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揭示妊娠梅毒流行特征,探索最大限度降低对围产儿危害的有效途径。方法 1997—2002年经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筛查,对本院确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共41例进行回顾流行病学研究。采用于星青霉素全程抗梅毒治疗和追踪。结果妊娠合并梅毒患初中化程度和无业各占85%;丈夫梅毒感染率达100%,其中香港居民占29.3%;妊娠潜伏梅毒达97.5%。在孕20周确诊占65.9%,治疗率58.5%。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0.0)和先天梅毒发生率(8.0%),显低于末治疗组(58.8%和85.7%,P均<0.01)。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是严重造成围产儿死亡及传播先天性梅毒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全程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和防止感染先天性梅毒的重要保证。加强孕期安全性行为是杜绝再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108例,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孕妇分为早期治疗组(妊娠20周内,40例)、晚期治疗组(妊娠20~37周,35例)和未治疗组(33例),组间比较妊娠不良结局、围产儿不良预后新生儿Apgar评分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早期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正常新生儿率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妊娠不良结局率与围产儿不良预后率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晚期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新生儿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阳性率,先天梅毒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晚期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妊娠与围产儿不良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风险,其中治疗时机越早,其对妊娠与围产儿不良结局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引产和分娩的27 461例孕、产妇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苄星青霉素治疗,非治疗组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检出210例,其中10例为Ⅰ期梅毒,200例为潜伏期梅毒,发病率为0.76%.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5.21%和52.85%,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1).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0.51%和93.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7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妊娠期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者治疗组,45例,未治疗组为31例。结果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88.9%和54.8%;死胎、早产及足月低体重儿的治疗组发生率分别为4.4%、6.7%及6.7%,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4%、25.8%及22.6%;治疗组新生儿死亡率、血清学试验阳性率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分别为0、74.4%及7.0%,低于未治疗组的12.0%、96.0%及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规范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11月杭州艾玛妇产医院收治的329例妊娠梅毒患者,其中治疗组200例,未治疗组129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①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93.5%,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低体质量儿和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②治疗前和分娩前母血TRUST滴度≥1∶8时,会导致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③孕周小于16周开始接受治疗效果最好,正常新生儿的出生率可达92.9%,显著高于治疗时孕周在16周以后的患者(P<0.01).结论:妊娠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情况,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筛查梅毒,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探索降低孕产妇发病率及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105例,占住院分娩总病例的6.66‰;其中潜伏期梅毒70例(66.67%),一期梅毒30例(28.57%),二期梅毒5例(4.76%)。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2.864,P=0.05);外地、无固定职业、文化水平低的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本地、有固定职业、文化水平高者(χ2值分别为14.404、25.259、20.662,均P<0.01);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经过比较,足月产、流产、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136、7.613、29.406,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以潜伏期梅毒为主,应加强孕前及孕期的梅毒筛查,早期发现梅毒并进行规范的治疗,可有效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抗梅毒治疗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74例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65例妊娠合并梅毒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30例,未治疗组35例,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未治疗组流产4例,死胎11例,早产9例,死产5例,先天梅毒11例;治疗组流产、死胎为0,死产1例,早产7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将产生严重影响,长效青霉素治疗能改善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梅毒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  刘敏  王芳  张新鑫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087-4089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对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及驱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12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孕妇,分为治疗组(92例)及未治疗组(2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抗梅毒药物治疗与先天梅毒的关系。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2.4%,未治疗组仅为4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与死胎、死产、流产发生率分别为6.5%和1.1%,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1.0%和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产儿预后: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79.1%,未治疗组仅占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孕周与用药的关系显示,开始治疗的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③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应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者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5.2%,应用头孢曲松治疗者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66.7%,与其他两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的患者,采取有效地、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葛慧娟  