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Survivin、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2例人脑膜瘤和15例非肿瘤脑组织的Survivin蛋白、VEGF和MVD值进行测定,Survivin、VEGF的表达用评分表衡量。结果Survivin、VEGF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平均染色强度分别为3.6±3.2、3.2±2.6)均显著高于在非肿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平均染色强度分别为0、0.4±0.3),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在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值呈正相关(r=0.287,P〈0.05);两者的高表达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Survivin和VEGF高表达与脑膜瘤侵袭性关系密切。结论Survivin、VEGF的过度表达在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肿瘤血管快速生成的关键因素;并且可作为判断脑膜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显现与16层螺旋CT扫描强化增强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术前接受16层螺旋CT检查及手术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8例。对肿瘤石蜡标本用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标染血管内皮并计数其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测量16层螺旋CT强化扫描前后CT值,将二者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①5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CD105标记的MVD计数分别为腺癌75.98±15.40、鳞癌67.59±14.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鳞癌及腺癌平均16层螺旋CT强化增强值分别为(35.94±10.11)Hu和(44.32±11.8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6层螺旋CT强化增强值与其相应的MVD值均呈正相关(r=0.774,P〈0.05;r=0.856,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16层螺旋CT增强值与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的显现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MSCT多期扫描强化特征与VEGF、bFGF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5例BPH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免疫组化检测增生组织的VEGF、bFGF的表达以及MVD和微血管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将MSCT强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见BPH强化峰值71.43%(25/35)位于延迟期(180s),28.57%(10/35)位于静脉期(75s);VEGF、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43%(11/35)和14.29%(5/35)。MVD与VEGF、bFGF有相关性(P〈0.01);MAV与MVD、VEGF、bFGF亦有相关性(P〈0.01),与微血管的平均直径、平均周长、平均面积呈负相关(P〈0.01),与微血管的异型指数无相关性(P〉0.01);VEGF与bFGF的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bFGF、VEGF及MVD在BPH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MSCT强化特征与增生组织中bFGF、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的生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10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微血管密度(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大肠癌中的变化,以及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6例大肠癌组织中PTEN、VEGF表达,用CD34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对癌组织中MVD进行计数,分析各指标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4.74%(34/76),显著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阳性率(P〈0.01);VEGF阳性表达率为75.00%(57/76),MVD为34±7.8,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阳性率(P〈0.01);在肿瘤坏死区周围或肿瘤浸润边缘VEGF表达较强,MVD较密集。PTEN蛋白低表达和VEGF蛋白高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均P〈0.01),而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均P〉0.05)。VEGF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PTEN和VEG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MVD与VEGF呈正相关(P〈0.05)。结论PTEN和VEGF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PTEN、VEGF表达和MVD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联合检测PTEN和VEGF蛋白的表达,可用于评估大肠癌侵袭转移能力,对大肠癌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OX-2、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胃癌和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OX-2、VEGF的表达,计算MV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例胃癌中COX-2、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67.86%(38/56)和69.64%(39/56),与正常胃黏膜表达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中MVD的表达量(51.04±13.26)高于正常胃黏膜表达量(18.34±8.26),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中COX-2、VEGF的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2、VEGF与MVD表达呈正相关(r=0.763,P〈0.01;r=0.825,P〈0.01),COX-2与VEGF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COX-2、VEGF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胃癌的血管新生和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与肾盂移行细胞癌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参数与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8例肾细胞癌及12例肾盂移行细胞癌患者行同层动态CT扫描,计算动态CT参数,增强后组织的CT增值(AHu),时间-密度曲线升段斜率(S)、组织血管增强比值(TBR)、T-DC类型及相应T-D曲线下面积(AR)值。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体及VEG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数“热点”(hotspot)MVD、VEGF蛋白表达量,并观察肾细胞癌及肾盂移行细胞癌微血管分布。结果 ①癌组织MVD与动态CT参数S、△Hu、TBR、AR及T-DC类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562、0.515、0.53及0.568。VEGF蛋白表达量与MVD及动态CT各参数间均无明显相关性。②三型T-D曲线对应的RCC癌组织MVD分别为128.6、147.5、161.8。三型间有统计学意义。VEGF分别为11442.6、12288.8、12539.2,无统计学意义。③RCC、TCC的斜率S与各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Hu在RCC曲线三型间有显著性差异,TCC除A与C型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AR值,A与B型间无统计学意义,余型间有显著性差异。TCC三型间A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RCC、TCC的TBR无统计学差异。④RCC与TCC增强CT表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类型肿瘤间血管生成的不同。结论 螺旋CT动态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有助于评价肿瘤血供、血管生成情况及其分布,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7.
