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 IP)处理。结果 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腹内疝多层螺旋CT(以下简称MSCT)表现,对照手术结果,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认识。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2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22例腹内疝20例表现为小肠梗阻;1例结肠梗阻;1例大网膜游离缘疝,疝入组织为肠系膜,未见肠梗阻,可见肠系膜动脉增粗、移位;其中7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并腹腔积液。特征性CT表现为肠形态异常、肠管移位、扩张肠袢呈肿块状、囊袋状、簇状聚集;肠系膜根部血管增粗、曲张,牵拉、移位,肠系膜皱缩呈条状,血管及皱缩条状肠系膜向疝口部位集中。手术结果大网膜疝2例;大网膜游离缘疝1例;小肠系膜疝7例;肠粘连索带疝9例;盆腔内疝2例;乙状结肠隐窝疝1例。各种类型腹内疝的MSCT表现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仔细分析CT征象和对照手术结果,MSCT对大多数腹内疝能做出正确诊断,可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伟明  孙东立 《河北医学》2014,(7):1158-11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CT典型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 CT检查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VR、MPR、MIP 处理。结果:80例腹内疝患者中,67例曾有腹部外科手术史;71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80例患者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9例合并小肠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体现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腹内疝的早期准确诊断和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12-1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 例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影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86 例BMIs 患者中,单纯小肠损伤共35 例(40.7%);小肠合并肠系膜损伤21 例(24.4%);单纯结肠损伤共15 例(17.4%);结肠合并小肠损伤5 例(5.8%);结肠合并肠系膜损伤3 例(3.5%);单纯肠系膜损伤7 例(8.2%)。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主要表现为小肠或结肠肠壁增厚,肠管连续性中断;肠系膜损伤,肠系膜血肿形成,造影剂外渗;腹腔、盆腔及腹膜后积液(血),腹腔内游离气体。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MSCT 增强及CTA 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BMIs 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经外科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CT表现,并与临床对照。结果8例中,3例十二指肠旁疝,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CT表现的共同征象包括:肠梗阻;小肠异常聚集;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扩张;其他肠管移位,特别是十二指肠升部及横结肠。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胃和胰尾间或胰尾后方囊袋状异常排列的肠管,右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十二指肠圈部位囊袋状肠管伴肠系膜血管紊乱。经肠系膜疝表现为小肠异常排列,没有大网膜脂肪覆盖,结肠中心性移位,常伴小肠梗阻或肠绞窄。5例经肠系膜疝的CT征象均能明确或高度提示内疝。结论腹内疝是一种严重而认识不足的疾病,经肠系膜疝多与腹部手术有关,特别是Roux-en-Y术式广泛应用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大多数病例来说,CT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内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O例经手术证实且术前有CT资料的小肠内疝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小肠内疝主要表现为:8例有疝口,9例有肠管聚集、肠系膜走行异常,5例显示肠壁强化减弱,2例显示胃和胰腺之间囊实性肿块;肠梗阻、腹永。结论螺旋CT扫描和图像重建对诊断小肠内疝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MD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冉慕光  管祥林 《当代医学》2009,15(32):91-93
目的探讨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经手术、临床病理或DSA造影证实。结果CT表现:肠系膜水肿18例,肠系膜积气2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7例,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5例,肠系膜主干血管增粗2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充血21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缺血7例,肠系膜静脉积气2例。另可见其他表现:肠壁增厚25例,肠管扩张26例.肠腔大量积液23例.肠壁异常强化25例,肠管形态异常10例.肠壁积气3例,腹水和气腹12例。结论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改变是诊断肠缺血的重要依据,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肠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搜集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腹内疝患者21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患者在术前经CT检查发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有10例患者确诊为肠管狭窄。14例患者考虑为腹内疝。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腹内疝诊断和治疗中,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闭孔疝的早期确诊及对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手术证实的12例闭孔疝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表现,并与临床对照分析.结果 12例闭孔疝均经手术证实,疝出物均为回肠肠段,表现为在闭孔外肌的前方与耻骨肌之间见疝出的塌陷肠管,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全部病例均伴不同程度小肠梗阻,其中3例伴疝出肠段坏死,无穿孔病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对闭孔疝进行早期确诊,并对有无合并肠坏死和肠穿孔,指导手术及术式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克罗恩病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肠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克罗恩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22例克罗恩病中,4例病变在小肠,9例在结肠,9例同时累及结肠和小肠,19例呈多病灶节段性,3例呈单病灶。