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疗效。方法 将48例符合AITP患儿分为IVIG治疗组和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对照组。结果 IVIG治疗组和激素对照组有效率均为95%,但IVIG治疗组血小板回升时间中位数为3.2d,血小板达峰值8.1d,出血症状控制时间为3.5d,对照组的此三项指标为9.2d,12.1d,7.4d,两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住院天数IVIG组平均为12d,对照组为19d,亦有明显差异。结论 IVIG为治疗AITP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有效治疗主要依靠激素及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我院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应用大剂量IVIg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4例,并与激素应用效果进行比较,以此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淑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5):453-453
目的 对 10 8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采用两种类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方法 一组地塞米松静脉冲击疗法 ,另一组常规剂量泼尼松口服法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结果 两组间疗效有差异 ,两种方法比较 ,Pts恢复的时间及上升的数量 ,地塞米松冲击组均优于常规疗法。结论 对病情严重、出血症状明显 ,Pts<2 0× 10 9/L可首选地塞米松冲击疗法 ,达到尽快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起病急骤,出血严重,常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对于有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的患者及时输注机采血小板浓缩液。疗效是肯定的。本文统计了我院1992年~2002年输注随机供体和亲子间供体(父母与子女间)机采血小板浓缩液治疗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4例,二组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应用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ITP) 2 8例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对象均为住院治疗的AITP患儿 ,且符合 199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制订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建议〔1〕,其中男 2 8例 ,女 15例。年龄 <1岁 15例 ,~ 5岁 18例 ,~ 8岁 7例 ,~ 13岁 3例。将病例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 2 8例和激素治疗组 15例。IVIG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 (3 .5~ 5 3 )× 10 9/L ,激素治疗组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24h,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值,输注后24h CCI≥4.5×109/L为输注有效,CCI<4.5×109/L为输注无效。利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测定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 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膜糖蛋白(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观察GP1 Ib/Ⅲa表达阳性率与血小板反复输注效果的关系。结果:12例GP 1 Ib/Ⅲa表达阳性率≤50%ITP患者组、18例阳性率50~85%ITP患者组、5例阳性率≥85%ITP患者组之间血小板输注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50%ITP患者组血小板输注疗效低于阳性率50~85%ITP患者组,二者又低于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85%ITP患者组,首次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5%、44%、60%,2~3次输注有效率分别为17%、28%、60%,4次以上输注有效率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50%ITP患者组为11%,阳性率50~85%ITP患者组为25%。结论:ITP患者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愈低血小板输注效果愈差,随输注次数增多,有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收集本院诊治的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输注后的24 h血小板计数,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未进行血小板输注患者60例为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和72 h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包括反复输注、肿瘤、血液疾病和抗体(P<0.05)。血小板输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疗效,且影响因素包括反复输注、肿瘤、血液疾病和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方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方法 将ITP患者分为四组 :Ⅰ组 (丙球 )、Ⅱ组 (丙球 +地塞米松 )、Ⅲ组 (地塞米松 )、Ⅳ组 (强的松 )。结果 Ⅰ~Ⅱ组止血时间、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时间较Ⅳ组明显缩短 (P <0 .0 1) ,Ⅰ、Ⅱ组血小板上升峰值、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Ⅳ组 (P <0 .0 1)。Ⅲ组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所需时间明显长于Ⅰ、Ⅱ组 ,其上升峰值亦显著低于Ⅰ、Ⅱ组 ,但其止血时间、有效率与Ⅰ、Ⅱ组无显著差异 ,且明显优于Ⅳ组。结论 对于小儿特发性ITP尤其是血小板过低 (<2 0× 10 9/L)易致危及生命的出血 ,首选静滴丙球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而对于血小板较低但全身症状不严重且经济困难的患者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多种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技术对102例诊断明确的ITP患儿进行人细小病毒(HPVB19),柯萨基病毒(CBV1-6),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及EB病毒(EBV)特异性IgM的检测.结果:102例ITP中HPVB19-IgM阳性41例(40.12%);CBV1-6-IgM阳性28例(27.45%);HCMV-IgM阳性17例(16.66%);EBV-IgM阳性7例(6.86%);四种病毒总阳性率50.98%,除EBV外其他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病毒感染是小儿ITP的主要致病因素;(2)HPVB19感染是引起ITP最常见的病因;(3)HCMV感染与婴儿ITP的发生、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着明确的关系;(4)CBV1-6感染也是ITP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4例成人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IL-11,25μg/(kg·d),疗程14d,动态观察血常规,定期复查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凝血功能等。结果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21.0±16.8)×109/L,用药后最高值平均为(115.2±62.8)×109/L,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综合评价疗效显效54.2%,总有效率100%,4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在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消失。结论rhIL-11治疗成人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的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22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ITP组,3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为脾亢组,以23例正常人员为对照组,观察对比3组人员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3组骨髓巨核系形态学比较,巨核细胞总数、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裸核、变性巨核细胞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颗粒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胞体、胞核体积大小ITP组与脾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巨核系成熟障碍重于脾亢,巨核系变异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观察根除HP治疗儿童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7例ITP患儿进行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将确诊HP感染的6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免疫加根除HP治疗,而对照组只采用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7天、第1、2、3个月血小板的数目和临床效果。结果267例ITP患儿中有HP感染60例(22.5%),研究组的30例中,成功根除HP26例(86.7%)。治疗后第7天、第1、2、3个月血小板的数目比较显示,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效果比较显示研究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中,HP的感染率为22.5%,采用HP根除治疗的根除率为86.7%,根除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ITP患儿的血小板恢复。 相似文献
18.
照射脾脏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脏放射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的高能X线对患者脾脏进行放射治疗,放疗前后观察外周血血小板的数量,临床症状及体征。统计学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放疗后血小板数量较放疗前显著增加(P<0.001),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放疗结束2月后临床评价,有效率86.7%。1年后复查,有效率66.7%。3年后随诊,有效率60%。未发现与放射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脾脏照射是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可避免脾脏切除。 相似文献
19.
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激素治疗并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5d;激素总疗程为4~6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3.3%和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回升正常时间和停止出血的时间,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中的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ELISA法测定45例I即患者及20例体检正常人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的水平,并分别进行ITP患者与正常人进行配对比较。结果FCM检测20例正常人血小板表面IgG、IgA和IgM的荧光百分率分别为(15.21±8.83)%,(4.89±7.48)%,(13.51±6.21)%;riP患者血小板表面IgG、IgA和IgM荧光百分率分别为(53.21±18.92)%,(45.95±20.21)%,(22.18±15.77)%。结论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对肯定IrI’P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流式细胞术可快速、敏感、准确地测定PAIg,且明显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