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2000~200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5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选择4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并对其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范渊村、挖沟村和新湖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84%、62.98%和24.14%,西寺台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上升了30.84%;4个监测村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各监测村耕牛感染率年间高低不一,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疫情控制上有一定效果,但要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工作方法,制订更科学、合理、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005-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估当前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进一步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设各级覆盖全市12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监测点共28个,收集2005-2014年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等信息,分析2005-2014年的监测数据。结果 2007年以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014年全市共计检查15 310人,血检阳性264人,血检阳性率为1.72%,较2013年的1.77%下降了0.05个百分点;无粪检阳性耕牛。结论武汉市人群、耕牛血吸虫居民感染率明显下降,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0%,耕牛感染率为1.64%,活螺平均密度为0.49只每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每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结论 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耕牛敞放,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为防止疫情反弹,必须加强耕牛管理,落实洲滩禁牧、以机代牛等政策。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开始,汉川市府河村是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府河村进行了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现将2006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陈干先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56-56,62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情况。方法2008年对湖南岳阳市云溪区新港村进行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况调查。结果结果血检阳性率约10.54%,对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腾法粪检80人,粪检阳性率3.75%,常居民感染率为0.39%,家畜耕牛粪检阳性率4.90%,菜牛粪检阳性率0,羊粪检阳性率4.08%。螺情调查垸内外均未发现感染钉螺。结论监测点人畜均有感染,应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巍山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采取的人畜同步化疗、改厕、健康教育、牲畜提倡圈养、禁止野外放牧、药物灭螺等各项措施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效果,以便进一步总结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成绩的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方法人群病情采用免疫学(IHA)、粪便孵化和Kato-Katz法查病;家畜病情采用粪便顶管孵化查病;螺情采用系统抽样法和环境抽样法查螺。结果实施项目前人群免疫学法、粪便孵化法、Kato-Katz法阳性率、人群感染率、家畜粪检阳性率分别为56.58%、15.61%、10.43%、8.80%、13.10%,项目实施后分别为10.62%、1.71%、0.11%、0.35%、2.04%,实施项目后各项人畜病情指标均比实施项目前显著下降;项目实施前有螺框出现率41.71%,活螺平均密度0.72只/框,活螺感染率0.36%,感染螺平均密度0.0 026只/框;项目实施后的2005-2015年每年查螺6 124~22 602框,查出有螺148~790框,捕获活螺214~2 348只,解剖活螺214~2 348只,均未检出阳性螺,有螺框出现率在0.83%~32.09%之间,活螺平均密度在0.01~0.72只/框之间,活螺感染率均为0.00%,感染螺平均密度也均为0.0 000只/框。结论巍山县五印乡鼠街村采取的药物灭螺、人畜同步化疗、改厕、健康教育、牲畜提倡圈养、禁止野外放牧等综合措施是有效的。取得螺情、人群病情、家畜病情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并且连续3年无人畜感染血吸虫病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消除疟疾阶段发病态势及传疟媒介现状,为调整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2008年疟疾发病分区,在一、二、三类疟区分别选择1、6、1个县市,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在监测村开展传疟媒介种类和密度监测。规范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及休治疟史对象,及时处置疟疾疫点,开展疟防知识宣传。结果 2012-2014年共血检"三热"病人96777例,疟原虫阳性15例,阳性率0.015%。本地疟疾2例,占13.33%,输入性疟疾13例,占86.67%。捕获按蚊14318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人工帐诱平均密度为每小时8.78只/人,灯诱平均密度为每晚19.24只/灯。结论监测区疟疾发病进入消除阶段,输入性疟疾时有发生,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其密度高于传疟密度阈值,需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管理和媒介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开展16个监测点的疫情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年1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89%和0.40%,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55.06%;耕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41%和0.81%,2011年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42.55%;2010年渔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农民感染率最高;2011年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2.44%、78.95%和62.71%。结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湖北省国家级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明显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加强耕牛管理以及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9.
