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植骨融合 ,并采用枕颈CD内固定。男性 11例 ,女性 2例。年龄 18~ 5 6岁 ,平均 35岁。结果  13例均获随访 5~ 2 0个月 ,平均 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 ,无 1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枕颈CD系统操作简单 ,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颈椎不稳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各种内固定在颈椎不稳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因颈椎不稳而采用各种内固定治疗的病例共53例,其中上颈椎30例,下颈椎23例。内固定器械为枕 颈CD或Cervifix,Apofix,Mage rl法 空心钉,Orionak或“AO”钢板,空心螺钉等。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内固定术后骨性融合52例,1例Apofix寰枢椎后弓间骨块吸收。1例枕颈CD环椎后弓未切除,减压不彻底,再次行后弓切除手术。临床神经症状按JOA脊髓损伤功能17分法评定标准,术后功能改善率为14.3%-100%,平均为80%。  相似文献   

3.
CD-cervical 系统在枕颈区腹侧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和完善枕颈区腹侧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枕颈后外侧人路在进行枕颈前后方减压的同时,采用CD-cervical系统枕颈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Ⅰ期重建枕颈部的稳定性,于2000年1月-2001年1月共治疗18例,其中枕寰区畸形伴寰枢脱位1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脱位5例。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感染生,1例患者术后肢体运动障碍加重,术加2周开始恢复。其余患者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全组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枕颈植骨融合。结论:在完全枕颈部前后方减压的同时,应用CD-cervical系统做枕颈固定植骨融合,可在术后即刻恢复枕颈部稳定性,不仅有利于患者早期起床活动,亦可促进枕颈部植骨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性研究2007-03~2010-08治疗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例,根据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3型3例、C型2例。B1型病例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牢固固定骨折,B3型病例采用股骨加长柄行翻修术外加同种异体结构骨植骨钢缆环扎术,C型病例均采用柄部单皮质骨螺钉内固定远端骨折部双皮质螺钉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24个月,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肢无疼痛、无肌萎缩,功能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3分。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应根据其综合情况及骨折分型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骨窗后颅窝减压加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颅底凹陷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收治的16例Chiari畸形合并颅底凹陷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7~65岁,平均36.4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手术采取小骨窗后颅窝减压,小脑扁桃体切除,一期取自体髂骨行颈枕植骨融合钢丝内固定,术后行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无感染或死亡,1例出现引流口脑脊液漏,1例出现一过性肩胛区和胸胁部疼痛,未经治疗自行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治愈6例,好转9例,无效1例。复查MRI显示重建枕大池清晰,无小脑下垂发生,植骨已融合。结论小骨窗后颅窝减压加枕颈植骨融合钢丝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颅底凹陷效果确切,在增加后颅窝容积同时可减轻脑干腹侧受压,并能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由先天畸形、炎症或创伤等原因导致的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临床并不少见,治疗较为棘手。按照常规行颅骨牵引、后路减压内固定等,通常不能使复位满意,脊髓压迫症状难以缓解;枕颈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2月,我科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22例,其中合并腓骨骨折8例,合并脏器损伤2例,合并其他骨折4例。结果本组22例,随访12~35(18.7±4.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4~8(5±1.8)个月,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9%。结论选择好手术时机,正确处理软组织损伤,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Ⅲ型pilon骨折能达到准确复位,牢固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为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10例病变累及1—3个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3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一期行前路病灶切除减压,自体髂骨肋骨和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K”钢板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痨治疗,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下肢疼痛麻木消失,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块及内固定钢板位置良好,椎体序列及高度恢复良好。随访1~7年,平均4.2年,复发8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采用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因头颈部创伤而致颈椎间盘破裂、突出并压迫邻近脊神经根和(或)脊髓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MRI技术的临床应用,该病的临床检出率日趋增多。笔者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基础上加用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该疾患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32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行头颅牵引复位成功8例,其中3例维持牵引1个月后改行头颈胸石膏固定,余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牵引失败,其中14例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复位失败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前路复位失败改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再前方植骨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切开复位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由于漏诊,伤后8个月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颈椎不稳2例,均为仅行牵引复位,未做融合术者.颈前路手术者植骨块术后12周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较好.无内固定并发症,亦无治疗中神经并发症.结论 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伴有椎间盘损伤、是否合并后柱骨折、脊髓压迫及损伤情况.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