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霞  郭蕾  马作平  陈加良  刘强  林浩  邓先琴 《新中医》2021,53(15):32-3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所有病例均行Siemens双源头颈CT检查,计算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并根据积分划分为0分、1~199分、200~399分、400~599分及≥600分5个等级;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8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钙化,各证型患者所占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湿蒙神证。各中医证型患者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中分布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占比较多;各中医证型颈内动脉钙化积分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积分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此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bA1c、hs-CRP及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将320例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个体按初发与复发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初发组(A组)与复发组(B组),并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两组间HbA1c与hs-CRP水平差异;按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四证型,分析和比较A组与B组不同证型发病差异;分析和比较四组间HbA1c、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初发组(A组)与复发组(B组)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u =2.261 8,P=0.024 1)有显著性意义.初发组(A组)hs-CRP参数低于复发组(B组)(u=-2.616 7,P=0.009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型组血清HbA1c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火亢证>阴虚风动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型组hs-CRP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风痰火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且气虚血瘀证明显低于风痰火亢证(u=-2.728 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bA1c、hs-CRP水平与初发组、复发组存在关联关系,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48h以内发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发病48h内,采血3ml,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GF-1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风痰瘀阻证(54例)患者血浆IGF-1(10.39±1.56)ng/ml,与风痰火亢证(28例)(12.96±2.27)ng/ml及阴虚风动证(18例)(13.54±3.22)n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型较风痰火亢证型及阴虚风动证型患者多见,且作为神经保护剂的IGF-1在痰瘀阻证型患者中合成水平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各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患者,在发病的1~3天,通过中医辨证分为7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以及阴虚风动型;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证型间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蒙神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生活依赖程度最高,风火上扰型次之,阴虚风动型最低;各证型中Barthel指数以痰湿蒙神型最低、生活依赖程度最高,风火上扰型次之,风痰火亢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相关,其二者可作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中风急性期血糖水平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脑中风急性期患者,根据中医证型标准分组,即风痰火亢20例、风痰瘀阻20例、痰热腑实20例、气虚血瘀20例、阴虚风动20例。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五种中医证型患者与对照组血糖水平。结果风痰火亢型、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血糖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糖水平与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最为密切,要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重视患者血糖水平变化,进而提高治疗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7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结果: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发病的72h内血清中PMN凋亡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组内比较PMN凋亡率呈进行性降低趋势(P<0.05)。中脏腑患者PMN凋亡率明显低于中经络组(P<0.05);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PMN凋亡率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或0.01)。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PMN凋亡率明显低于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中风病的致病因素、病情轻重和辨证分型与PMN凋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7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取同时期正常体检者25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检测MCA、ACA、PCA、VA、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探讨缺血性中风证型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MCA、ACA、PCA、VA、BA)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快(P<0.01或P<0.05);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型按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痰阻络证(44.9%)、肝阳暴亢证(23.2%)、痰热腑实证(12.7%)、气虚血瘀证(10.1%)、阴虚风动证(9.1%);其中肝阳暴亢证患者各脑血管的Vs、Vm最快,其次为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结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CD检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中医辨证(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为5组,选择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Hcy水平,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缺血性脑卒中各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的血浆Hcy水平较其它3型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与中医病机中痰浊、淤血、气虚密切相关,血浆Hcy水平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的关系,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资料,将其中医证型分为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观察并记录MRA资料里颅内动脉血管狭窄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影像学信息,研究其MRA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中,肝阳暴亢证21例,风痰阻络证134例,痰热腑实证18例,气虚血瘀证119例,阴虚风动证60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肝阳暴亢证和风痰阻络证颅内动脉中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痰热腑实证颅内动脉闭塞所占比例最高,气虚血瘀证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阴虚风动证颅内动脉轻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MRA表现存在相关性,MR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中药 (醒脑开窍法、益气养阴活血法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将 9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组、益气养阴活血组和西药对照组 ,治疗 4周后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醒脑开窍组 90 .63% ,益气养阴活血组 91.4 3% ,西药对照组 72 .0 0 % ,醒脑开窍组和益气养阴活血组较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 P<0 .0 5) ;醒脑开窍法对证属风痰火亢型、痰湿蒙神型、风痰淤阻型显效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 ( P<0 .0 1,P<0 .0 5)。益气养阴活血法对证属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显效率明显高于风痰火亢型、痰湿蒙神型、风痰淤阻型 ( P<0 .0 1) ;对证属风痰火亢型、痰湿蒙神型急性缺血性中风 ,醒脑开窍法显效率明显优于益气养阴活血法 ( P<0 .0 1) ;对证属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 ,益气养阴活血法显效率明显优于醒脑开窍法 ( P<0 .0 1) ;醒脑开窍法和益气养阴活血法对风痰淤阻型显效率均不高 ,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结论 :醒脑开窍法和益气养阴活血法均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 ,其对不同证型疗效各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Crouse积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96例入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rouse积分、血清Hcy、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分析中医证型与以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为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分别占比26.04%、21.88%和20.83%,分别划分为风痰火亢证组、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 三组在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和饮酒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虚血瘀证患者年龄高于风痰瘀阻证和风痰火亢证患者(P<0.05); 三组患者Hcy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组>风痰瘀阻证组>风痰火亢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风痰火亢证患者PT、FDP和D-D水平均明显低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P<0.05),三组患者Crouse积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风痰火亢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PT、FDP和D-D水平、Crouse积分之间分别互为正相关性(P<0.05)。结论:Crouse积分、血清Hcy及PT、FDP、D-D等凝血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呈不同表达,以上指标可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的评估和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4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33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sdLDL-C、Hcy水平;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常见中医证型有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不同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火上扰组、风痰瘀阻组和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痰湿蒙神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和风痰瘀阻组(P0.01);气虚血瘀组的sdLDL-C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5);气虚血瘀组和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风火上扰组和风痰瘀阻组的Hcy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P0.05)。脑梗死中医证型与sdLDL-C、Hcy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辨证与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9月-2010年1月的317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七型,并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以风痰火亢证为主,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多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偏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TT)则明显缩短且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的最小值以下.而以"痰"为主的痰热腑实证、痰湿蒙神证患者FIB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与"火热"有关的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痰热腑实证患者TT值小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 FIB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FIB可能与中医的痰邪、实证有关,TT可能与中医的火热邪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与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中医辨证为中风火上扰25例,痰热腑实22例,风痰火亢19例,风痰瘀阻23例,阴虚风动13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翌日、第4日、第10日的血清CRP含量,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的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其含量及积分依次排序均为: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入院后翌日、第4日、第10日测定的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证型反映的脑实质损害程度不同,血清CRP含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中经络患者常见5种中医证候的情绪特征。方法选择脑卒中中经络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者,性别、年龄大致相当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进行情绪测量。结果脑卒中患者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HAMD、HAMA测值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中医5证型的肝经维度和焦虑维度积分,在阴虚风动、风火痰亢和痰热腑实明显增高(P0.05);而风火痰亢、风痰瘀阻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抑郁维度增高(P0.01)。PSD发生的证候频率,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风痰瘀阻、风痰火亢和痰热腑实证。结论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阴虚风动、风痰火亢证型的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其它证型,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证发生PSD的证候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对每个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虚风动及痰蒙神窍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素比较,内火证、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痰瘀互阻证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