李俊  曹桦  吴宁  孟红  汪永寿  陈玉祥  程雄 《华西医学》2002,17(4):486-48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与大肠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大肠癌标本VEGF及KDR蛋白表达,分析VEGF和KDR与临床病理因素、微血管密度(MVD)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VEGF和KDR表达与大肠癌Duke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VEGF和KDR表达阳性组M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大肠癌术后复发与VEGF、KDR密切相关,VEGF组(P<0.01),KDR组(P<0.05)。但各复发转移部位的关系并不密切(P>0.05)。结论:VEGF和KDR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相关,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中起重要作用,可反映大肠癌的进展情况,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肾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0例临床疑似小肾癌患者进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分别计算肿瘤感兴趣区(ROI)及瘤周正常肾组织的动态增强参数:最大增强斜率(Smax)、增强峰值(PH)及峰值时间(Tpeak)。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评价小肾癌各动态增强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小肾癌动态增强参数Smax(r=0.707,P<0.01)、PH(r=0.687,P<0.01)与MVD表达呈正相关,Tpeak(r=-0.413,P<0.05)与MVD表达呈负相关。小肾癌MVD计数(63.07±14.73)个/视野,高于瘤周正常肾组织(P=0.002);67%(20/30)的小肾癌VEGF表达阳性,高于瘤周正常肾组织(P=0.001)。结论:小肾癌4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部分参数与MVD、VEGF相关,在评价小肾癌血管生成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VEGF、MVD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MVD值以及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88例标本中VEGF阳性62例,阳性率为70.45%;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相对中晚期组(Ⅱb-Ⅲ)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相对早期组(Ⅰ-Ⅱa)(P〈0.05);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P〈0.01);MVD值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癌内血流分级与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能量多普勒(PDI)技术对膀胱癌的血流信号进行血流分级,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MVD及VEGF的表达。结果PDI技术测定肿瘤内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有较好的相关性,MVD与血流等级的相关性为r=0.49,P〈0.05,与VEGF表达为r=0.36,P〈0.05。随着血流分级的增高MVD增高,血流分级丰富组VEGF阳性表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结论PDI显示血流信号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与血管生成有关。PDI联合MVD及VEGF免疫组化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有助于对膀胱癌血管生成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VEGF、TS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和TSP-1的表达,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TSP-1和MVD三者之间关系及它们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TSP-1和MVD肿瘤的临床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膀胱癌中,VEGF表达高的,MVD值也高;而TSP-1表达强的,MVD值低(P〈0.05)。中度或高度表达VEGF而TSP-1阴性的肿瘤,MVD均值较高;VEGF低表达而TSP-1阳性的肿瘤,MVD均值较低。中度表达VEGF的膀胱癌中,TSP-1低者,MVD值较高;TSP-1表达强者,MVD值较低(P〈0.05)。VEGF、TSP-1表达与术后复发有关(P〈0.05)。结论;VEGF、TSP-1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膀胱癌血管形成的重要原因。膀胱癌组织中VEGF、TSP-1的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从多方面着手抗血管生成治疗膀胱癌也可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VEGF—C、TSP-1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癌50例以及正常卵巢组织20例石蜡标本中VEGF—C、TSP—1表达及MVD。结果卵巢上皮癌中VEGF—C表达及MVD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TSP-1表达低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卵巢上皮癌组织中,VEGF—C表达及MVD随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进展而增高(P〈0.05),TSP-1表达随FIGO分期的进展而降低(P〈0.05)。结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VEGF—C过表达及TSP-1低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BG)分级中的价值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89例BG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BG分级标准分成高级别组以及低级别组。对比两组MSCT参数以及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析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组的脑血流量(CBF)、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rCBV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VEGF阳性率为89.13%(41/46),明显高于低级别组的55.81%(24/43);高级别组MVD为70.76±8.85,明显高于低级别组的37.75±5.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CBV值与MVD以及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0、0.631,P<0.05)。