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工程骨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将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复合后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预构的可能性。方法: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两组,分别在背阔肌下植入(OB+VEC)/外消旋聚乳酸(PDLLA)、OB/PDLLA。术后4、8周处死动物,大体标本、HE染色镜下观察体内成骨与血管化情况,以及血管化与成骨之间关系。结果:OB/PDLLA、(OB+VEC)/PDLLA两组植入物表面均有大量毛细血管肌纤维长入。OB/PDLLA组植入4周后可见骨组织形成,材料周围可见有小血管长入,随时间延长成骨量及血管化程度均有所增加。OB+VEC/PDLLA组可见在支架内部有大量毛细血管形成,支架周围成骨细胞活跃,成骨能力较强,在体内成骨能力及血管化程度均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组。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单纯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骨多肽生长素(BAP)应用于小白鼠额面骨缺损区诱导骨再生修复的效果。方法昆明小白鼠63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骨多肽生长素复合珊瑚骨,对照A组植入珊瑚骨,对照B组植入珊瑚骨复合地榆。观察骨组织形态变化和新生骨结构,计量每视野新生成骨细胞健康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7 d,骨缺损区周围有破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骨变性坏死。术后28 d,实验组可见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可见骨样组织和大量骨组织;对照A组可见骨缺损区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对照B组可见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骨缺损区周围有成骨细胞。术后90 d,实验组可见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钙化程度加强,几乎接近正常骨质结构;对照A组、B组皆可见骨缺损边缘有较多新骨沉积。计量3组新生成骨细胞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实验组与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骨多肽生长素复合载体材料珊瑚骨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兔成骨细胞(ROB)与血管内皮细胞(RVEC)联合培养复合肌瓣预构血管化骨。方法:将传代后的两种细胞冻存、复苏。制作体积为2.5 cm×1 cm×1 cm外消旋聚乳酸(PDLLA)支架并用Ⅰ型胶原包埋,收集复苏传代细胞,9只实验兔分3组,A组左侧背阔肌植入ROB与RVEC比例为2∶1细胞支架复合体,右侧植入ROB/PDLLA;B组左侧为ROB RVEC/PDLLA、右侧为PDLLA;C组左侧为ROB/PDLLA、右侧PDLLA。2周、4周、8周观察体内成骨与血管化情况。结果:在体内预构血管化骨的实验中,两种细胞培养复合支架组在体内成骨能力及血管化程度均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组,而单纯支架组未见有骨形成。结论:将两种细胞复合支架后与背阔肌皮瓣联合应用可预构血管化骨瓣,且成骨能力与血管化程度均很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国产消旋聚乳酸(PDLLA)载体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rhBMP-2/hTGF-β1)整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能力和载体材料的性能.方法建立健康成年家兔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应用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TGF-β1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单纯PDLL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整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解剖学观察、CT扫描和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术后2周时,各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无差异;术后4周和8周时,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aTGF-β1复合材料植入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与单纯PDLLA材料和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合材料各组间无差异.4~8周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可见大量分泌旺盛的成骨细胞,并有明显的新骨形成,PDLLA材料逐步降解.结论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2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PDLLA可作良好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DLLA)的可能性,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构建打下实验基础.方法:制备PDLLA浸提液培养血管内皮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将制备好的PDLLA预湿、Ⅰ型胶原包埋;体外培养兔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后,与PDLLA复合10 d,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PDLLA浸提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无毒性,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上成片状分布,可见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两种细胞在经Ⅰ型胶原包埋的PDLLA上生长状态良好,可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纳米β-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修复兔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纳米β-磷酸三钙/胶原复合体(N-TCP/Co)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长耳白家兔6只,在双侧下颌骨制备1.2cm×2.5cm缺损区,将自制N-TCP/Co复合体材料植入兔一侧下颌骨缺损区,另一侧设置为空白对照,3个月后摄X线片并处死实验动物,以肉眼观察、石蜡切片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情况。结果3个月后家兔实验侧X线片可见骨缺损区无明显透射影像,无明显边界,对照侧透射影像明显,边界清楚;大体观察可见实验侧骨创基本愈合,新生骨组织充满手术区,对照侧软组织充满缺损区;石蜡切片可见实验侧有大量成骨细胞;硬组织切片四环素荧光染色可见网状新生骨基质沉积。结论自制的N-TCP/Co复合体可有效成骨,重建修复家兔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低温保存的兔骨膜源性成骨细胞(POB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体外复合后修复颌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将经鉴定的幼兔骨膜源性成骨细胞置入液氮罐中保存,取冻存6个月的细胞做生物学鉴定,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然后与BGC复合培养,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处,对照组为植入单纯BGC组。术后第2、4、8、12周取材,行X线摄片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复合材料的成骨能力。结果 复苏的成骨细胞仍具有典型的成熟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与BGC复合植入体内后,能继续生长增殖并形成骨组织,能较快较好地修复骨缺损。结论 利用冻存复苏的成骨细胞进行组织工程学研究是可行的,细胞与材料复合所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可望在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bFGF基因转染的兔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矿化Bio-Oss骨胶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标准成年新西兰白兔12 只随机分3 组,单纯Bio-Oss骨胶原组,BMSCs 凝胶 Bio-Oss骨胶原组,bFGF基因转染BMSCs 胶原 Bio-Oss骨胶原组于术后8 周取材,行肉眼、组织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单纯Bio-Oss骨胶原材料组:缺损区大量的未吸收的支架材料周围可见有类骨样组织;BMSCs 凝胶 Bio-Oss骨胶原材料组:缺损区大量的未吸收的支架材料周围可见有大量间充质细胞聚集、分化,有较幼稚的编织骨形成;bFGF基因转染BMSCs 凝胶 Bio-Oss骨胶原材料组:支架材料周围,大量新骨形成,新骨表面可见活跃的成骨细胞,部分区域有成熟骨组织形成,并有新生的毛细血管形成.结论:Bio-Oss骨胶原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Bio-Oss骨胶原为载体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修复骨缺损,是骨组织工程良好的支架材料;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表达人bFGF基因,并且经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辛伐他汀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局部缺损,观察辛伐他汀对BMSCs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复合BMSCs的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B组为对照组,植入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行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等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骨质量明显优于B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材料吸收优于B组。