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广西疟疾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1年以来全区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4年全区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疟疾监测数据,按疟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疟疾发病率从2001年的0.86/10万下降至2004年的0.44/10万,基本消除疟疾地区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控制疟疾地区和未达标地区常住户口居民血栓平均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08%和0.016%。结论基本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疫情较为稳定;控制疟疾地区疟疾传播尚未阻断;开发的林场、矿场民工,移民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州县50余年疟疾流行过程,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州县1950.2009年疟疾疫情、防治监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全州县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5年的72.2/万降到1980~1989年的1.05/万,1990至200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和消灭疟疾标准。结论疟疾防治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防控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最后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凡  杨俊克  陈生邦  冯宇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0):1261-1262
目的分析甘肃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甘肃省的疟疾防控策略和落实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1年疟疾防治工作报表,分析2000~2011年甘肃疟疾发病、人群血检和抗体阳性率、疟疾知识知晓率和人员培训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1年全省发生疟疾病例163例,其中111例为输入病例,占整个病例数的68.10%,2004年、2011年疟疾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47%、0%。2011年学生和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7%、0.33%、疟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46%、39.38%。结论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防治,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提高医务人员疟疾诊治水平,做到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是我省在疟疾防治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分析广西50年疟疾防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防治后期疟防成果巩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疟疾科研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病率从1954年的296.7/万降至2006年的0.022/万,到2007年底,全区有89个县(市)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疟疾防治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同时根据本地实际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常州市疟疾流行历史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常州市消除疟疾工作,探讨今后疟疾监控工作重点。方法收集1950—2015年常州市疟疾疫情数据、工作报表、预防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描述分析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并对常州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常州市疟疾流行历史久远,按照流行情况可分为疟疾流行阶段、基本控制和基本消灭阶段、持续巩固监测阶段以及消除疟疾阶段。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常州市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常州市疟疾年报告发病率均在0.11/万以下,2011年起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疟原虫血检共计173 460人次,年血检率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至2014年,常州市各辖市、区全部通过县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2015年,常州市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结论常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1—2015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6.
东莞市疟疾低发地区防治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疟疾低发地区防治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方法:在疟疾低发区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同期在疟疾高发区采取以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蚊媒为主的综合措施对比其效果。结果:低发区疟疾发病率2000、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26.35%和62.54%。高发区疟疾发病率2000、2001年分别比上一年下降36.19%和74.13%。结论:在疟疾低发区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收到较好的抗疟效果。  相似文献   

7.
方法:1983—1985年在滇缅边境打洛镇采取DDT加DDVP全面滞留喷洒灭蚊,1986—1988年改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并均辅以现症病人根治、重点人群保护和流动人口预防服药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防治后全镇1983—1988年的年带虫发病率依次降为10.1‰、5.8‰、5.5‰、4.8‰、14.4‰和10.1‰。各年均明显较全面防治前1982年的29.0‰低。有效控制了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林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林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林州市1949—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林州市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49年发病率为1 024.17/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除、基本消除后监测、消除疟疾4个阶段。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3年)林州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年度发热病人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在30%以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林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1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 疟疾在建阳市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建国后,曾发生了3次流行高峰年,分别在1954年(407.113/万)、1961年(326.155/万)和1970年(3130.400/万)。病原为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两种。主要传播病媒为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3种。前2个高峰系针对传染源采取防治措施,其发病率年徘徊在256.528—12.256/万之间,7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疟疾发病与嗜人按分布密切相关,70年代末防治策略调整为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0余年疟疾流行过程,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环江县1950~2008年疟疾疫情、防治监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4年的490.16/万降至2007年的0.027/万,2008年,经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全县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毛南族疟疾高发区,只要政府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因时因地制宜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但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才能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淮安市实施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情况,评估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淮安市2010—2015年疟疾疫情、现症病人处理、高危人群休止期根治、"三热"病人血检、疫点处置、疟防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数据分析,判断淮安市综合防控措施对消除疟疾的效果。