稳定斑块诊断的准确度,对能谱CT在评估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石银龙  张玲  石磊  李梅 《中外医疗》2013,32(10):11-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及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颈动脉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ec。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0例;②常规计算时间组26例,两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底处。数据重建在3D Working 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0例和第二组26例经MIP及VR等成像,第一组所有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分支均能清晰显示,并可见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第二组26例中,7例图像模糊,其中4例不能达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A在颈动脉病变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①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79.55%),其中36例(40.91%)伴不稳定斑块且多位于梗死侧,梗死侧不稳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②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危险度分析显示血hs—CRP水平升高易发生不稳定斑块(OR=2.05,95%CI1.419~7.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P〈0.05)。结论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②hs—CRP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MSCTA)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16-MSCTA检查的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卒中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1周内先后行16-MSCTA与DSA检查,评价16-MS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23例患者行16-MSCTA和DSA检查共得到46支颅外段颈内动脉图像。16-MSCTA共诊断正常18支,狭窄28支,中度及以上狭窄共20支,占43.48%。DSA共诊断正常19支,狭窄27支,中度及以上狭窄共18支,占39.13%。16-MSCTA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程度诊断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0%、100.0%、94.7%。结论16-MSCTA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与DSA有较高的一致性,16-MSCTA可以作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4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256层CT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Kappa检验分析二者诊断冠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 1、CTA诊断左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7.66%,100%和100%,特异度为92.86%,90.91%和91.67%,阳性预测值为99.20%,92.86%,93.75%,阴性预测值为81.25%,100%和100%,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51、0.915、0.924;2、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Kappa值为0.786;3、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Kappa值为0.520。结论 25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程度及部位均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面积(Smax)。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P〈0.05);TC、TG显著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颈动脉超声(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4例已初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作US和CTA检查,并对其中的5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二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4.17%.以DSA为金标准时,CTA正确诊断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但US低估为中度狭窄(50% ~69%).此外,US发现的16处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CTA未能显示.结论 CTA和US作为无创、简便、快捷检测颈部血管形态的技术,可以互补、联合应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8.
王锦良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38-40,46,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从临床受检者中选取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86例,用Discovery Ultra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人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行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重建。结果86例中,脑血管动脉瘤5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22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8例和烟雾病3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虽色彩单调,但对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栓塞23例多排螺旋CT的形态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肺栓塞CT肺动脉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造影剂跟踪扫描;②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用实时重建、容积显示(VR)、亦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VE)。结果:肺栓塞的多排螺旋CT增强表现:①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6支,中心型19支,偏心型17支,附壁型5支。血管内镜(VE)、MIP及VR显示血管腔内血栓。②间接征象为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的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3例,胸膜下梗死灶15个,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可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重要性。方法冠脉 CTA 共212例,其中男142例,女70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58岁。所有患者扫描前、中、后均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护理。结果呼吸运动、心率、留置针的成功置入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结论进行细致、科学、有效地护理,可消除恐惧心理,保持患者心率平稳,保证呼吸配合,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