结论rCBV与MVD以及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MSCT可为BG分级提供较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 3 0例NSCLC的MVD、VEGF并与CT增强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癌灶平均强化 ( 3 6.2 8± 6.41)Hu ,MVD从 2 2 .6~ 80不等 ,平均 42 .3 8± 12 .76;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癌灶强化幅度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中晚期病人CT增强值、MVD、VEGF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根据NSCLC的SCT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 ,可推测癌组织MVD、VEGF阳性表达率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胃癌血流分级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术前测定60例各期胃癌患者肿瘤区域和正常胃壁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根据血流显示情况进行血流分级;术后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对应标本内MVD、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胃癌病灶区域内血流信号增多,血流分级增高,病理MVD计数和VEGF表达呈上升趋势(P=0.000);胃癌癌组织血流分级和MVD计数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进展期高于早期(P〈0.05);VEGF表达水平癌组织则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进展期高于早期(P=0.000);MVD值同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5),而胃癌癌旁正常组织进展期与早期血流分级、MVD值和VEGF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胃癌内血流信号与病理MVD测值和VEGF表达有较好的相关性,胃癌术前CDFI血流检测可间接评价肿瘤组织内的血管生成状态,为胃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及其受体(IGF—Ⅱ,IGF—ⅡR)在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评估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与脑膜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Ⅱ和IGF—ⅡR在6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和38例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GF—Ⅱ和IGF—ⅡR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脑膜瘤病理学分级和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正常脑组织中几乎无IGF—Ⅱ和IGF—ⅡR蛋白的表达.它与良性脑膜瘤组(Ⅰ级)比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和恶性脑膜瘤组(Ⅲ级)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不同,良性脑膜瘤组(Ⅰ级)中的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和恶性脑膜瘤组(Ⅲ级)的表达水平,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脑膜瘤组(Ⅲ级)中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水平比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GF—Ⅱ和IGF—ⅡR在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增高,IGF—Ⅱ和IGF—ⅡR蛋白的表达也增强,它们的表达水平与脑膜瘤的分级呈正相关关系。④IGF-Ⅱ和IGF—ⅡR在脑膜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强弱与患者术后复发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关系。结论:①IGF-Ⅱ和IGF—ⅡR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②检测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水平,对指导脑膜瘤组织学分级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的各项血流灌注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级星形细胞肿瘤组的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MVD及VEGF表达均较低级星形细胞肿瘤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星形细胞肿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S值分别与MVD、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14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9例PCa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CD146、VEGF的表达情况,并检测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PCa组织中CD146的阳性表达率(82.05%)明显高于BPH组织(15.00%,P〈0.05),其表达与PCa的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PCa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74.36%)明显高于BPH组织(10.00%,P〈0.05),其表达与PCa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PCa中MVD(37.41±7.95)显著高于BPH(17.62±2.40,P〈0.05),MVD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PCa中CD146阳性组及VEGF阳性组MVD(39.73±6.68、40.79±6.03)均高于CD146阴性组及VEGF阴性组(26.83±3.24、27.62±3.24,均P〈0.05),CD146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3,P〈0.05)。结论 CD146、VEGF在PCa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CD146、VEGF表达和微血管的形成在PCa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 ,BT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 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 10例正常膀胱粘膜、5 0例BTCC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gy ,MVD)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 5 0例BTCC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 72 % ,MVD为 4 .4~ 13.4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8.94± 2 .0 8,10例正常膀胱粘膜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 ;MVD0 .6~ 1.6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 1.2 0± 0 .35 ;②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MVD高 (P <0 .0 1) ,G2 和G3 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MVD高 (P <0 .0 1) ,高MVD组较低MVD组复发率高 (P <0 .0 5 ) ;③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G2 和 (或 )G3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VEGF阳性表达组BTCC复发率高 (P <0 .0 1) ;④VEGF阳性表达组MVD高 (P <0 .0 1)。结论 :①BTCC中VGEF的表达以及MVD与正常膀胱粘膜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②VEGF的表达以及MVD与BTCC分期、细胞的分级、复发相关 ,VEGF、MVD均为较理想的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标志物 ;③VEGF表达与MVD相关 ,VEGF能促进BTC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NSCLC组织中的FGF-2、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FGF2、VEGF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MVD有关(P〈0.05),两者共表达与MVD有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FGF-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NSCLC中FGF2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有关;FGF-2和VEGF可作为临床判断NSCLC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