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某院的7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照组,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两组CT征象表现.结果观察组肿瘤体积为(3.05±1.23)cm^3,略大于对照组的(2.87±0.88)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央型、长椭圆形、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纵隔血管侵犯、淋巴结融合比例为82.43%、16.22%、90.54%、54.05%、58.1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支气管闭塞(中央型)、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中央型)比例为58.11%、62.1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为鉴别诊断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提供重要信息,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王凌云 《临床医学》2022,(10):63-65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SCLC患者作为SCLC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76例作为NSCLC组,均采用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两组病灶分布情况及CT形态学表现。结果 经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发现,SCLC组病灶分布最多的是右肺上叶,占34.21%(26/76),其次为左肺上叶17.11%(13/76)、左肺下叶13.16%(10/76); NSCLC组病灶分布最多的是左肺上叶,占27.63%(21/76),其次为右肺上叶18.42%(14/76)、左肺下叶17.11%(13/76)。SCLC组中央型分型、不规则形态、有纵隔血管侵犯高于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CLC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肿大淋巴结融合发生率高于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于SCLC诊断中能反映病灶分布位置,清晰显示病灶密度、形态、肺门纵隔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栓塞诊断中采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及市八医院接收的5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患者不进行多期增强血管成像检查,仅采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25例患者进行胸部CT平扫及多期增强联合血管成像。以CT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其不同方法的诊断结果及肺动脉的受累情况。结果:以CT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照组中金标准确诊患者23例,CT平扫检出阳性16例,阴性9例;观察组中金标准确诊患者24例,CT平扫及多期增强联合血管成像检出阳性23例,阴性2例。观察组CT平扫及多期增强联合血管成像诊断灵敏度95.83%、准确率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69.57%、72.00%(P<0.05);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检测受累分支诊断准确率为86.78%(105/121),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显示肺动脉被填塞,没有对比剂填充。不完整的低密度栓塞症,呈结节样、条状线状的灌注缺陷,并伴有中央填充缺失;周围造影剂环绕,显示出明显的“轨道征样”变化。当支气管血...  相似文献   

5.
邓宏 《当代护士》2010,(2):71-72
总结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配合。包括在增强扫描前做好心理护理,排除禁忌症和过敏史,加强扫描过程中的观察,预防和有效处理对比剂不良反应和渗漏。认为护士应熟悉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预防性观察和应急性处理,以保证增强扫描成功和提高扫描效果。  相似文献   

6.
瞿华  崔凤  郝亮  岳家世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212-1212
作者收集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临床确诊中央型肺癌34例,进行16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通过各种技术的重建,分析评价中央型肺癌的浸润程度及范围,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及浸润程度判断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606-4607
研究分析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及CT特征。选取我院60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检查CT结果),通过CT检查的特征对临床上复发脑膜瘤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脑膜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病理、边界、水肿、骨质的改变、钙化、病理类型等和患者术后复发存在紧密的关系。了解脑膜瘤全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和CT的特征,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肿瘤复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原发性肿瘤(十二指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腺癌10例,其中空肠近端7例、回肠远端3例.平扫表现:肠壁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形成突入肠腔肿块,伴肠腔狭窄,4例合并小肠梗阻.增强扫描: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局部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间质瘤6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平扫表现:肠襻向腔外生长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4例较大肿瘤中间区域有出血坏死;2例边界不清,与周围肠管粘连.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3)淋巴瘤4例:回肠近端1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平扫表现:肠壁呈环形增厚.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肠系膜形成分叶样肿块、多节段受累2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性肿大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不均匀,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绕2例,无受压移位.4)脂肪瘤1例,位于空肠近端,表现为空肠内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无强化.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并能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形态判断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MP-9和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水平,考察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脑膜瘤患者标本血清中MMP-9和VEGF蛋白表达含量,根据患者的临床参数,分析MMP-9和VEGF表达与脑膜瘤病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VEGF与MMP-9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级别的脑膜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强,与脑膜瘤向周围组织浸润侵袭具有正相关性;本研究中脑膜瘤的侵袭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恶性脑膜瘤中表达水平较非恶性高。结论MMP-9和VEGF在肿瘤恶性转化和浸润、瘤周水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脑膜瘤中MMP-9和VEHGF的表达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将危及生命,病人病死率高达20%~30%。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2月,对27例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病人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现将检查时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65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气管支气管、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及病理诊断阳性气管、支气管树114支,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105支(92.1%);手术及病理诊断纵隔、大血管阳性29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26例(89.7%);手术及病理诊断淋巴转移46例,多层螺旋CT一致43例(93.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判断肺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肺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的患者210例进行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并对检查诊断结果与胃镜肠镜诊断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清晰的对消化系统肿瘤的病变部位以及各种病理变化进行显示,以及提供准确率很高的诊断结果,且经检查诊断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诊断结果为晚期或需化疗其它原因转院。