柳延芳 《右江医学》2000,28(6):477-478
1999年我地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按照《广西消灭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进行 ,继续对疫区的螺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分类指导 ,以查清钉螺和消灭残存钉螺为重点 ,坚持对低年龄组人群、流动人口和保虫宿主的监测 ,现将本年度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如下。基本情况  百色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于包括平果、德保和靖西等 3县 18个乡 (镇 )、71个行政村、337个自然屯 ,历史有螺面积 4 4 36658m2 ,累计病人数 12 52 0人 ,病牛 155头。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 ,反复斗争 ,于1985年 7月经省 (区 )级考核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 ,全地区即转入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荆安村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和方法,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等纵向观察。结果两年的监测显示,该监测点螺情较严重,感染性钉螺持续存在,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2~3%之间,感染者主要是农民和中小学生。耕牛感染率较高,且流动性大。结论监测点采取的常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收效甚微,应加强综合治理,彻底改变钉螺的生态环境,加强传染源的控制工作,有效降低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雷达图分析法、多因素分析等相结合方法,分析、评估湖北省疫情控制地区在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等方面面临的达标风险。结果 2009-2011年湖北省达标风险村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病情是今后主要的达标风险因素。在疫情控制地区3 459个流行村中,高度达标风险村占1.01%,中度达标风险村占13.70%,低度达标风险村占26.97%。结论湖北省疫情控制地区达标风险处于可控状态,但要确保全省在2013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必须以1 442个达标风险村为重点,制定并有效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制定监测预警方案。方法 2014—2016年的每年4月份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滩地、河道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在金湖站、洪泽站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监测;对过往船只进行钉螺吸附调查。每年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渔船民、施工、种植、养殖等人员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进行血吸虫病监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开展经济结构调查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014—2016年共调查面积1 327.90 hm~2,未发现钉螺;累计打捞漂浮1 586 kg,投放稻草帘400块,调查船只129条,共检获海蛳等螺类17 585只,均未发现钉螺。累计DDIA查病2 441人次,阳性43人,阳性率1.76%。渔船民血检阳性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检33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资源丰富,分布有油田、可种植的滩地、养殖的水面,畜牧业、航运业、旅游业发展良好。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1 023.2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 h。属季节性行洪道,具有"冬陆夏水"的特征。结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有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应做好与血吸虫病疫区相邻的重点环境钉螺监测和南水北调金湖站、洪泽站钉螺扩散监测,加强对渔船民等流动人口的病情监测,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核评估2010年湖北省63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效果。方法查阅、审核和分析湖北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2009年和2010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重点考核22个疫情控制县人、畜血吸虫病的感染情况,主要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资料整理和归档情况,考核和评估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防治资料表明全省5433个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均降至3%以下。22个县、66个抽样村2009-2010年资料均系统、规范整理,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反映疫情变化的档案资料。现场考核的22个县66个流行村目前的人、畜感染率均降至2%以下,以县为单位,人群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最高的是公安县(21.71%),人群感染率最高的是石首市(1.33%);家畜(耕牛)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松滋市(1.68%)、石首市(1.67%)和公安县(1.67%)。结论湖北省全部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2010年没有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反映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压缩和巩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江苏省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为制定巩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2015—2019年在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和野粪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对溧阳市本地人群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检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和0.79%,粪检阳性率为0%;流动人群IHA和DDI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和0.90%,粪检阳性率为0%;5年监测期间,仅2018年查到钉螺。该监测点2015—2019年均未捡获到野粪。结论 溧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极低流行状态,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尚未彻底消除。今后应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螺情监测,采取精准血防措施,早日彻底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临床发病特征的分析,探索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徽省13个县(市)血防机构1997~2004年期间诊治的62例脑型血吸虫病病例进行临床发病特征分析。结果:62例脑型血吸虫病例分析显示男女性别比为2.88:1,平均年龄(33.40±10.73)岁,以农民和水上作业者居多,占75.8%。临床表现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为主,占90.32%,临床上诊断该病主要采用血清免疫学、B超和CT检查,发病部位以顶叶、额叶、颞叶常见,以单发病灶多见。单纯吡喹酮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全部病例随访,51例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脑型血吸虫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和水上作业者发病比例较大,发病类型以慢性脑型血吸虫病多见。影像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发病类型、病灶部位、特性探讨发病原因对该病发病机制和分型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对该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时准确的诊断对减轻该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 采取以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8年全省共查病11 063 267人,治疗血吸虫病1 053 051人,扩大化疗5 055 932人.检查家畜(耕牛)1 240 986头,治疗病畜49 710头,扩大化疗800 741头.累计开展药物灭螺98 512.48 hm2,环境改造灭螺29 899.25 hm2.9个试点村及12个重流行县(市、区)以点带面开展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8年底,全省人、畜(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71%、2.20%,较2004年分别下降56.15%、64.69%.钉螺面积徘徊在7.55亿~7.99亿m2之间.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另3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湖北省通过实施以人畜查治病、控制钉螺、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及措施,如期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腾  谢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57-126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临床路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收集国内有关临床路径法和传统治疗法在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对照研究。通过严格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2 083例研究对象,临床路径组1 035例,传统治疗组1 0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路径组和传统治疗组在住院天数[WMD=-3.15,95%CI(-4.64~-1.65),P<0.01]、住院费用[WMD=-615.70,95%CI(-648.03~-583.38),P<0.01]、患者满意度[RR=1.26,95%CI(1.21~1.30),P<0.01]、健康知识掌握情况[RR=1.29,95%CI(1.22~1.37),P<0.01]、收缩压[WMD=-13.97,95%CI(-16.47~-11.47),P<0.01]、舒张压[WMD=-4.70,95%CI(-5.82~-3.59),P<0.01]及遵医行为[RR=1.24,95%CI(1.19~1.28),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路径法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法。但是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差异较大,需要更加设计严谨、样本量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此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实施《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后,湖南省日本血吸虫病病情的变化。方法利用2005-2012年《湖南省血防工作统计资料》年报资料,采用趋势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湖南省日本血吸虫病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资料。结果 2012年日本血吸虫病患病率与2005年比较下降了47.57%,2012年水牛日本血吸虫病阳性率与2005年比较下降了65.64%,均呈逐步下降趋势(P<0.001);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病率2012年与2005年比较呈现高年龄组患者增加趋势(P<0.001)。结论湖南省日本血吸虫病病情从2005年到2012年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