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肠管增厚、肠腔狭窄(16例呈非对称性,6例呈对称性),3例肠粘膜强化,15例肠壁分层(靶样征或晕轮征),6例肠周纤维脂肪增生,15例肠管外血管增粗增多(梳样征),15例肠管外蜂窝织炎形成,4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例腹腔炎性肿块形成,1例肠瘘形成,2例伴有腹水。结论螺旋CT可明确显示克罗恩病的肠管改变及管外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的MSCT及临床手术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MSCT术前诊断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为45例,提示其他5例可能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手术证实50例患者均为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结论MSCT可获得高质量图像,对粘连带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穿刺、病理及临床综合指标且经抗结核治疗、随访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者9例,CT检查主要观察:(1)网膜、系膜的增厚形式,(2)腹水的分布及密度,(3)腹腔淋巴结及增强表现。结果结核性腹膜炎的64层螺旋CT表现有:(1)大网膜增厚8例,污迹样增厚7例,饼状大网膜4例,腹膜结节2例;(2)肠系膜受累5例,磨玻璃样改变3例,条索3例;(3)壁层腹膜增厚5例,以均匀增厚为主。上述3种表现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存。病变腹膜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4)淋巴结肿大4例,其中一例环状强化;(5)小肠改变3例;(6)腹腔积液4例。结论腹部64层CT平扫加增强对发现和诊断渗出性结核腹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扭转的形成因素及MSCT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肠扭转的MSCT表现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小肠及系膜肿瘤并肠扭转,1例腹腔异物并肠扭转,4例腹内疝并肠扭转,5例乙状结肠冗长并肠扭转;17例肠扭转均见"漩涡征";5例见"鸟嘴征";顺时针扭转11例,逆时针扭转6例,扭转角360720°不等。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肠扭转的部位及伴随征象,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六排螺旋CT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六排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3例经十六排螺旋CT诊断的肠梗阻患者,分析其CT直接增强扫描的结果。结果73例肠梗阻患者中,72例经手术治疗后确诊,1例结合过去手术史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螺旋CT正确诊断结肠肿瘤47例(64.4%,47/73),粘连性肠梗阻15例,阑尾炎4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2例,腹内疝1例。72例患者中5例合并肠缺血或绞窄。CT冠状图像及失状图像均显示肠梗阻的存在。根据单纯轴位图像能够确定60例(83.3%)患者的梗阻部位和51例(70.8%)患者的梗阻原因,结合多平面图像重建可确定70例(97.2%)患者的梗阻部位和67例(93.1%)患者的梗阻原因。5例肠壁缺血和绞窄患者均为螺旋CT多平面图像重建诊断。结论十六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准确,可全面显示肠梗阻的存在、梗阻的部位、梗阻原因,以及是否合并缺血坏死或绞窄,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小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A、B、C三组小肠梗阻CT影像,A组为单纯性的螺旋CT横断面图像,B组为单纯性MPR后处理图像,C组为螺旋CT横断面图像并辅以MPR(multiple planiar rendering,MPR)后处理图像。结果45例中,包括粘连13例,肿瘤11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5例,腹外疝4例,胆石3例,内疝2例。A、B、C三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26例(57.8%)梗阻部位及28例(62.2%)梗阻原因,B组能确定29例(64.4%)梗阻部位及31例(68.9%)梗阻原因,C组能确定43例(95.6%)梗阻部位及44例(97.8%)梗阻原因,A、B两组对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但C组诊断不论在梗阻部位或梗阻原因方面优于A或/和B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小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MSCTA与CT平扫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急诊CT平扫、CTA及三维重建资料,均行全腹64排螺旋平扫及CTA检查,并对平扫及CTA进行独立阅片分析,计算两种方法血栓的显示率,结合MPR图测量血栓最大层面直径及血栓的累及长度。结果 17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7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栓塞(SMVE)10例。SMAE平扫2例见血栓,敏感度28.6%,CTA均见充盈缺损,敏感度100%,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7.22 P0.05)。SMVE平扫5例见血栓,敏感度50%;CTA均见充盈缺损,敏感度100%;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4.76 P0.05)。7例CT平扫及CTA均显示的肠系膜血管血栓病例中,CT平扫显示血栓平均直径为6.8±2.3mm,CTA为9.1±3.8mm,两者均数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3.51,P0.05);CT平扫显示血栓的平均累及长度为24.6±8.9mm,CTA为41.7±15.5mm,两者均数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4.84,P0.05)。结论 MSCTA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有较CT平扫更高的敏感性,CTA能更准确地评价血栓的部位、形态及范围,CTA可作为肠系膜血管栓塞的首选急诊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7.
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诊断微小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小肝癌(MHCC)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27例微小肝癌患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50-55s、平衡期2-3min、延迟期5-7min,多时相薄层3-5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ml/s,剂量为1.5-2.0ml/kg。结果共发现36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1.7%、72.2%、77.8%、83.3%,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率为94.4%;DSA检出MHCC的敏感性为33.3%。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MHCC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最佳,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可以提高MHCC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进行CT检查。CT检查的项目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与静脉期的增强。结果 21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结论 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