结论:应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消化系统肿瘤进行检查诊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16-3617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04例脑膜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灌注成像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技术临床诊断分型符合率与MRI增强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灌注成像检查脑膜瘤血流情况与其对侧脑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脑膜瘤血流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膜瘤检查中采用CT灌注成像与MRI增强扫描均有明显效果,相对而言,CT灌注成像术能检测到患者的脑膜瘤血供情况,为临床医生诊断脑膜类型提供可靠依据,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癌CT增强扫描的时相。材料与方法:25例患者中,有9例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根据时间-密度陆线,观测CT图像中宫颈癌开始明显增强的时间、峰值时间和峰值后的持续时间。有16例患者行多层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1例选择开始注药后约90s启动扫描,另外5例分别选择开始注药后70s和120s进行两个序列的增强扫描。结果:9例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中,在注射造影剂23s&#177;2s开始上升,其中8例癌肿密度开始明显增强的时间为60s&#177;3s,1例在67s。达到峰值的时间为93s&#177;5s;之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平台期。16例多层动态增强扫描中,其中11例在约90s高峰时段内扫描,癌肿增强比率高,且增强特征明显;有5例行双期扫描,延时约70s时动脉显影比率较高,120s时静脉期显影比率高,癌肿在70s时能够显示大部分影像细节,120s能显示更多的影像细节。结论:宫颈癌增强CT扫描明显强化开始时间较迟,持续时间较长。注射造影剂后90s-120s开始扫描,能够确保宫颈癌有效影像资料的完整与清晰。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多层CT增强扫描的时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CT增强扫描的时相。材料与方法:25例患者中,有9例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根据时间-密度曲线,观测CT图像中宫颈癌开始明显增强的时间、峰值时间和峰值后的持续时间。有16例患者行多层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1例选择开始注药后约90 s启动扫描,另外5例分别选择开始注药后70 s和120 s进行两个序列的增强扫描。结果:9例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中,在注射造影剂23 s±2 s开始上升,其中8例癌肿密度开始明显增强的时间为60 s±3 s,1例在67 s。达到峰值的时间为93 s±5 s;之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平台期。16例多层动态增强扫描中,其中11例在约90 s高峰时段内扫描,癌肿增强比率高,且增强特征明显;有5例行双期扫描,延时约70 s时动脉显影比率较高,120 s时静脉期显影比率高,癌肿在70 s时能够显示大部分影像细节,120 s能显示更多的影像细节。结论:宫颈癌增强CT扫描明显强化开始时间较迟,持续时间较长。注射造影剂后90 s-120 s开始扫描,能够确保宫颈癌有效影像资料的完整与清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科学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胰腺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40例胰腺CT平扫正常人,通过比较三期肝脏、胰腺、脾脏及胰周血管的CT增强值,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胰腺实质、脾脏和胰周静脉以胰腺期强化最佳,肝脏以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强化最佳,胰周动脉于动脉期强化最佳。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胰腺检查可常规行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三期扫描。其中,胰腺期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82-78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诊断急腹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的急腹症患者120例,术前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分析,将数据与最终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急腹症的病因。结果在所选的120例患者中,经MSCT检查诊断正确的有114例(95.00%),其中梗阻性病变准确例数有27例(100.00%),炎性病变为56例(93.33%),出血性病变为23例(91.30%),因缺血性病变有1例患者为进行增强扫描,准确例数也高达8例(88.89%)。对比两种扫描在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及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血管病变及外伤的诊断中,平扫的准确率均低于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急腹症的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病理确诊的小肝癌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的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特点,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66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72个病灶,左半肝31个(43.06%),右半肝41个(56.94%),病灶平均直径为1.86±0.79cm;CT 平扫期检出低密度病灶63个,检出率为87.50%。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 扫描影像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消散型,72个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均获显影,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平扫CT(P<0.05);66例小肝癌患者,动态增强CT定性诊断63例,诊断准确率为95.45%。结论: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 扫描影像图像具有特征性的三期表现,病灶检出率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好辅助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雷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2641-264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CTA+CTU在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CTA+CTU多种后处理同步显示技术对可疑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患者进行诊断,并与最终临床、手术确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层螺旋CT增强CTA+CTU清楚的显示40例患者的畸形部位、形态、特征和分类,诊断准确率达到100%。其中18例为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2例为肾旋转不良,4例为先天性巨输尿管,2例为输尿管开口异位,4例为马蹄肾。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CTA+CTU能够全方位、多平面并立体的成像,大大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和临床检出率,可作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肿瘤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表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比较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显示肝肿瘤血流信号的特点。方法 对 49例病理证实的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 (原发性肝癌 2 8例 ,肝血管瘤 9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12例 )进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 ,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在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相的增强表现。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 85.7% (2 4/ 2 8)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 ,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 ;与增强CT显示 84.0 %(2 1/ 2 5)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血管瘤中 67.7% (6/ 9)在超声造影的动脉相无明显增强 ,尔后逐渐向内部填充 ;与CT显示的造影剂逐渐填充呈结节状强化极为相似。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在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上均显示早期快速增强 ,而消退较慢。 3种肿瘤在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检验 ,P >0 .0 5)。结论 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都能敏感地显示不同肝肿瘤的血供特征 ,为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