统计各组各期牙CT分析数据的骨密度值,结果表明A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实验表明经BMSCs复合的辛伐他汀支架材料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能力,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混旋聚乳酸(PDLLA)及PDLLA/磷酸三钙(TCP)复合物植入骨缺损模型后,不同时期TGF-β1的表达特点,探讨PDLLA及PDLLA/TCP复合物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在60只大鼠一侧下颌骨体部形成下颌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分别为PDLLA组,PDLLA/TCP组及空白对照组。术后第2、8、16周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下颌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损区域TGF-β1的表达特点。结果:3组动物均能在术后2周在缺损区附近组织检测到TGF-β1的高水平表达,PDLLA组及PDLLA/TCP组阳性表达一直持续到8周以后,16周时仍能检测到弱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表达强度减弱较快,8周后基本呈阴性表达。结论:下颌骨缺损植入PDLLA/TCP复合物或纯PDLLA后,缺损区附近组织TGF-β1呈持续阳性表达,表达位置与成骨活跃部位一致,提示有持续活跃的成骨现象,证实PDLLA及PDLLA/TCP复合物对下颌骨缺损修复有持续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比较2种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即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磷酸三钙(A)、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B)与对照组聚消旋乳酸(C)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探讨新型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体内埋植的生物相容性。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4组。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 mm×6 mm全层骨质缺损, 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每组内按完全随机化设计植入实验材料和对照材料。术后2、4、8、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X线、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复合支架材料A、B与聚消旋乳酸相比,复合支架B生物相容性好,同期成骨量最大;复合支架A出现明显的异物肉芽肿反应。结论新型复合支架材料B生物相容性好,效果优于聚消旋乳酸,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支架材料。复合支架A不适宜作为骨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dMSCs)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 CHA),观察其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AdEasy腺病毒表达系统,体外构建高效表达hBMP-7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dMSCs 与珊瑚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复合,再分别植入取材动物的自体下颌骨缺损区,分别于4周和8周取材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均发现构建组织工程骨在祼鼠皮下及骨缺损处均有明显新骨组织形成。结论:构建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BM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dMSCs后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有较多量骨组织形成,可有效修复下颌骨缺损。[关键词]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骨髓基质干细胞 腺病毒 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郭延伟  李松  房殿吉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087-1091
目的:探讨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双侧下颌骨制备缺损模型。A组植入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B组植入BMSCs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C组单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意义。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B组C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该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统计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为支架材料、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为生长因子,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能力。方法:兔下颌骨体部15mm×15mm全层骨缺损分别采取:A组,组织工程骨;B组,自体髂骨;C组,单纯nHAC材料;D组,对照组修复。术后1、3、6个月行放射性核素骨检测、骨密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检测:术后1、3个月,A、B组成骨代谢能力明显优于C、D组,术后6个月时,各组之间骨代谢能力无明显差异;骨密度测定:A、B、C组骨缺损区域骨密度逐渐增加明显高于D组,术后3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C组明显提高;组织学检查:A组术后1个月可见小片状类骨质出现,nHAC开始降解,术后3个月时新生骨成大片状结构,术后6个月nHAC几乎全部降解,缺损由骨组织修复,其成骨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却明显大于C组,D组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能力与自体髂骨相似而强于单独使用nHAC,且nHAC材料于体内可完全降解,因此BMSCs与nHAC及自体PRP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nHAC/PLA/PRP)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兔下颌骨10mm×8mm贯穿性缺损.按不添加材料A组、单纯材料(nHAC/PLA)B组、活性材料(nHAC/PLA/PRP)C组加入相应材料.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分别从大体、影像学、扫描电镜、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计量新骨面积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影像学观察B、C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A组。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3个组边界区主要由纤维组织包绕.B组边界区可见少量新生骨散在分布.C组纤维组织更致密,可见少量新骨片状分布;组织学观察可见B、C组各时间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均优于A组.C组新生骨及新生血管的量较B组多。随着时间延长,各组新骨均有增多.残留的材料减少.有大量骨样组织长人活性材料,骨成熟度增高,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骨组织包围并替代。以方差分析对组间新骨面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2、4周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周时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nHAC/PLA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及骨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rhBMP载体系统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犬颌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rhBMP载体系统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的效能评价。方法将可吸收性聚乳酸(PLA)、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以一定方式复合,种植体外培养扩增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后,植入颌骨缺损区。采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A组实验侧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C、D及空白对照组。BC试验侧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rhBMP载体系统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能修复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引导性骨再生(guidedboneregeneration,GBR)技术修复腭裂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6只成年犬分为2组: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将rhBMP-2/Co/PLGA复合生物膜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植入Co/PLGA复合生物膜。分别于术后第4、8、12、24周,对其上颌骨进行三维CT扫描观察,同时进行新骨组织学检查。结果:从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的结果看,实验组的新骨形成优于对照组。结论:植入rhBMP-2/Co/PLGA复合生物膜可用于修复腭裂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