任亦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519-35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对改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临床意义,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方法:8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6例流产,其余76例根据妊娠期梅毒发现时间及治疗情况分为全程治疗组(45例)、非全程治疗组(20例)及未治疗组(11例),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疗程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全程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5.6%(43/45),高于非全程治疗组(80%,8/10)和未治疗组(54.5%,6/11),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组发生死胎2例,非全程治疗组发生死胎1例;未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81.8%(9/11),高于非治疗组(30%,6/20)和全程治疗组(11.1%,5/45),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流动孕产妇管理、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合并梅毒感染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产前治疗情况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将58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以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2个疗程的37例为治疗组,孕≥24周诊断并规范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的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活产率为62.07%,对照组仅为3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1.72%,对照组死胎/流产发生率为3.42%;治疗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均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72%,对照组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5.18%,两组死胎/流产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对所有孕妇均应在首次产前检查时进行梅毒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及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围生结局的影响,分析临床治疗对改善其妊娠结局及围生儿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妊娠梅毒患者79例,根据在妊娠期梅毒治疗情况分为全程治疗组(32例)、非全程治疗组(30例)和未治疗组(17例),比较3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足月分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治疗组为93.8%,高于非全程治疗组(80.0%)及未治疗组(58.8%),但与非全程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治疗组、非全程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儿发生例数分别为6,9,17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早产发生例数分别为2,4,4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死胎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1,1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建议妊娠期开展梅毒血清学的筛查工作,尤其某些特殊人群,早期发现妊娠期梅毒并进行全程的抗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其围生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王芬  洪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044-204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婴儿的血清学特点。方法:56例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根据孕期是否治疗分为未治疗组(25例)和治疗组(31例)、选择同期80例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定期随访婴儿的血清结果。结果:①妊娠结局: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8.00%,早产发生率为4.00%,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和死胎死产)发生率为8.00%;治疗组分别为90.32%、6.45%和3.22%;正常组分别92.50%、3.75%和3.75%。3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预后:未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占95.65%、早产儿为4.34%、先天梅毒为0;治疗组分别为93.33%、26.67%和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6.10%、3.9%和0。3组新生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婴儿血清结果:所有婴儿的19S-IgM-TPPA(-),在随访过程中所没有出现滴度的持续上升,婴儿血TRUST滴度均小于母血TRUST滴度的4倍,TRUST阳性的婴儿在3~6个月内均逐渐阴转;TPPA在6~12月内均逐渐阴转,所有婴儿没有出现梅毒临床症状。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对早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治疗低危孕妇细菌性阴道病对预防早产及其他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285例低危孕妇的细菌性阴道病检查结果,将她们分为三组,无细菌性阴道病组210例,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予甲硝唑治疗组49例,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未治疗组26例,追踪观察各组孕妇早产发生情况。结果在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组早产发病率为5.5%,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给予治疗组为3.7%,未治疗组为22.5%,且未治疗组围产期并发症(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等)明显较高。结论细菌性阴道病是早产原因之一,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能减少早产及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梅毒126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妇产科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126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行驱梅治疗,将90例接受治疗的孕妇作为治疗组,36例未治疗的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孕妇中仅53.97%(68/126)接受了常规产前检查,38例孕早期开始驱梅治疗.治疗组足月产率达93.33%(84/90),对照组足月产率仅55.56%(2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60,P<0.01).孕早期治疗组未出现流产、死胎及新生儿异常.孕中晚期治疗组上述情况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4%:44.44%,x2=12.30,P<0.05);孕中晚期治疗组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3.41%)也低于对照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0,P<0.05).隐性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也优于其他各期梅毒.结论 妊娠早期开展梅毒筛查,并进行规范驱梅治疗可显著减少母婴传播,降低胎儿及新生儿异常的发生率,显著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治疗低危孕妇细菌性阴道病对预防早产及其他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285例低危孕妇的细菌性阴道病检查结果,将她们分为三组,无细菌性阴道病组210例,合并细菌性阴道病予甲硝唑治疗组49例,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未治疗组26例,追踪观察各组孕妇早产发生情况。结果在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组早产发病率为5.5%,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给予治疗组为3.7%,未治疗组为22.5%,且未治疗组围产期并发症(未足月胎膜早破、早产等)明显较高。结论细菌性阴道病是早产原因之一,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能减少早产及困产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产妇梅毒感染确诊时机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定期产检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孕期确诊梅毒的80例孕妇纳入孕期确诊组,按1∶2比例匹配160例产期确诊梅毒的患者纳入产期确诊组;分析患者年龄、孕产次等临床资料,归纳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民族、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孕次、梅毒分期、感染途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次、子女数及性伴侣感染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子女数、性伴侣感染是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孕期确诊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2.50%(18/80)低于产期确诊组(P<0.001),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5.00%(4/80)低于产期确诊组(P<0.001)。结论产次、子女数、性伴侣感染是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孕期确诊梅毒患者经治疗后具更低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及先天梅毒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产妇梅毒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孕产妇梅毒、先天梅毒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孕产妇梅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孕产妇梅毒、先天梅毒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孕产妇梅毒阳性率为0.55%,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8/10万;影响孕产妇梅毒的危险因素包括初中以下文化程度(OR=2.499)、20~30岁年龄组(OR=3.452)、流动或暂住人口(OR=4.397)、娱乐服务业或无业(OR=6.910)、性病史(OR=3.010)、既往不良妊娠结局史(OR=8.415)、近5年性伴数(OR=11.989);影响先天梅毒的因素包括确诊孕周(OR=1.296)、确诊时TRUST滴度(OR=2.096)、妊娠结束时TRUST滴度(OR=3.028)、妊娠期治疗(OR=0.121)。结论孕产妇梅毒和先天梅毒的感染率仍然较高,预防孕产妇梅毒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而先天梅毒应重视早诊断、早干预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