结果 2010—2015年淮安市共网报疟疾病例267例,其中22例为本地间日疟病例,245例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99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占74.53%,2例死亡病例。高危人群休止期服药1 430例,正规服药率99.93%。共血检"三热"病人303 016例次,血检阳性231例,阳性率0.08%。处置疟疾活动性疫点117处,室内滞留喷洒1 389户。培训疟防人员4 542人次,居民健康教育受益人数13 222 607人次。结论淮安市6年来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已连续4年无本地病例,建议今后消除疟疾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山东省2007年1月~2012年12月的126例输入性疟疾住院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几年输入性疟疾住院病例逐年增加;126例疟疾病例中118例来自非洲国家,占93.65%,其中恶性疟116例,占92.06%,;间日疟8例,占6.35%,卵形疟2例,占1.59%;恶性疟主要来自非洲,2例来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8例间日疟6例来自东南亚,1例来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1例来自非洲苏丹。2例卵形疟均来自赤道几内亚;男性124例,占98.41%;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占98.41%;职业农民工及技术工人、司机从事野外工作的119例,占94.44%;地区分布以鲁西南地区最多。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10±7)a;住院前误诊率34.9%。结论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主要是恶性疟和间日疟,第一次发现卵形疟2例;误诊率高于其他疾病。为如期实现山东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及出入境管理部门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检测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云南德宏州4个边境县疟疾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专项调查方式,调查当地疟疾推断发病率、中小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至少3个与疟疾相关问题的比例、发热病人在症状出现2天内求诊的比例、拥有杀虫剂浸泡蚊帐的家庭比例、网络直报疟疾病人比例情况。结果当地疟疾推断发病率、中小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至少3个与疟疾相关问题的比例、发热病人在症状出现2天内求诊的比例、拥有杀虫剂浸泡蚊帐的家庭比例、网络直报疟疾病人比例分别从2003年239.44/万、31.97%、34.09%、0.34%和11.80%下降或提高到2007年的36.09/万、95.32%、93.09%、73.78%和68.85%。结论疟疾控制措施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扬州市江都区疟疾流行与分布规律,探讨流行特点,总结防治经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8—2015年疟疾流行与分布情况、防治历程与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58—2015年江都区共发现疟疾1 199 087例,其中间日疟1 198 904例,占99.98%;恶性疟183例,占0.02%。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历经早期防治阶段(1958—1970年)、控制流行与综合防治阶段(1971—1993年)、效果监测阶段(1994—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等四个阶段的综合防治,逐步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85年下降至1/千以下,1988年起连续27年控制在 1/ 万以下,200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江都区基本消除了疟疾的危害,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输入性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2008~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评价乙脑防控措施效果,为制定今后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乙脑疫情数据、采取的防控措施和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广西共报告乙脑病例430例,死亡18例,报告发病率为0.11—0.28/10万,死亡率为0.00~0.01/10万,病死率为0.00%~5.88%。每年仍以5。8月份为流行季节,以儿童发病为主,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90.23%。近5年来广西乙脑主要防控措施:一是2008年乙脑疫苗实施扩大免疫后,广大适龄儿童乙脑疫苗接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二是每年对预测甄别出的重点地区开展乙脑疫苗应急接种或查漏补种为主的防治措施;三是加强乙脑相关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尤其以加强乙脑实验室监测工作为重点。与前5年(2003~2007年)相比发病总数下降了67.77%。结论在加强乙脑常规免疫接种和监测基础上,每年继续对重点地区预测甄别并落实乙脑疫苗应急接种或查漏补种对控制乙脑流行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濮阳市历年疟疾流行和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总结工作经验,为消除疟疾后的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1953—2017年疟疾疫情、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濮阳市1953—2017年累计疟疾病例为2 610 142人,其中1953—1983年累计发病数为2 609 633例。曾发生两次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3 519/万(1961年),1984年起降至1/万以下,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目标。2008年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消除疟疾阶段,濮阳市根据《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机制,完善了疟疾监测网络,网络报告濮阳市相关的疟疾病例143例,全部为输入性,均得到规范管理,于2017年实现市级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濮阳市经过持续多年综合性防治,连续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在河南省内率先达到市级消除疟疾目标。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市参加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的4个县近15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方法收集4个县近15年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和疑似疟疾病例资料,采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结果4个县的人群发热病人血栓占当地总人口的5.84%,人群疟疾发病率从1995年的2.14/万降至2009年的0.04/万,未发现内源性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逐渐增多,恶性疟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是在东南亚国家感染。结论百色市4县区域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其发病率逐年下降,流动人口病例中没有发现当地继发性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18.
瑞丽县属于历史上的高疟区.经过长期的防治,疟疾流行程度明显减轻,但流行条件仍未明显改变。自1984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疟疾年发病率从1984年的23/万上升到1989年的115/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境外疟疾输入、大量人口流动、基层卫生防疫不足对当地疟疾流行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了解马山县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线水平,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比例法对结核分技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酊醇、链霉素、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结果一线抗结核药总耐药为23.81%(15,63);初始耐药率为23.91%(11/46),获得性耐药率为23.53%(4/17);多耐药率为6.35%(4/63),耐多药率为7.94%(5/63),广泛耐药率为3.17%(2,63);初治复治患者在总耐药、耐多药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0—1.460,P〉0.05);耐药水平从高到低顺位为异烟肼17.46%(11/63)、利福平11.11%(7/63)、链霉素11.11%(7,63)、乙胺酊醇7.89%(5/63)、,卡那霉素1.59%(1/63)、氧氟沙星1.59%(1/63)。结论马山县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耐多药肺结核的防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